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丨藏在武夷山的“野生”漢字 晨光在玉女峰上,輕輕寫下“山”字 微風拂過新“茶”嫩葉,吹起陣陣清香 白“鵝”劃過水面,曲頸天歌 “靈”猴在斑駁樹影間,輕盈躍動 …… 在武夷山水間提筆 萬物皆可成為字帖 策劃:人民網記者 吳舟、焦艷 文案/視頻制作:實習生林雪航、黃育秀.…
何以中國丨“可愛的中國實現了嗎?”“實現了!” “帝國主義被趕走了嗎?” “千千萬萬的同胞站起來了嗎?” “可愛的中國實現了嗎?” 4月21日晚,電視劇《可愛的中國》中方志敏的扮演者林江國再度扮演方志敏烈士,向全場發出“靈魂三問”。 “趕走了!”“站起來了!”“實現了,實現了,實現了!”回答聲震耳欲聾,現場氣氛熱烈。…
何以中國丨萬裡茶道駝鈴響 從十七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一條茶道經過八省商鎮驛站,穿過蒙古高原,終到俄羅斯聖彼得堡,全長一萬四千公裡。陣陣駝鈴見証,萬裡茶道既是一片中國樹葉的物流之路,也是文明交流互鑒之路。…
何以中國丨承續保護發展 新老市長共話武夷山 “如果說當年申遺成功是世界給武夷山開出的一張通行証,今日武夷山將還給全人類一個萬紫千紅的永恆春天。” 福建南平武夷山市原市長張建光,親歷了武夷山成功申遺,自稱是武夷山的“兼職導游”。…
何以中國︱巍巍武夷 物華彌新 武夷山下,九曲溪畔,正是青翠欲滴時,閩山閩水一派生機。 4月21日晚,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主辦的“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福建南平武夷山舉行。…
何以中國︱朱熹后人朱杰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水”奔流不息 人民網南平4月21日電 (李唯一)“什麼是文化自信?就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能讓我們站得直、走得穩、生活得好。” 4月21日晚,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主辦的“何以中國·閩山閩水物華新”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福建南平武夷山舉行。…
何以中國丨不來一趟,意“南”平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八百多年前 南宋名儒朱熹 在巍巍武夷的青山碧水間 寫下這傳世名句 如今 這個低調的寶藏地 腳下依舊是福建最硬核的“生態結界” ——森林覆蓋率超78% 每呼吸一口都是負氧離子 這裡就是 中國“綠都”——南平 山水靈韻 南平 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 自東漢置縣以來 始終扼守福建“北大門” 是武夷山脈的心臟 也是千裡閩江的源頭 武夷山 不僅擁有壯美的丹霞地貌 還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四月的武夷山國家公園 春茶吐綠,溪水初漲 岩韻裡藏著萬裡茶道的千年茶史 考亭書院 是朱熹晚年的講學地 他在此創立的考亭學派 成為“閩學之源” 400年的明清土樓群 和平古鎮 是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 從唐時起 這裡出了137名進士 是名副其實的“進士之鄉” 建窯遺址 宋朝兔毫盞“天下一絕” 建盞喝茶,儀式感拉滿 山野回響 春日的南平 是一場感官的盛宴 三坑兩澗的茶山上 手指在茶樹間翻飛如蝶 清香滲入岩縫苔痕 武夷岩茶、政和白茶 鬆溪綠茶、邵武碎銅茶 …… 整個南平都沉醉在茶香裡 南平人的餐桌 是山水精神的味覺表達 他們堅信“山野有答案” 竹筍要挖春筍尖 黃鱔要釣溪澗裡 連豆腐渣都能做成下酒菜 武夷熏鵝 是煙熏火燎的江湖氣 五夫蓮子 燉湯甜到心坎兒裡 建甌光餅 擁有“碳水炸彈”的快樂密碼 順昌灌蛋 肉餡兒塞入生蛋黃中 好一個“功夫了得” 文公菜 豆腐碎炒出滿漢全席的既視感 南平的美食 是武夷雲霧凝成的鮮 是閩江流水釀成的醇 從朱子家宴的雅致 到嵐谷熏鵝的粗獷 歷史化作煙火氣 飄蕩在街頭巷尾的炊煙裡 山林新生 千百年來 山林撫育了一代代閩北人 如今 “新農人”也趕上了“新風口” 武夷岩茶、政和白茶 “門店+電商”遍布全國 浦城桂花 從街頭糖炒到香水原料 一粒花苞撬動億元產業鏈 中國戲劇“活化石” ——四平戲 在短視頻平台收獲不少年輕粉絲 建本雕版 宛如宋朝“出版社”穿越而來 文創周邊賣斷貨 …… 南平人把“山貨變潮牌” 熏鵝直播 帶火了鄉鎮快遞站 建陽、邵武、建甌、政和 打造“一核一帶兩翼”竹產業空間 曾經 靠山吃山的南平人說 “我們這兒隻剩好山好水!” 正是這份“守拙” 讓武夷岩茶越來越香 讓熏鵝煙火氣治愈都市焦慮 當你在九曲溪畔啜飲岩茶 盞中倒映的不僅是丹霞雲影 更是對“道法自然”的千年回應 總得來一次南平吧! 不然,意“nán”平啊! 來源︱人民網 總策劃︱趙強 總監制︱楊義 張玉珂 監制︱周賀 李娜 余尤宜 徐冬兒 劉雲 統籌︱唐嘉藝 劉開陽 文案︱葉青卿 林曉麗 謝星宇 制圖︱李昌乾 陳騰 部分素材來源︱李唯一 黃杰敏 林荔仙 陳美中 彭善安 庄金壽 吳心正 胡金俤 鄭友裕 孫開彥 於崇高 出品︱人民網網聯中國融媒體工作室 支持︱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 南平市委網信辦 武夷山市委宣傳部 建陽區委宣傳部 建陽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