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升格為國家級台商投資區后,國務院對泉州台商投資區提出“充分發揮對台交往優勢,建設海峽西岸中部台商投資集聚區”的總體要求。
十年來,攜帶著政策紅利,福建泉州台商投資區在兩岸合作先行區之路上飛速前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跨海而來,在這片熱土上投資創業,筑夢新區。隨著兩岸合作深入開展,台商區發展“台味漸濃”,紛至沓來的台資企業項目,日漸密集的台灣人才身影,見証著區域厚積薄發的發展潛力。
台灣人才集聚 與區域發展同頻共振
近期,作為泉州市新型冠狀病毒核酸篩查檢測機構之一,台商區的泉州高品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責任公司承擔了大量的檢測任務。作為一個台資醫學實驗室,公司的負責人何國鼎來自台灣,是台灣大學醫學院的博士后研究員,公司還擁有一批台灣先進及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學檢驗專家,他們在疫情發生后奮勇爭先,共同加入泉州抗“疫”之中。
“除了口罩、消毒液外,我們也積極通過各種渠道帶回各類醫療物資。”泉州台商投資區總工會副主席、區台資企業工會聯合會主席邱俊杰表示,聯合會內乃至他所知道的台胞們也在全力協調,動用境內外可動用的資源和合作廠商,多爭取一些口罩等物資。與此同時,在台商區台胞台企們也從自身行動起來了,邱俊杰表示,他們制定了相應的企業防疫措施,全方位保障在泉台資企業員工有效防控疫情。
在台商區抗“疫”過程中,台企台胞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他們與台商區發展同頻共振,真正融入台商區發展脈搏。人才的集聚也得益於“給力”的政策和暖心的服務,台商區在全市首創編印《台灣人才生活服務指南》,不僅如此,台商區從鼓勵台商投資、擴大經濟合作、支持台胞來區實習就業創業、深化交流交往、方便台胞安居樂業五個方面,制定了44條區級惠台措施,在引才育人、激發活力和打造台灣人才工作品牌上先行先試、持續發力,增進台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
僅在2019年,通過“產業+項目+對台+人才”的方式實現團隊式引進醫療專家團隊、企業管理顧問團隊等台灣人才隊伍,集聚台灣人才241名。
突出對台招商 切實做到“涉台工作無小事”
十年來,台商區充分發揮對台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採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模式,通過平台招商、窗口招商、以僑招商、精准招商等渠道,強化對台招商力度。
2019年,台商區進一步在全區樹立“涉台工作無小事”意識,出台促進兩岸融合等4份政策文件、鼓勵台商投資與開展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7方面44條先行先試政策,打造對台政策窪地。同時,堅持“大招商、招大商、突出對台招商”,建立區領導定期帶隊赴台開展招商推介機制,設立珠三角(東莞)、長三角(上海)、台北、台中、高雄招商聯絡處,規劃台中產業園,針對新材料等五大主導產業實施精准招商,取得良好成效。
如今,台商區已引進天崗精密機械、鉅閩精密機械和億達小家電等眾多台資項目,共引進40多家台資企業,僅2019年,台商區就新簽約彩蝶灣養老養生村、東風重工等台資項目,利用台資總額達11億元。近年來,台商區更是引進了泉州頤和醫院項目,實現了重大台資社會事業類項目零的突破。
轉型升級,更是台企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命題。在政企攜手、政策推動下,台商區台企正從以前側重於裝備和材料更新,逐漸轉換為智能制造等更高層次的創新轉型。
織密交流紐帶 釋放兩岸合作先行示范效應
作為泉州市委組織部首批 23 個市級“人才之家”之一,德潤產業園“人才之家”探索“黨建+人才”工作法,通過設立人才留言板、金點子進度表、展示牆等,設置便民超市、KTV、理發店等休閑娛樂服務場所,讓包括台籍職工在內的園區職工展示風採,收獲家的溫暖。
這樣的“人才之家”如今在台商區已有7個。不僅如此,台商區台灣青年人才“朋友圈”不斷擴大,台商區推動包括7個“人才之家”、洛陽古街等5個“台胞驛站聯誼點”聯網共享,德潤產業園台灣人才示范基地、“泉台工業設計人才服務中心”、“台灣職工人才服務站”、“台灣職工創業基地”成為台灣人才的“大本營”。
不僅如此,台商區通過頻繁的高質量活動促進兩岸人才溝通,以競賽促進兩地產業交流,以工會為紐帶碰撞兩岸交流的火花。泉州台商投資區成為首個成立台資企業工會聯合會的國家級台商投資區,並成立大陸首個台籍職工法律服務工作站,以全方位、高品質、有溫度的服務提升台商台胞的台商區生活體驗,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
近年來,台商區還舉辦了“創客中國”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新興產業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海峽兩岸工業設計大賽、尋根之旅、雕藝大賽、醫護人員崗位職工技能競賽等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活動,為兩岸合作、人才交流寫下豐富而生動的注腳。
先行區建設的利好還在不斷加碼。目前,台商區提出以建設對台“六個先行”為打造兩岸合作先行區的主要突破口,通過對台政策、產業對接、民間交流、教育文化、人才交流、科技合作六個方面的先行,充分釋放兩岸合作先行的示范效應,力爭“兩岸合作先行區、泉州城市副中心”建設目標盡快成型。(游怡冰 歐陽育玲 陳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