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70%都被水所覆盖,神秘的大海蕴藏着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以及对未知危险的恐惧。有人说,人类“乘船走向海洋”的冲动塑造了一切世代的全部文明,虽然人类不以水域为家,但却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造船和航海技术。因为有了船,人们的生活轨迹从最初小心翼翼沿着海岸线探索,到尝试走向浅海,再渐渐拓展到深海、更深的海……及至更加宽广的新天地。然而,任何地方的水手都知道,海洋是一个无情的对手,对其应该怀有敬畏,而绝非一味征服。
船,在生死未卜的游戏里冒险,也飘摇着一份乡愁。福建拥有3324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和1404个沿海岛屿,与台湾隔海相对,生活在闽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驰骋于广阔的海洋。福建多为丘陵地形,山脉众多,是海上航路搭建起了福建与外省和海外的社会经济交往。由于境内多山,盛产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铁、桐油、麻、生漆等物料,民间就地取材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业十分繁荣,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福建帆船成为中国古代海船的主要船型,造船技艺也一代代传承下来。人们与船只之间的联系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死观,对太阳和潮汐等运行规律的认识,以及劳作规划等等。而中西方传说里有各种关于船的古传说,方舟等神话故事更是为它抹上一笔哲学与宗教相杂糅的神秘色彩。通过对与信仰有关的“船”的研究,可以窥见先人们对海洋探索的壮阔历史、时空世界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等智慧思想的火花。
在我国东南亚沿海、台湾及马来西亚马六甲等地区,广泛流传着“王爷”信仰,每3—4年在季风起时,举行“送王船”仪式。“送王船”又称 “做好事”等,指的是有请王、送王仪式的一种闽南人的狂欢仪式。该仪式寄托了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表达了闽南人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是闽南人传承久远的民间习俗,于2012年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送王船最重要的实物就是制作精美的王船,可以说,整个仪式的起始就是从制作王船开始的。制作精美的王船为祭祀而生,造王船被视为一件神圣的事,必须严格按照仪轨进行。当头家在宫庙通过掷筊的方式选定迎王送王以及造船的吉日后,宫庙就辟出一个专门的场地用以建造王船。树灯篙,搭龙骨,从第一斧开凿,造船人就需保持着绝对的虔诚,每一个全神贯注的动作仿佛都是造船师傅与上天沟通的仪式,而王船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更像一件艺术品,甚至是一件凝聚着人们信仰的圣物。
见过王船的人无不赞叹它的美。它的工艺精美,巧夺天工,极其复杂,融合了造船、建筑、雕刻、彩绘等多项闽南传统手工技艺。船身上安放的“官厅”(王爷办公的地方)模仿闽南宫庙样式建造,采用歇山式屋顶,具有闽南传统建筑特色。王船制造技艺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已被列入厦门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造型优美,王船采用传统“福船”的官船样式,首部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福船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为中国古代著名海船船型,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造型美观且吃水深,适合远洋航行;它的色彩明艳、绘画寓意美好,用繁复热烈的色彩和彩绘技艺使王船呈现一种热闹非凡的民俗趣味。船底为大气的朱红色,船身以海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上面再绘上各式色彩对比强烈的图案。据彩绘传承人陈文滨介绍:“王船彩绘的标配一般是船头狮,船尾龙,正面底部开山镜,两侧依次为十二生肖、龙目、铳眼、水仙门、极鳅。有时,还会依据需要绘上凤凰、民间传说故事和‘八宝’图案等。”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民俗专家黄锡源介绍:“王船上的民间故事一般绘:加官进爵,米芾(fu)拜石,胡人献宝,合境平安,太白醉酒,大舜耕田,大禹治水。‘八宝’图案则代表吉祥如意、为官清廉等美好寓意,如:象征长寿的寿桃、多子的石榴和葡萄等。”
船身上所绘的图案皆有讲究:狮子在百兽中雄伟彪悍、高贵威严,具有强烈的震慑力。在中国,古人认为狮子不但可以辟邪,而且可以带来祥瑞之气。所以在船头安上威武的雄狮头,烘托出王船凶猛威严的气势。开山镜是王船正面底部下方圆形的图案,相当于现代船只的导航雷达。水仙门在船舷中间一般是三块或者五块木板组成,中间画太极,代表水仙王,人也多是从这个门出入。极鳅是船尾两边所绘的一对身体粗壮的神鱼,传说东南沿海有条木帆船受到大鲨鱼的攻击,危急时刻被这条神鱼所救,人们为了答谢这条神鱼的救命之恩,就按它的样子画在不易磨掉的船尾两边以作纪念。靠近船头两侧是12生肖的图案,寓意保护所有人平安。龙目是船头两侧的圆形图案,相当于船的眼睛,左右两边各一个,送王船习俗中点睛是重要的仪式,旨在通过开光点眼活化王船的灵魂。官船的龙目向上,用于观天象;商船的龙目平视,用于测海况;渔船的龙目向下,用于探渔情。船尾书“顺风得利”四个字,表达了渔民祈求平安顺利的美好愿望。
2019年12月14日海沧钟山水美宫送王船仪式中的王船 欧阳淑顺供图
王船制造技艺项目的传承人钟庆丰老师19岁便学习造船,精通造船工艺。1984年,钟庆丰根据老辈人的描述,勾勒王船的模样并加以改进,反复易稿三次才最终定稿。随后后几十载岁月,钟庆丰成了专业的王船工匠,厦门大多数王船都出自他手。几十年来,他一直专注王船制作技艺。2017年,沙坡尾建立海洋历史文化展示馆,钟庆丰老师与厦港龙珠殿传承人阮和国等能工巧匠一道,在其中建造了一艘长10.58米,宽2.22米, 高度达7米多的王船,并将其永久展示给市民和游客,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王船神秘的美。目前,海洋历史文化展示馆已成为厦门旅游网红打卡地,众多明星、游客等纷至沓来观赏王船。据钟老师说,这艘王船是在他手中诞生的最大的一艘王船,仅木工和雕刻,就需要花费两三个月时间,王船的彩绘部分也花费了几个月时间。
而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并主动参与到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播中。钟宅民族小学于2015年成立了王船文化与工艺制作传习中心,非遗王船传承人钟庆丰老师无偿每周为学生传授王船制作技艺,通过写作、建模型、绘画等内容丰富的形式,将王船制造技术及造王船的工匠精神传授给小学生们。学校被授予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研究基地和闽南文化特色项目(王船制作技艺)传承教学基地。
传承送王船制造技艺 钟宅民族小学陈文旌供图
海峡两岸流传着许多关于王船的美妙传说,如:富美宫随大海飘走的王船最终停靠在台湾苗栗的岸边(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王船“金庆顺”号漂抵苗栗县后龙镇外埔村),台湾民众将其视为上天的护佑,认为王爷到来能为一方土地和人民带来平安和幸福,于是便打捞虔诚供奉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等,闽南人的后裔依然保留着送王船的习俗。共同的信仰与习俗是无形的纽带,牵着两岸民众的心。王船,满载着坚韧的理性思考与美学凝聚,将先人留下的造船技艺、海洋知识,以及敬天爱人、化怨为和的理念传播开来,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标识,驶向更加宽广、美好的未来。
作者: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段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