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率先出台措施推動科技評價制度改革 破除“唯論文”緊箍咒

2020年05月20日07:37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破除“唯論文”緊箍咒

  日前,省科技廳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旨在破除在科技項目、平台、機構、科技人才、科研單位、科技獎勵等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當前,福建省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評價工作中‘唯論文’‘唯獎項’等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個別單位將論文作為評價一切科技活動的標尺,影響福建省科技評價體系的改革。”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指出,措施以破除“唯論文”導向為突破口,為全省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的有序推進提供政策指導和操作依據。

  評價“重實績”

  《若干措施》剛發布,就獲得輿論熱烈反響。

  比如,對於平台的科技活動評價,《若干措施》明確,省級科技創新平台評估應突出支撐服務能力,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類以及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類平台,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省創新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等科學與工程研究類平台,注重評估原始創新能力、國際科學前沿競爭力、滿足福建省重大科技需求的能力等。

  “這將更好地激勵福建省堅持以用為導向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搶佔國際科技制高點、解決關鍵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為考核導向。”一位省創新實驗室負責人說。

  去年,福建省出台政策推動省創新實驗室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各實驗室在體制機制上勇於探索。以能源材料省創新實驗室為例,該實驗人才評聘重點考察科研人員的研發能力、產業轉化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卡脖子”應用研究突出需求導向,重點評價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等創新性、成熟度,有關制度規范已在一批產業化項目實施。

  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取決於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現有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離國家制定的目標有著較大差距。面對挑戰,該實驗室正大力開發一種新型的電池體系。項目團隊在兩位年輕博士的帶領下開展技術攻關工作,已成功研制出樣品,並且在功率、安全性等各項性能指標上均處於全球領先水平。

  “盡管沒有以第一作者發表任何論文,但是項目研發團隊的工作仍受到認可,項目績效連續多次被評為優秀。”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副主任魏奕民說,這兩位項目帶頭人也都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從一名普通工程師晉升為獨當一面的研發經理,並剛剛在實驗室推薦下拿到了高級工程師資格証書。

  抓住“牛鼻子”

  在科研機構和高校,學術GDP還主宰著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審,而且左右著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分配。業內人士指出,《若干措施》加快完善科技評價制度,破除“唯論文”的不良導向,顯然抓住了學術研究和人才選拔的“牛鼻子”。

  《若干措施》提出,省引才引智計劃人才評選和國家引才引智計劃人才推薦,注重評價人才的實際工作履歷、科技能力和崗位貢獻,以及對提升福建省相關領域科技水平的潛在價值等,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

  對此,光電信息省創新實驗室負責人深有體會:“我們引進人才就是根據其未來工作與實驗室發展規劃和學科布局的吻合度,注重考察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依據。實驗室已組建6個科學家和企業技術人員混編的科研團隊,產出了一批科研成果。”

  該實驗室的蔣友山工程師當初被破格引進時,只是工程碩士學位且無論文。“他具有豐富的無源和有源光器件研發設計及制造工藝經驗。實驗室引進他從事5G高速率通信光纖激光技術領域的研究,加速推進企業產品研發。”實驗室負責人介紹,雙方共同研發的產品已實現批量生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若干措施》還提出,在省科學技術獎評審中,應注重評審相關科技成果的質量、效果和影響,以及相關人員的貢獻。在省級科技人才評選中,應突出科學精神、能力和業績,不把論文作為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

  “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是《若干措施》對於分類評價導向方面的總體要求。”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針對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若干措施》明確,應注重評價新發現、新觀點、新原理、新機制等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根據科技活動特點,合理確定代表作數量。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