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古田縣,閩越勝境,森林茂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地形的多樣性形成了不同的小氣候,為農業生產特別是食用菌培植提供了有利條件。
這種小巧精致的菌類生物,俗稱“蘑菇”。其中,可供大家食用的,統稱為食用菌。
食用菌產業是古田縣支柱產業,全縣農村70%以上農戶從事食用菌產銷活動。
可以說,食用菌已經融進了每個古田人的骨血裡,也融進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位於翠屏湖畔的吉巷鄉坂中村,是古田縣較早種植銀耳的地區。全村128戶431人,常住人口400人左右。
坂中村旅游景點-五連厝。陳文 攝
該村依山傍水,是典型的庫區移民村。上世紀50年代,國家“一五”計劃提出建設古田溪水電站,為此遷建整個古田縣城。
坂中村在縣裡這次史無前例的大移民中,也進行了整村遷移。由於原有土地被淹沒,坂中村群眾轉向發展“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的食用菌產業。
高益朋是土生土長的坂中村人。這幾天,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原來是他種植的第三批銀耳早早就被商家全部採購。
“從去年八月開始種植第一批銀耳到今年三月,先后種植了三批,總共八萬多筒,直觀收入就有兩萬多元。”高益朋說。
然而,在2016年,他還是村裡的貧困戶對象。“當時生活實在拮據,一家五口人,母親年老多病、妻子無業、兩個女兒又要讀書……”說起致貧原因,高益朋有點不好開口。
“村裡的貧困戶,我們會幫助他們申請銀行貸款,給予種植技術指導等。”坂中村村主任高已德說。
在得到扶貧資金后,高益朋新建5間標准銀耳生產房。按照一間可生產4000筒,一年8萬筒,一筒平均可盈利0.9元計算,一年收入就有2萬多元。
“有了這5間銀耳房,每年都有固定收入了,是種植銀耳讓我真正實現脫貧”高益朋說。
村民在現代化菇房內。陳文攝
在坂中村,和高益朋一樣從事種植食用菌的不在少數。目前,該村90%的村民從事銀耳生產,擁有銀耳生產房500多座,年產銀耳可以達600萬袋。
每到銀耳生產旺季,村裡呈現一片繁忙景象。在銀耳生產房,菇農有的忙著種植,有的忙著採摘。村道兩旁的一輛輛運輸車來回將採摘下的銀耳運輸到食用菌烘干廠集中烘干。烘干的干菇再進行裝袋包裝,由經銷商直接採購或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村培植的銀耳品質高、質量好,除了地理環境外,全因村裡這兩台變壓器提供的穩定供電,實現全天候的銀耳生產。”高已德道出銀耳暢銷的秘密。
高已德所說的變壓器,其實是古田供電公司農網改造項目。
“坂中村共經歷了兩次農網改造,第一次是1999年-2000年,第二次是2014年-2015年,當時投入100多萬,安裝了兩台容量400千伏安變壓器。”古田吉巷鄉供電所所長施孝照說。
上世紀70年代,坂中村就已經通電,當時的變壓器容量為80千伏安,基本隻能用來供應照明,稍微離供電線路遠一點的菇房,風壓機、噴水機等設備都帶不動。由於銀耳的最佳生長溫度為22-25℃,傳統菇房裡溫濕度調節、通風換氣隻能依賴人工操作,生產效率較低。
古田供電公司員工在銀耳栽培廠房內排查設備用電隱患。陳文 攝
農網改造后,供電穩定了,傳統菇房也升級到現代化銀耳生產房。菇房的溫度、濕度可自動調節,使銀耳始終處於最佳生長環境,實現全天候生產,確保銀耳品質的穩定性。
至此,有更多的村民加入種植食用菌行列,集中發展食用菌產業,使得坂中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銀耳種植專業村。
隨著食用菌產業的興旺,村黨支部還帶頭和村民一起辦起了合作社。“去年,村裡投資343萬元成立農宏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設60間標准化銀耳生產房和智慧銀耳觀光園,助力“坂中銀耳”品牌打造。”高已德談及發展規劃。
企業要開工,用上電是關鍵。“合作社成立,當時正愁申請用電這塊,沒想到供電部門就主動上門來訪。”高已德說。
“我們上門了解企業用電需求,客戶通過APP申請后,我們就馬上向營銷部門上報,為合作社新增一台400千伏/安專變,保障企業用電。”施孝照說。
2019年,國網古田供電公司結合優化營商環境,又給村裡新增一台400千伏安變壓器,滿足坂中村今后更好的經濟發展用電需求。
如今的坂中村,戶戶脫貧,家家致富。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48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
產業興,鄉村美。近年來,坂中村興起了旅游業,開發了擁翠公園、移民文化館、候鳥文創營、鄉思島等旅游項目,每月接待游客已達3000人次以上。該村2016年獲評“全省十佳小康庫區村”、2019年獲評“國家森林鄉村”、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
可以說,坂中村為古田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豎立了標杆。據了解,古田縣目前已開發生產37個食用菌品種,全縣279個村中有235個是食用菌專業村。食用菌全年產量達到87萬噸、年產值58億元,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
在食用菌產業的有力支撐下,古田縣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全縣貧困戶在2018年底全部脫貧。
食用菌已然成為當地富民興縣的致富“菌”。(陳文、雷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