人民網
人民網

專訪福州城投集團董事長黃志強:更安全、更抗壓的韌性城市就在不遠的未來

林盈
2023年03月24日15:1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極端天氣災害頻發,給城市治理帶來挑戰。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我國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指導意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在福州,韌性城市建設已然開啟。

什麼是韌性城市?“福州版”韌性城市會是什麼樣?將如何著手建造?日前,人民網就此專訪福州城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志強,了解他們正在為福州參謀怎樣“一盤棋”。

福州城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志強。福州城投集團供圖

福州城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志強。福州城投集團供圖

人民網:今年的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深入推進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韌性城市”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比較新鮮的詞,可否介紹一下它是什麼?為什麼要建設韌性城市?

黃志強:行業內通常的解釋是指一個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並合理地調配資源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就比如一個人,首先是要能通過自身體質和設備設施預防疾病,少生病﹔其次是一旦生病了,能快速對症下藥,減輕病症﹔最后是經過調理,能迅速康復,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中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古往今來,安居樂業一直是百姓的共同心願,所以我們看到,每個城市都在積極探索建立更加安全的城市,比如,房子建得越來越堅固美觀,路橋、隧道抗震級別越來越高等等。

但放眼全球,各種災害仍是頻繁發生,大到地震、洪水、干旱、疫情等,小到路面坍塌、水管破裂等,比如在我國,有統計顯示,因設施老化等原因,平均每天地下管線事故約5.6起。特別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一旦發生,給人們帶來的生活影響和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就越大。

鑒於此,對新時代新階段的城市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其中就明確提出,要打造韌性城市。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每個城市越有韌性,整個國家就越安全,發展就越有保障,人們幸福指數就越高。

人民網:當前,福州建設韌性城市時機成熟了嗎?難點在哪?

黃志強:一直以來,福州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努力在吃、住、用、行等各個層面對城市進行“強身健體”,強化有福之州之根基。比如,城市建設方面,通過內河治理,打通城市“血脈”,防治內澇,在不少片區、社區、公園等進行海綿系統建設和城市更新改造等。應急物資方面,近幾年在濱海新城、晉安區、閩侯等新建應急庫,現多數已投入使用,保障福州重要應急物資的儲備和供應等等。

如今,韌性更是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的必然要求。作為數字中國建設的最早實踐地,多年來,福州市持續高質量推進“數字福州”建設,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滲透在政務治理、傳統產業、社會民生等領域,我們認為,福州已經有了更好的條件,打造更加宜居、更加韌性和更加智慧的城市。

不過,韌性城市的建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面臨著很多挑戰。比如,早年建設的路橋、管道、軌道及基礎設施陳舊的老舊小區等分布廣、數量多、系統龐雜,要提升“韌性度”,既得對設備設施進行智能化改造,又得建設並接入監測管理平台,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

人民網:那麼作為福州韌性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之一,城投集團將怎麼做?請談談您的理解。

黃志強:福州城投作為福州城建主力軍,具備韌性城市建設的能力和有利條件。

一是有硬實力。近年來,福州城投已建成近3000個房建、公建和市政項目,目前在建近300個,包括閩都院士村、福州現代物流城、三江口植物園、閩江之心、郊野公園等“六城五品牌”重大項目,形成了“規投融建管運”一體化運作的優勢,可以把韌性城市的建設要求融入到項目的整個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等各個環節中。

二是有軟實力。福州城投前幾年就已開啟智慧城市建設布局,並於去年專門成立新基建集團推動相關工作。其中5G+智慧城市項目獲得“世界智慧城市大獎基礎設施和建筑大獎”﹔已建近1000根智慧燈杆,開發了智慧管廊、停車、公園等20余個軟件平台,並有望獲得國家5.5億元的專債支持。

接下來,福州城投將發揮現有優勢,從四個方面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第一,加快布局建設5G+微波應急數據傳輸保障專網,做到即使基站受到破壞,局域網仍然能正常運轉,讓城市不怕“失聯”。第二,構建城市物聯感知體系,將20000個5G(智能)終端部署在福州各個角落,讓城市險情隨時可探、可報。第三,開展城市智慧化更新,將口袋公園、羽毛球場館、停車場等公共設施進行“韌性改造”,讓它們可隨時轉為避難場所,成為市民身旁的“諾亞方舟”。第四,加快建設“城市健康管家”系統,實現全市燃氣、用水、關鍵路橋接入全市統管監測平台,全方位掌握城市健康狀態。

盡管這是一項綜合、復雜又浩大的工程,但路雖遠,行則將至。福州城投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服務大局,立足主責主業,為福州建設更加宜居、韌性、智慧的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