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收官 主創和東山群眾深情再憶谷公

2020年03月17日11:31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谷文昌》昨晚收官 | 劇中主創和東山群眾深情再憶谷公

昨晚,電視劇《谷文昌》迎來第30集大結局。多項數據表明,自開播以來,電視劇《谷文昌》以接地氣的畫風和真摯朴實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顯示,該劇進入中國視聽大數據單頻道收視破1%電視劇行列,平均收視率1.528%,平均收視份額5.253%。酷雲直播關注度顯示,央視晚間直播關注度1.34%,市場佔有率6.56%,穩居前三。

該劇以國家話劇院話劇《谷文昌》為基礎,聚集了眾多來自國家話劇院的實力戲骨。他們充分調用電視劇藝術的手段與特點,力求選取新的角度和素材展現人物的真情實感,獲得了網友的紛紛點贊。

感動收官之際,劉佩琦、劉晶晶、韓童生、奚美娟、朱柏龍...《谷文昌》劇組主創齊發聲,致敬谷文昌精神:

“這些日子裡,我們共同渡過了一生中難以忘懷的非常時期,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大家從熒幕中感受著谷文昌精神。谷文昌其實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但他用自己肩膀上的責任實現了所有東山人共同的夢想,了不起! ”

——谷文昌的扮演者 劉佩琦

“谷文昌是個再真實不過的人,他的真實體現在他對生活的願景,他朴實無華的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為了這個理想,為了這個信念,一件件扎實落地的事情,讓幾代東山人牢牢的記住了他,谷文昌將永遠生活在人民身邊。”

——史英萍的扮演者劉晶晶

“劇中,谷豫閩從一開始對父親工作的不理解,到后來慢慢地感受到了父親的偉大。拍攝殺青戲時,作為演員的我和劇中谷豫閩同時感受到了一句話,‘子欲孝而親不待’,所以完成工作后,我給爸爸打了個電話,對他說:‘爸爸我愛你’。”

——谷豫閩的扮演者朱柏龍

“一個以生活中的真實人物為素材的作品,近三十年來,有二代藝術家為之傾情演繹,我想,隻有一個理由,那就是,谷文昌作為一個沿海不發達地區的基層普通干部,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爭取基本生活權力的意義!電視劇《谷文昌》雖不是時髦的商業片,但它的精神意義堅挺豐滿,給了后人不小的啟迪。”

——史英萍母親的扮演者奚美娟

“參與拍攝《谷文昌》是我的榮幸,谷文昌是值得我一生敬重的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千千萬萬個谷文昌。”

——許元璐的扮演者韓童生

“拍攝結束已經一段日子了,但是谷書記的事跡一直貫徹腦海,仿佛我真的作為一名警衛員跟隨谷書記多年。待疫情過后,去那裡看看,去看一眼滿山綠色的東山。”

——陳文才的扮演者於小鳴

一封特殊的信

拍攝完《谷文昌》后,入戲頗深的劉佩琦難舍角色,還特意給“谷文昌”寫了一封信:“老谷,好久不見!從接到劇本到拍攝結束,和你相處的日子裡,實在是太不簡單。我走過了你生活過的東山,那裡現在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很難想象你剛來的時候,面臨著多麼大的挑戰和困難。他們都說你是個怪人,但我知道,和其他人一樣,你向往美好的愛情,心疼自己的孩子。如果再給你多一點時間,也許你會好好的補償他們。但我也知道,哪怕給你再多的時間,你心裡啊,總還有更多的夢想和責任,總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做。你用自己肩膀上的責任實現了東山人共同的夢想。實在是了不起,值得致敬。等有一天我去看望你,我們再好好敘一敘。”

盡管距離拍攝已有3年時間,但提起當時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起初,劉佩琦接到的是電視劇《谷文昌》導演的工作,為此在籌備階段他進行了大量准備。后來,因角色調整,谷文昌一角需要由他飾演,用他的話來說,“這轉換有點大了”。為了塑造好谷文昌,劉佩琦下足了功夫,盡可能避免“高大全”的模式化,找到角色身上最實在、最接地氣的東西,生動全面地呈現出谷文昌的人物形象。

在劉佩琦看來,谷文昌是勇挑重擔的好書記、好干部,也是足夠優秀卻不那麼完美的丈夫和父親。“很多人認為,谷文昌一心扑在工作上時常忽略了家人的感受。但他在庭院中給孩子們講述‘白胡子爺爺’的故事,堅持去兒子的家長會,在與妻子史英萍日常相處中,無不體現了他充滿趣味的生活化的一面。在工作中,‘敵偽家屬’改‘兵災家屬’、‘荒島’變‘寶島’等一系列在常人看來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一一變為現實。他不僅有著堅持原則、一心為民的腳踏實地,還有著敢想敢干、仰望星空的浪漫情懷。”

電視劇《谷文昌》在漳州市引起強烈反響。漳州有一群特殊的“追劇族”,他們深情談起劇中事——

銅缽村“兵災”家屬后人賴添泉:

“敵偽”改“兵災” 日子有盼頭

“30多年后,分別已久的親人終於團圓了,爺爺最后也得以魂歸故土。”看著今年101歲的奶奶陳銅山,賴添泉回憶起往事,止不住眼中的淚水。

連日來,電視劇《谷文昌》正在熒幕上熱播。當看到國民黨兵在“寡婦村”抓壯丁一幕時,賴添泉和家人觸景生情。“1950年5月12日晚上,他們從家中帶走了我的爺爺。”賴添泉說,隻留下奶奶和僅有10歲的孩子相依為命。為了維持生計,奶奶隻好外出打苦工,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從那晚起,爺爺就音信全無。”賴添泉說,可奶奶始終等待著丈夫回家,沒有再嫁。

雖然生活困苦,陳銅山還能堅持,但扣在她頭上的“帽子”,令日子更加雪上加霜。在當時,親人在台灣為國民黨效力,她們便是不折不扣的“敵偽家屬”。“不僅領不了救濟金,還會受到旁人的歧視。”賴添泉說,多虧了谷書記為他們發聲,將“敵偽家屬”改成了“兵災家屬”,好日子才有了盼頭。

1984年的一天,奶奶家門口突然出現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身影。“離開時正當壯年,重逢卻已到花甲之年。”賴添泉說,千言萬語竟說不出一句,兩位老人隻能相看淚滿面。“晚年生活裡,他們享受著兒孫承歡膝下,日子也越過越好。”賴添泉說。

南門海堤建設者、退休干部陳炳文:

決心建海堤 造福數十載

連日來,已年逾七旬的陳炳文總要准時守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劇《谷文昌》。上世紀60年代初,他作為一名年輕工人參與了南門海堤建設。因此在電視屏幕上看到谷文昌老書記那熟悉的身影,他總會在心中泛起陣陣波瀾。

在陳炳文的記憶裡,上世紀50年代前,大海總是侵擾沿海居民。1960年6月9日,12級強台風正面襲擊了東山島,巨浪咆哮著沖上防沙堤,越過民居。“谷文昌老書記冒著傾盆大雨,檢查受災最嚴重的地段。”陳炳文說,當時谷書記就下定決心建造海堤,造福東山人民。

陳炳文說,谷書記在召開南門海堤建設工作會議時,曾動員大家道:“我們不僅要有造林綠化擋住風沙,更要有‘泰山石敢當’的勇氣擋住狂風巨浪。”在他的號召下,東山掀起了一場全民參與建設南門海堤的運動。大家爭分奪秒,在第二年(1963年)台風季節來臨前,按質按量完成了南門海堤主體工程的建設。

如今,漫步在風光旖旎的南門灣畔,波光粼粼,白帆點點。撫今追昔,在這裡仿佛還能看到谷書記的身影。“南門海堤堅守了57年,用它厚實的身軀,阻擋了一次次台風的襲擊和巨浪的侵蝕,勇敢地保護著東山人民。”陳炳文感慨地說。

谷文昌身邊工作人員朱子周:

寧願“太保守” 一心為人民

“在過去,一下雨就種樹,是東山人民的習慣。”3月12日,植樹節當天,93歲的朱子周老人感慨著追憶起往事。

剛參加工作沒多久,朱子周就被安排到谷文昌老書記身邊,從事文字兼“閩南語翻譯”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四年。令老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谷文昌老書記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以前,有不少人都說老書記‘太保守’,其實,他是時時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真心實意考慮人民的利益,因而在工作中便多了一分腳踏實地。”朱子周回憶說,有一年,谷書記帶著干部到外地參觀學習水稻種植技術,谷文昌撥開重重稻子,搖了搖頭,擔憂地道:“種得密密麻麻,將來群眾吃什麼啊。”回到東山后,谷文昌先開辟了一小塊“試驗田”,嘗試引進新技術。

“不管外面是什麼趨勢,在沒有成功之前,他不會大面積推廣,他總是一心一意為人民著想。”朱子周說。

在生活上,谷文昌也時常關心、愛護著身邊的工作人員。“有時候寫材料加班到深夜,谷書記總會帶來蒸饅頭給我充飢。”朱子周感動地說。

“他是一個很值得敬重的人,能長期與他共事,受到他的鼓舞和鞭策,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朱子周說。

東山山口村老黨員林嬌美:

贈送土喇叭 鼓勁治“沙虎”

家在山口村的八旬老人林嬌美,一說起谷文昌,兩眼閃出了淚花。

她回憶說,山口村過去是聞名的“乞丐村”。電視劇《谷文昌》中的“沙虎”為害,田屋被埋、作物絕收、村民被迫外出當乞丐等慘景,就是當年的真實反映。為了制服“沙虎”,造福人民,谷文昌嘔心瀝血。在1958年至1962年大造林的日子裡,她經常看到谷書記來到村外的荒沙灘上,白天帶著林業技術員、大隊干部在荒灘規劃、部署造林,甚至身先士卒參與種植,有困難當場解決﹔晚上他又召開會議通報情況,處理出現問題。

也在那時,谷書記送給了林嬌美一把長50多厘米的土喇叭筒,希望她加強造林宣傳,科普科學植樹的重要性,及時表揚好人好事。從此她隨身帶著這一支土喇叭筒,造林到哪裡,廣播就到那裡,發揮好鼓勁加油的重要作用。正是干群們齊心協力,山口村完成造林植樹達4500多畝,與國有赤山林場相連,形成的綠色屏障鎮住了“沙虎”,保護了農田和村庄。如今,昔日的“乞丐村”早已變成東海綠洲“幸福村”。

“電視劇《谷文昌》追憶了谷公先進事跡,是對黨員干部和青少年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作為一名老黨員,我將把谷公的好故事講述下去。”林嬌美說。

來源: 閩南日報 林堃 殷琪 謝漢杰 綜合CCTV電視劇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