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委書記袁毅。蘭志飛攝
“山圍八面綠,水繞二江青。”綠色是南平自帶的底色,生態是南平最大的優勢。
近年來,南平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福建省委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戰略部署,明晰了“選產業、補短板、延鏈條、強保障”的思路,探索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三生共融”之路。
一邊要趕經濟,一邊又要護生態,知易行難。南平是怎麼做到“綠山青山變金山銀山”的?今年福建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南平市委書記袁毅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分享了南平“點綠成金”的富民強市創新實踐。
走定“綠色發展路子” 樹牢“綠色政績觀”
確定綠色發展路子后,首先擺在南平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就是如何選產業。
袁毅介紹,南平的做法是立足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從選准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產業入手,梳理確定重點發展培育的現代綠色農業、旅游、健康養生、生物、數字信息、先進制造、文化創意等七大產業。
同時,南平市出台了配套支持政策,並制定相應行動綱要和發展規劃,加快構建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這些產業不僅不會對綠水青山帶來影響,而且這些產業發展好了,對保護綠水青山更有利。”袁毅信心滿滿地說。
此外,南平市在政績考核上,打了“預防針”,不考核GDP,考核GEP。
袁毅表示:“要引導干部由注重總量、增速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發揮綠色‘指揮棒’作用,讓綠色政績觀深入人心。”
對此,南平市在全國率先制定了《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有機銜接起來,把生態系統價值核算(GEP)、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試點成果運用好,走出具有南平特色的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9年,南平七大綠色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市的86.1%。
激活“沉睡山水” 釋放發展潛能
南平地處閩北,是福建省的綠色屏障,如何激活沉睡的山水林田湖草茶等要素,釋放發展潛能?
袁毅表示,在全國首創提出建設“武夷品牌”“生態銀行”“水美經濟”,南平實現了“青山變金山”的生態產品價值路徑。
武夷山的茶業、延平的乳業、光澤的雞業……在福建省是頗具特色的優勢產業,但還有很多好產品“養在深閨人未識”。為解決“好產品如何賣出好價錢”的問題,南平市與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開展戰略合作,從農產品入手,統一實行“質量標准、檢驗檢測、宣傳推介、營銷運作”,打響“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
2018年7月,在南平“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發布會上,授權了11個大類、34個小類,有33家企業首批使用“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以品牌建設倒逼品質提升、促進溢價升值,讓好山好水既可以生產出好產品,又可以賣出好價錢。”袁毅說。
南平市山巒疊翠、溪流縱橫,有大小河流700多條,如何利用“山水之美”創造價值?
袁毅分析說,南平提出“生態銀行”建設,旨在解決“資源變資產變資本”問題,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和集中式輸出模式,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可量化、能變現,形成了順昌“森林生態銀行”、武夷山五夫“文化生態銀行”等多種運作模式,被國家自然資源部定為部級試點。
同時,南平啟動“水美經濟”建設,將水流域治理與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發展、城市經營、全域旅游、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文化傳承等結合起來,推動向“水美鄉村”、“全域水美”延伸,創新“商、居、文、體、游”一體的水岸經濟模式。形成長期持續有效投資拉動的同時,打造了新業態新模式、培育了新經濟新動能。
發揮“綠色”優勢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少”
南平也是革命老區、中央蘇區,過去有5個縣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現在基本都“摘帽”,實現全部脫貧。
近些年,南平市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充分利用“綠色”優勢脫貧攻堅。
袁毅介紹,一方面,抓產業,著力強化支撐。南平因村制宜選准與當地資源稟賦相得益彰的特色產業,實施產業扶貧“五個一百”示范帶動工程,開展“千企幫千村”和“民企帶村”活動,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把貧困戶組織到產業鏈上,讓貧困戶獲得可持續、長期穩定的收入。
另一方面,建機制,著力穩定脫貧。針對因病返貧佔比大等情況,建立健全健康扶貧、教育扶貧、救助兜底、結對幫扶等機制,實現真脫貧、不返貧。比如,拓展延伸“高位嫁接”理念,在全市推行“機關聯鄉村、黨建促振興”機制,推動市、縣機關支部與全市1635個村開展結對共建,真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將脫貧奔小康落到實處。
點擊進入2020福建兩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