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在福建古田縣卓洋鄉樹兜村天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標准化生產房裡,村黨支部書記陳育樓正帶領著黨員志願隊與合作社社員們一起緊張而有序地搬運花菇菇筒,吹響了復工復產的號角。
天藍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項目總規劃面積40畝,計劃建設35間標准化花菇生產房,現已建成了一期15畝14間。該項目在卓洋鄉黨委牽頭下,採取“飛地”+“抱團”模式,由樹兜村與周邊6個村黨支部聯合注冊專業合作社,在樹兜村建設花菇生產基地,各共建村有錢的出錢,有地的出地,有力的出力,合力入股推動合作社發展,並由各村黨支部發動群眾租用花菇生產房參與經營,不僅讓農民在家門口創業致富,也有效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形成了“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支部手牽手”的格局。“我們發動‘村村抱團’領辦合作社的目的就是搭建群眾與村集體的經濟紐帶,打破群眾搞產業一盤散沙的現狀,把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黨支部帶著群眾一起闖、一起干。”卓洋鄉黨委書記李霞說道。
卓洋鄉探索的黨支部抱團聯辦合作社模式只是古田開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的一個縮影。去年8月以來,古田縣委、縣政府結合開展鄉村振興試點村建設,在鄉村一線展開農村黨支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試點工作,出台了《開展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籌集項目發展資金1400多萬元、專項獎勵資金100萬元,啟動首批25個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落實食用菌產業基地、鄉村旅游、金融服務等產業發展項目31個,在帶動村集體增收、村民增收的同時,全面提升黨組織的組織力。
根據試點工作安排,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一發展模式注重發揮“頭雁效應”,一般由村黨支部代表村集體注冊成立合作社,支部班子當先鋒、打頭陣,帶頭認籌資金、發動群眾入社,並由村黨支部書記作為“理事長”負責合作社的日常管理,黨支部提供集約化服務,帶領群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既保証合作社在黨支部領導下“姓公不姓私”,也兼顧了一家一戶與村集體的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指出,‘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否則,整個扶貧工作將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強大的動力。’我們探索開展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就是為了增加村財收入、助力脫貧攻堅,事實也証明這個探索成效很好。”古田縣委書記鐘昌華表示,今年古田縣將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在全縣范圍內進一步鋪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項目,將其作為加強基層第一線核心力量的有效嘗試,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開啟“加速器”。(楊遠帆、姚曉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