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進入新階段,復工復產已逐漸在全國掀起。
作為經濟復蘇的基本動力,各地打響了復工搶人大戰,從企業到政府,近期包專車、包專列甚至包專機等舉措層出不窮,爭相吸引勞動力輸入,以驅動經濟。一邊是疫情阻擊戰,一邊是復工總動員,廈門確保防控疫情與復工復產兩手抓、兩不誤,企業復工復產正在有序推進。在這場競賽中,廈門也交出了優異的答卷。
廈門城市復工率91%
位居前三甲
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監測,在36個主要城市(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中,30城公布了企業復工復產進度。其中,16個城市規上企業復工率超過70%,廣州、濟南、廈門、青島等城復工率已超過90%,領跑其他地區。
據21數據新聞實驗室根據各地最新發布的數據統計,截至2月24日17:00,各地復工率(以當地公布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復工率計,下同)逐步提高,其中,浙江超90%,江西、山東、江蘇、遼寧、廣東等地已超80%,福建、上海、貴州復工率超過70%,各地復工復產相繼按下快進鍵。
此外,廈門還在多項榜單中位列前茅。
近日,界面新聞利用大數據對全國重點城市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進行了綜合評估,並發布了榜單。廈門在33個直轄市、省會及計劃單列市(不包括武漢以及確診病例較少的西寧和拉薩等)中位列榜首。
同一時間,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發布消息,根據大數據平台統計,復工第一周,全國“城內出行強度”漲幅前十城市,廈門位列第一。
此前,中國區域協調發展與鄉村建設研究院的許偉攀博士用數據,做了一個分析:以今年的人口淨流入的累積量與去年同期相除,得到了一個度量目前城市生產生活恢復程度的指數,也就是城市滿血指數,結果顯示上海名列全國第1,廈門名列第2。
截至23日
廈門受疫情影響的251個省市重點項目
實現100%開復工
全市累計開復工項目(400萬元以上)
已達880個
其中省重大重點項目開復工率
排名全省第一
亮眼的成績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的一系列有效舉措。
2月8日,市委市政府成立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加快推動建設項目有序開復工領導小組,強化全盤統籌,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出台政策指導、下沉一線服務,確保項目有序開復工﹔
精准破解企業用工、防控物資、建材供應、工人居住“四難”,打通項目開復工操作鏈,推動建設項目有序開復工,為下一步廈門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力保障。
“戰疫情”,也要“穩發展”,全力促進建設項目有序開復工是關鍵。第一時間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調研一線及對建設項目開復工工作的要求,廈門市成立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加快推動建設項目有序開復工領導小組,強化全盤統籌,加快推進項目科學有序開復工。
打出政策“組合拳”,拿出“真金白銀”,援企穩崗,有效支持企業開復工——領導小組落實落細各項政策措施,發布了加快推動建設項目有序開復工20條措施、建設項目有序開復工11條便民服務指南,從加快推進項目策劃、制定優先保障項目清單、強化項目建設保障等方面,出台干貨滿滿的政策,為項目加快開復工“護航”。
同時,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疫情防控期間堅持施工、達到疫情開工防護管控要求的財政投資項目,安全文明施工費上浮20%納入項目總投資進行結算﹔及時調整發布人工、材料、機械信息價,涉及價差按規定調整﹔對工程款實行快審快撥,允許疫情期間可以按月提前支付工程款,緩解施工企業資金壓力﹔在疫情防控期間,對列入優先保障清單內的非財政投資項目,給予一定的防疫措施費補助。
高崎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現場,起吊機、打樁機等大型機械在作業
了解企業痛點、解決開復工難點。自2月以來,市領導多次帶隊赴項目現場協調指導,領導小組派出14個工作組下沉一線靠前服務,走進各開復工項目工地現場,對各區(管委會)、各指揮部工作情況進行核查,督促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存在問題。
與此同時,領導小組每日召開項目協調會,將一個個存在開復工困難的項目擺上台前,一項目一策、分類解決。進一步建立健全項目調度、物資保障、工人返崗、督促檢查等工作機制,並通過建立周安排、日計劃、日報告等模式,推動建設項目有序開復工工作駛上快車道。
據了解,疫情發生后,廈門市第一時間印發《廈門市建設工程從業人員健康防護手冊》(第一版),對復工備案流程作出了具體指導:由施工單位提出復工申請,再由建設(業主)、監理單位對工地疫情防控措施和安全生產條件進行全面審核、評估,報項目所屬監管部門、屬地政府備案后便可開復工。整個過程中,政府部門簡政放權、優化審批流程,施工、建設、監理三方企業自覺擔當主體責任,嚴格執行防控舉措,職能部門通過下沉指導服務加大監管力度,不僅減少了企業來回審批的奔波之苦,更節省了寶貴時間,為項目盡快復工摁下快進鍵。
精准破解四個難題
打通項目開復工操作鏈
疫情時期開復工,要做到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重點是解決四大難題:企業用工、防控物資、建材供應、返廈工人居住。領導小組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加快推動建設項目有序開復工的決策部署,多形式、多途徑解決這四大難題,打通疫情防控、工人返崗、物資保障等項目開復工操作鏈,為建設項目盡快開復工創造了有利條件。
1、開通返廈包機發補貼召集“十萬大軍”返廈
要想工地在節后盡快恢復建設,召集工人是關鍵。在保障勞動力方面,領導小組積極引導工人返崗,每日摸底梳理省外建筑工人返廈清單,多次召開座談會,發動代建、施工等企業工人盡快來廈務工﹔並通過網上招工、線上資源對接等措施,吸儲工人來廈務工﹔指導企業科學制定用工計劃、勞務替代方案,實現有序施工。
外來務工人員回廈返崗復工。市總工會供圖
為了持續引導工人來廈返廈,廈門市還開通返廈包機、包列、包車服務,並給予返崗交通費用補貼,將服務范圍從省內延伸到省外。同時通過信用表彰的方式,鼓勵企業組織員工來廈,鼓勵各項目參建單位加大省內和非重點疫區施工人員招聘力度,確保返工人員“不斷檔”。“十萬大軍”返廈返崗,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必要保障。
2、非常時期雪中送炭保障工地15天內“口罩不愁”
堅持防控疫情不鬆勁,是全面推動復工復產的前提和基礎。筑牢工地疫情防線,首先要保障防控物資供應充足。在企業多方籌集防控物資的基礎上,政府進一步協調補助防控物資,雪中送炭,基本保障了各項目工地防控物資儲備量達到可滿足15天供給的標准。
華西廈門醫院項目工程隔離區。記者王協雲攝
“政府對於我司各類省市重點項目的防控物資給予了很大支持。”特房建工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疫情發生以來,特房建工公司建立防疫物資統籌採購體系,積極組織防疫物資採購,但仍是供不應求。在此情況下,政府伸出援手補助防控物資——據統計,特房建工本部及廈門區域項目共向政府有關部門申請口罩5.2萬個,有力保障了復工項目防疫防護,推動項目盡早開復工。
同時,市建設局組建的“輕騎兵”小分隊也深入工地,宣貫建設工地防控疫情知識,指導落實防控措施,做好防疫物資庫存及缺口的摸底工作,抓好防護用品調配管理,及時保障項目開復工防護需求。
3、建材供應不掉鏈子“一條龍”保障物料服務
保障建材供應,也是促進項目有序開復工的根本保障。在建材保障方面,廈門市建立了砂、石、混凝土調度機制,分3個片區(島內、海滄集美、同安翔安)保障預拌混凝土供應,並協調落實蓮河基地工程用砂存儲、生產、運輸調度問題,滿足項目開復工需求,“一條龍”追蹤、跟進、保障各建設項目的建材供應。
地鐵3號線工地
為了防止特殊情況發生,市建設局還進一步構建了建筑鋼材兜底保障機制:當重大重點項目原合同供應單位無法滿足需求時,由路橋集團、國貿集團、建發集團、海翼集團分別對應各指揮部、各區兜底保障供應。
4、集中居住封閉管理多渠道解決返廈工人住宿問題
在疫情防控關鍵期,工人從各地返廈,如何安排住宿,才能確保工地疫情防控安全?面對這項難題,市委市政府及領導小組多次開會聽取項目建設方訴求、積極協調,採用封閉管理,確保疫情防控安全。
工人在學習市政集團印發的新冠肺炎防控口袋書。記者吳海奎攝
在具體實施上,領導小組按照“集中居住,封閉管理”原則,要求開復工項目嚴格落實工地封閉管理、進出測溫、加強值守等措施,做好現場管理。同時,指導協調建設項目通過內部空地搭設臨時活動板房、騰挪辦公用房、安全使用已建成建筑、整棟包租周邊村民住宅等方式,多渠道解決返崗工人集中居住和管理問題。對項目施工和防疫需要的臨時用地,市土資委辦也簡化審批程序,實現24小時內辦結。
有關人員下到一線,指導解決工人食宿問題——2月8日,市領導帶領相關人員走進中航鋰電項目工地現場,選定工地對面的3棟住房作為臨時居住區,要求搭建圍欄,實現與周邊村庄的零接觸,並在對面工地圍牆開設臨時施工進出口,實現了施工人員的封閉管理和兩點一線的模式,及時解決了人員住宿問題。目前,這3棟房屋可解決60位管理人員的住宿﹔特房建工則通過包下項目附近酒店、公司食堂結合夏商集團統一配餐解決工人吃住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