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老技藝融入現代生活  福建長樂這項“非遺”編出新創意

2023年03月30日15:24 |
小字號

“三隻飛兔環繞在‘福’字周圍,朝同一個方向飛奔,循環往復,象征著多子多福和人生積極向上的境界……”近日,在吳航喜籮制作基地,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福州市長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吳航喜籮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紹龍熱情地分享起他在今年推出的最新生肖年喜籮作品。

據了解,吳航喜籮起源於明代中期,最初是當時官宦及貴族人家用於盛放食物的食盒,其顏色紅火、形狀圓滿,寓意婚姻圓滿幸福,日子紅紅火火。喜籮深受百姓喜愛,常在添丁、結婚、祝壽等喜慶場合使用。如今,隨著適用場景和需求的多元化,喜籮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款式,吸收了更多新元素,讓這項傳統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

李紹龍最新生肖年吳航喜籮作品——《三兔送福》。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三兔送福》設計圖之一。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李紹龍介紹,這款喜籮的靈感來自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藻井圖——《三兔共耳圖》,看似很簡單的一個圖案,其實暗藏著許多細節設計。“如果隻設計一隻兔子和一個‘福’字,構圖上不太適合圓形的喜籮。后來我和女兒一起構思了十多天,才從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藻井圖——《三兔共耳圖》上得到靈感。”李紹龍說,《三兔共耳圖》上的三隻兔子圖案模糊,且三隻兔子的耳朵是黏在一起的,中間沒有空隙可以插入“福”字,所以他讓學習產品設計的女兒李樹幫忙設計,把三隻兔子的耳朵拆開補齊,再把“福”字嵌入其中。

“這款三兔飛奔的作品在制作的過程中,我和女兒反復琢磨,前后嘗試了6次才編制成功的。”說起新款作品的誕生,李紹龍很是感慨。他說,吳航喜籮制作工序繁雜,需經上山挑竹、選竹、編織、捆邊、上漆等二十幾道工序制作而成。一個完整的喜籮有三層,第一層是坯,第二層是套,最外層是眼,三層都完成后,還要按尺寸裁剪好,將三層疊加在一起,用邊甲固定好並壓實整平,再用藤條捆邊,最后用加工好的竹篾串邊。其中,制坯編花是最講究也是最復雜的一環。喜籮編花採用經緯編法,無法像畫畫一樣每一筆都能自由操控,要想呈現圖案的動感,靠的是極好的眼力與記憶以及熟練程度,編花錯一步就必須拆了重編。

吳航喜籮。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竹子需要選擇三年樹齡的,韌性才足夠,不容易折斷﹔竹子破篾條后要將水分完全控干,才不會導致編織過程中喜籮變形﹔上漆時要少量多次,避免出現上色厚薄不均的情況……吳航喜籮制作的每道工序都十分講究,光靠一個人很難極好地掌握全流程的制作細節。為了提高吳航喜籮生產效率,帶動更多人傳承這項“非遺”技藝,李紹龍開啟了“人工流水線”的全新制作模式,這也讓不少在家務農的人多了一份工作和收入。

工人正在制作吳航喜籮。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吳航喜籮制作基地,工人李秀欽手裡正忙著給喜籮挑絲。李秀欽說,自己學習吳航喜籮制作至今已有20多年的時間。實行新的制作模式后,她在無法全職工作時會將喜籮帶回家制作,還經常介紹親戚朋友一起學。這樣一來,不僅工作更為靈活,還能發動身邊的人共同傳承傳統手藝。

“如果還是和以往一樣,由一個人獨立制作完成一個喜籮,費時費力,一天都做不了一個,也很難做到‘環環皆好’。”李紹龍介紹,採取多人協作模式后,有的人負責編織,有的人負責串邊,有的人負責綁邊,現在每天至少可以制作完成30個吳航喜籮,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工人正在制作吳航喜籮。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傳統的吳航喜籮以紅色為主色調,形狀以圓形居多,主要用於喜慶場合中,適用場景較為局限。為了開辟更廣闊的市場,李紹龍計劃加入卡通圖案等更受大眾青睞的元素,不斷豐富喜籮色彩,同時對吳航喜籮的形狀進行大創新,使之成為家中常備的筆筒、收納盒等,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

近年來,李紹龍積極參加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和展覽,還多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將吳航喜籮帶進福建農林大學、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長樂師范附屬小學、長樂區實驗小學等多校課堂,並創建學生實踐基地,讓學生體驗和了解“非遺”文化,向年輕一輩展示吳航喜籮制作技藝。

李紹龍將“非遺”帶進校園。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吳航喜籮制作技藝在傳承和弘揚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非遺”傳承人的堅守和努力。李紹龍說,他的女兒李樹是產品設計專業大四本科在讀生,今年畢業后也將投入吳航喜籮傳承事業中。

“從我有記憶起父親就在做這份事業,閑暇時我也常常跟在他們身邊,家庭環境熏陶下,我從小耳濡目染地積累了對吳航喜籮的熱愛。”李樹表示,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所長,不斷將新元素融入到吳航喜籮中,進一步挖掘和創新“非遺”之美,承擔起“非遺”延續與發展的重任。

“我時刻感到使命在肩,作為‘非遺’傳承人,我有義務有職責,將吳航喜籮的制作技藝與文化內涵傳給后來者。”對於女兒的決心,李紹龍感到十分欣慰。他說,吳航喜籮是福州特有的文化符號,今后他也會繼續保持初心、守護匠心,讓這項“非遺”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呂燦婷)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