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船舶修造或者營運來說,船舶檢驗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道安全程序。福建自古以來就是船舶修造和航運大省,2007年因船檢體制改革試點,作為試點省份之一,福建地方船檢機構僅保留內河船舶檢驗資質,沒有海船檢驗資質。直至2015年11月,在福建省委省政府、交通運輸部的支持下,國家海事局正式批復核定福建省船舶檢驗局為B類船舶檢驗機構,中斷多年的海船檢驗資質正式回歸,為航運業、造船業及相關服務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船舶檢驗支持。
“船舶檢驗是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對船舶進行檢查,以保持船舶的良好技術狀況和防止污染。船檢是水上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是船舶安全監管的源頭。”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蔣文芳在介紹海船檢驗資質回歸情況時表示,“對我們來說,這項工作承擔的就是責任與風險,收獲的是企業的肯定與行業的發展,所以,我們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把海船檢驗工作做實、做好、做強。”
海船檢驗資質的回歸和船檢部門持之以恆的努力,成為福建造船業和航運業發展的有力助推。
服務到位樹立品牌 助推造船企業發展
海船檢驗資質的回歸后,為保障船舶質量,省地方海事發展中心船檢部門建立了船舶檢驗質量管理體系,對船舶檢驗質量的進行有效管控,驗証船舶檢驗質量得到保証﹔按照“高質量建隊伍、高標准抓檢驗、迅速打開局面、穩步樹立品牌”的工作要求,積極創新人才機制。採取聘任制驗師管理模式,建立了驗船師引進、培養、使用、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為打造“六個船檢”(民生船檢、數字船檢、誠信船檢、質量船檢、和諧船檢、朴實船檢)、做大做強做優福建地方船檢夯實了基礎,為促進福建航運業、造船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過質量管理體系來規范船檢工作,參照ISO 9001:2015《質量管理體系要求》、ISO/IEC 17020:2012《合格評定各類檢查機構的運作要求》的部分要求,根據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印發的《船舶法定檢驗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手冊及工作程序模板》,建立了《船舶法定檢驗質量管理體系》。
業精於勤,事成於誠,不斷提升的船舶檢驗質量,贏得了行業的普遍認可。2019年,省地方海事發展中心船檢部門完成海船建造檢驗73艘,為船舶工業產值創收超過20億元。截至2019年底,福建全省規模以上船舶修造企業已超80家,直接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年造船生產能力達400萬載重噸。2019年福建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52億元,比增8.7%。
寧德市是福建的傳統造船產業基地,船舶企業2019年共創工業產值45.35億元,比去年同期培長了2%。“省船檢資質回歸之前,福安市的船廠接收造船訂單受到很大限制,影響船廠發展,而在船檢資質回歸后,船廠造船訂單每年都在不斷增加。”福安市船舶行業協會會長張清潔說,“福安船舶企業在2019年生產經營總體上呈現業務飽滿、生產均衡、穩中有升的局面。在造船方面,主導產品有散貨運輸船、海上工程船、近遠洋各種漁船、海洋勘探船、海洋養殖牧場平台等。”
位於閩南的漳州龍海市,造船產業發展同樣快速,眾多企業的船台、船塢、碼頭實現全負荷生產,僅龍海工業園區海船建造企業就由原來8家發展13家。據龍海市船造工程協會不完全統計,2019年共創工業產值31.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6%,其中承造各種船舶234艘,呈現出多造船、快造船、交好船的良好發展勢頭。
在龍海,省船檢局負責檢驗的海船產值超10億元,解決近6000人勞動就業,同時帶動了船舶配套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漳州市航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原先主要從事漁業、內河船舶軸舵系配套加工,2016年開始進軍海船場,是目前龍海唯一一家經省船檢局認可從事軸舵系配套加工廠,2016年1月至今完成超過30艘新造海船艉軸、舵杆、艉管等產品加工,商品價值達1200多萬。
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相關行業有序發展
海船檢驗資質回歸以后,省地方海事發展中心船檢部門首創“保姆式”船檢服務,通過編制服務手冊、拓展信息化服務、主動靠前服務、送檢上門服務、打造“陽光船檢”等多種措施,節省辦証時間,降低運營成本。其次,在平潭自貿區和寧德、福州試行的並聯辦証制度,提升了服務質量,縮短了船舶証書辦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各單位之間的信息溝通協調,促進了福建省航運業發展,能夠持續吸引省外挂靠船舶回歸。再次船檢部門開展的“容缺服務”,打破了“申請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形式后再受理”的傳統,為行政相對人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也大大提高了檢驗辦証效率。最后,福建省率先推行的內河船舶“多証合一”改革工作,真正做到了“最多跑一趟”,進一步提高了辦事效能,方便了企業和群眾辦事,持續增強獲得感,為企業節省了管理成本、交通費、船舶燃油費、停運損失費。
優質的船檢服務為航運業帶來的便利顯而易見。福建南翔海運有限公司總經理康來勇說:“我們原計劃2014年造海船卻因省內當時沒有海船檢驗資質,在省外建造非常麻煩,且建造成本高,同時所需船型建造技術不如龍海,龍海有相應的配套設施,因此想在龍海建造,在2015年福建省海船檢驗資質回歸后第一年我便開始造船。”2015年至今,他的公司已建造5艘海船,均由省地方海事中心船檢部門檢驗。
福建國安船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龍海市船舶工業同業公會會長吳連富也是感觸頗深:“福建省船檢資質取消了以后導致我們很多業務流失,小船市場基本上都被廣東佔領。同時造船成本較高,很多船東選擇到其他省份建造,並且在那邊入戶,導致我們的船廠設備、人員閑置。福建省船檢資質回歸后對我們這些船廠受益明顯,修造船業務猛漲,船廠每年都在以15%~20%的業務量在遞增,船廠的規模不斷增大,生產能力又提升起來了。”
“現在船舶檢驗推出並聯辦証制度,非常便利,服務到位,辦事效率高,一周就辦下來了,而且工作人員做事很有激情。”正和(平潭)船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曹而廉對省檢測局的工作服務非常滿意。
優質的船舶檢驗服務,也進一步帶動外挂海船回歸。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福建全省吸引外挂回歸海船380艘,全省運力達1153萬載重噸,全國排名第8位,2019年完成水路貨運量4.2億噸,貨物周轉量7140萬噸公裡,同比分別增長14%和157%。“2015年我省海船檢驗資質回歸后,船東覺得在本地運營公司可能更安全,同時我省還有相應的補貼政策,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挂海船的回歸。”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船舶檢驗處驗船師劉義長說。
平潭綜合實驗區船東協會秘書長鄭振華十分感慨:“福建省船檢局檢驗資質回歸對平潭航運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海運企業的增加帶動了產業鏈的發展,辦公人員,船員配備,維修業都有所增加。”2014年,注冊在平潭綜合實驗區的海運企業隻有8家,船舶18艘,運力13萬載重噸。平潭綜合實驗區船東協會動員船東回歸平潭,平潭運力回歸呈不斷上升趨勢,截止至2019年底,在平潭區內注冊的海運企業有93家,船舶307艘,運力363.8萬載重噸,分別比2014年增長了10倍、17倍和27倍。
在國際、國內航運業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福建省航運業實現逆勢增長。至2019年底,福建全省運力1153萬噸,較2015年底的894萬噸增長了29%,全省船舶運力結構更加優化,航運企業規模化趨勢明顯。至2019年底,全省326家航運企業中,運力規模10萬載重噸以上的航運企業達21家,安通控股在全球集裝箱班輪公司運力排名穩居前20位,泉港興通化學品船運力規模全國名列前茅。
同舟共濟共戰疫情 船檢部門主動擔當
2月10日剛在網上提出船舶檢驗証書辦理申請,2月11日就收到証書寄出通知,2月13日証書送到手上,疫情防控時期順暢快捷的辦証體驗,讓“鴻源順”號船東楊青格外驚喜。
疫情期間,省地方海事發展中心船檢部門推出“無接觸式服務”,通過船舶建造審圖、船舶檢驗申請等事項“網上辦、郵寄辦”,開通船檢咨詢熱線,全天候提供指導服務。“鴻源順”前期已經完成船舶現場檢驗,一接到辦証申請,船檢工作人員立即進行資料審核,以最快的速度為其辦理了証書,並通過郵政快遞寄到船東指定地址,不用出門不用面對面接觸,一趟不用跑就辦完了証書。
對於船舶修造和航運企業來說,時間就是效益。船舶每早一天下水,省下的時間成本都是以萬元計算。疫情防控期間,船舶修造和航運企業更是承受不小壓力。著力幫助企業克服疫情影響,除了“無接觸式服務”,省地方海事發展中心還推出“遠程指導服務”,對於臨時檢驗如變更船名、更換部分非重要設備、部分安檢項目確認等可不進行現場檢驗的,試行遠程檢驗﹔對客船、危險品船、砂石船、易流態化固體散裝貨物運輸船等四類重點船舶以及疫情防控物資運輸船,因檢驗証書到期,疫情期間無法現場檢驗的,船檢部門主動視頻連線,通過遠程技術指導,幫助企業自查隱患、完成整改,待條件允許時第一時間安排驗船師現場檢驗。
疫情期間,除了“網上辦、郵寄辦”等便捷的辦理服務,省地海中心船檢部門還對省內船舶企業、航運業生產需求等進行全面摸排,了解到有1艘2.2萬噸散貨船申請開工、4艘船申請系泊或航行試驗、4艘申請轉入臨時檢驗。船舶建造企業碼頭相對交通不便,外派驗船師面臨的防疫壓力較大,為支持船舶企業復工復產,省地方海事發展中心船檢部門6名黨員驗船師組成船舶檢驗突擊隊,隨時准備待命外派驗船。
2月27日上午,黨員突擊隊第一時間奔赴寧德、莆田、平潭、漳州等地區開展船舶檢驗工作,以滿足船東船廠的檢驗需求。在做好自身安全防護的前提下,突擊隊成員順利完成了“華興78”現場檢驗、2.2萬噸散貨船開工前檢查和109.8m沿海自卸砂船分段完整性報檢工作,受到船東的一致肯定。
“船檢、航運領域,關系千家萬戶,特別是疫情期間,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著眼於幫助行業企業戰勝疫情,恢復生產,健康發展,我們積極創建港航船檢紅色品牌,組建黨員船檢先鋒隊,主動靠前、優質服務,促進福建造船、航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以使命和擔當為福建建設交通強國先行區貢獻港航、船檢力量。”福建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張子閩表示。(政東 謝小姿 劉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