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泉州市人才工作要怎麼做?事關每個人才,一起來了解下!
《2020年全市人才工作要點》全文
2020年全市人才工作總的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有關部署要求,圍繞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深耕人才“港灣計劃”,健全和落實科學有效的人才制度,科學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引才形勢新變化新要求,聚焦突破增量、聚焦激活主體、聚焦末端落實,推動全市人才工作提質增效、再上新台階。
一、突出多渠道引才,不斷提升區域聚才實效
1.健全以產聚才機制
發揮泉州制造的“虹吸效應”,圍繞“高新建鏈、傳統強鏈、重化補鏈”產業布局,做好人才需求預測與發布,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聯動,建立人才團隊落地報備和跟蹤服務制度,推動人才向產業龍頭、高新集群、創新平台、重大項目集聚。加大“三大板塊”產業鏈缺失和關鍵環節項目對接,優先推薦納評各級人才科技項目和團隊支持計劃。
2.改進引才方式方法
適應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要求,推出支持用人單位引聚人才“十條措施”。創新人才招聘方式,鼓勵推行雲端對接。積極嫁接國家、省級人才戰略合作平台,爭取承辦全國性、區域性或專業性的人才項目交流對接、重大學術會議、科技論壇。策劃“人才福建周”“人才創業周”泉州專場活動,支持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等引才引智活動。鼓勵縣(市、區)探索實施重大引才活動服務外包。
3.加強海外引才工作
發揮“多區疊加”政策聯動和僑力引智優勢,堅持需求導向、擴大引才視野、遵循國際規則,加大力度從海外引進一批掌握產業核心技術的戰略性人才。實施“海智”項目提升行動,支持建設海歸E谷等海外留學人員創業基地。舉辦留學人員創業研討班,開展留學人員企業回訪跟蹤服務。用好泉州(晉江)國際人才港,落細海外人才服務管理若干措施。抓好泉籍優秀人才回流,分類建立數據庫,常態跟蹤聯系服務。
4.強化泉台人才交流合作
認真落實中央、省、市惠台政策措施以及台灣人才服務管理規定。探索推進台灣人才學歷、職稱、職業資格等“直接採認”。做強台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支持申報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省級台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培育一批台灣人才聚集高地。
5.鼓勵柔性引才用才
支持企事業單位通過技術指導、崗位顧問、項目合作等形式,柔性引進重大項目、關鍵技術、“卡脖子”環節緊缺急需的高層次人才。支持院士專家、國家特聘人才、海外博士等精英來泉考察,進行技術和項目對接。引導有條件的用人主體探索設立離岸(異地)人才創新中心,與境外專業機構搭建合作平台,推動高新技術研發成果在境內轉化。
6.健全各類人才流動機制
探索跨區域人才合作新機制,主動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推動建立互認互通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持續做好引進生工作,修訂《鄉鎮(街道)科技副職選派管理意見》,引導人才向艱苦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
7.前瞻做好人才發展規劃
結合編制“十四五”規劃,突出產城人融合發展,同步研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梳理勾畫體制機制創新、人才項目工程、公共服務配套等主攻方向,推動完善“全市一盤棋”的人才工作支撐體系。
二、突出市場化運作,切實激發用人主體活力
8.發揮主體作用
策劃舉辦用人主體示范培訓班,傳導人才工作“主體意識”,鼓勵用項目引才、用平台聚才。選樹若干用人主體典型,大力推廣人才合伙制、股權期權激勵等務實做法。鼓勵企業導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增加研發投入、重視技術改造、開展聯合創新,提升抗風險能力,增強人才對企業健康發展的信心,為人才實現價值提供平台。
9.深化制度改革
堅持“適用、精准、科學”導向,分行業分領域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推動“人才帽”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防止為待遇“一哄而上”。推動企業自主評價人才試點規范運作、穩慎擴面。鼓勵縣(市、區)推廣“人才層次+貢獻大小”的積分制評價體系。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爭取承接省級產業職稱改革試點,逐步下放中級職稱評審權。探索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改進非公領域職稱評審,突出技能水平、技術創新評價,避免過分強調學術要求。
10.用好政策引導
整合引才獎勵、科創扶持、成果轉化等政策包,跟蹤聯系100家規模以上企業,精選支持200家戰略性成長型中小企業。大力吸引信譽度好、專業程度高、服務能力強的人才中介、創投運營、科技孵化等專業機構來泉駐點或離岸服務,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錯位發展人力資源服務市場。支持人才發展促進會以及各類機構、協會、海外引才聯絡站在泉舉辦小規模、專業化的人才靶向對接。鼓勵泉州市高層次人才“以人引才”,及時引薦海內外各領域高層次人才。
三、突出全要素保障,造優創新創業創造環境
11.跟蹤升級創新平台
繼續抓好“大院大所”建設,加速整合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加強院士專家、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各類研發中心、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台管理,強化人才引進、創新貢獻考核,建立分類激勵、動態管理制度。鼓勵高校與本地企業共建博士工作站,支持龍頭企業設立產業研究院,統籌打造命名一批全市性產業創新基地。增設科技成果轉化獎,加大力度引導在泉高校、科研平台推動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12.鼓勵全鏈協同創新
發揮人才創新共享聯盟示范作用,探索推廣“創新券”制度,引導各類創新平台全要素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探索“高校+研究院+孵化器+產業園區”的創新模式,開展建鏈強鏈補鏈行動,吸引集聚優質創新項目來泉孵化。
13.強化創投融資引導
放大市級人才創投基金、創新創業創造基金“杠杆效應”,帶動民間資本、風投機構跟投高層次人才創領辦企業,著力破解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落地、事業發展、形成產業規模等融資困境。
四、突出分領域培養,統籌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14.實施實體產業人才“領跑工程”
深化企業家素質提升培訓專項,辦好特色產業領軍人才、企業家講師團、管理創新名家講壇、青年“鴻鵠班”等培訓平台,設立青創學院,力爭全年培訓企業家、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1萬人次以上。
15.實施技能人才“支撐工程”
堅持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支持高校、職業院校建設特色專業群、高水平產教基地,探索設立全天候的市級產教融合公共服務平台。持續深化“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鼓勵技能人才訂單式培養。積極開展百萬職工技能大提升、技能振興專項活動,支持舉辦各種形式的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扶持設立一批市級以上技能大師、名師等工作室(站)。
16.實施社會事業人才“保障工程”
結合推進補短板“四心”工程、民生“XIN”行動,深化落實衛生系統人才“金字塔”工程,持續抓好桐江學者、教育“領航團隊”、職業教育名師“百人計劃”培養。創新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支持培育社工服務機構,建設一批優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基地。
17.實施特色文化人才“傳承工程”
深化文旅人才“三年行動”,加大文化名家、工藝大師、藝術新秀、非遺傳承人、文博人才培養力度。加強名編輯、名記者、名主持人等新聞媒體人才培養。
18.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助推工程”
聚焦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深入推進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人才、農技推廣人才隊伍建設。繼續落實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科技人員下沉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對接省裡“千會幫千村計劃”,組織各級學會開展鄉村規劃、技術咨詢、土專家培育等科技幫扶行動。
五、突出點線面推動,用心用情落細服務保障
19.壓實黨管人才職責
層層完善人才工作體系,落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改進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評,繼續採取“月通報、季點評、年考評”以及專項述職,推動縣(市、區)、部門“法定職責”有為善為。抓好人才工作直接聯系點建設,建立人才工作重難點任務聯合攻堅制度。
20.推動服務提質提效
繼續狠抓改進人才服務八條措施,構建“一中心、一專窗、多站點”的服務網絡,實現市、縣兩級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聯網式運作,推動市級“人才之家”標准化服務。採取整合力量、購買服務等方式,組建專業化服務專員隊伍,做到高端人才、重點企業、創新平台“一對一”保姆式服務。加快打造人才工作信息化雲平台,用數字化服務再造流程,實現政策信息“一站通曉”、涉才服務“一碼通辦”、供需對接“一網匹配”。
21.強化人才政治引領政治吸納
持續深化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完善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繼續舉辦人才國情省情市情研修班。注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大戰大考中考察人才,加大在人才群體中發展黨員力度。
22.打響人才“港灣計劃”IP
全面梳理人才“港灣計劃”探索實踐經驗,進行點線面串聯,形成具有泉州特色、階段性成果的人才“港灣計劃”實踐樣板。充分運用融媒體等宣傳渠道,有節奏、有策劃地開展宣傳報道,正面客觀推介城市綜合引才環境,提升“港灣計劃”的美譽度、知名度、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