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奏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代表們建良策、議發展,凝聚起攻堅深度貧困的強大合力。目前福建省脫貧攻堅已取得重大進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但還有貧困村尚未全部摘帽,受疫情影響存在返貧風險的還有近萬人。我們要發揮福建省在脫貧攻堅方面獨特的政治優勢、思想優勢和實踐優勢,持之以恆地抓好產業扶貧開發,把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銜接起來,構建特色明顯、經營多元的生態農業新格局。
產業扶貧是以產業發展為龍頭、面向市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要素組合為著力點,通過規模效應與集群拉動、代替零星、分散個體(家庭)生產,形成組織化、專業化的規模經營,促進貧困地區、貧困村(戶)協同一體發展的內生扶貧模式。其主要載體包括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扶貧車間、家庭農場等。通過市場化的運作,發揮產業實體、扶貧項目的輻射、示范帶頭作用,充分發掘區位、資源稟賦優勢,帶動作用,形成一批核心、龍頭企業和骨干生產基地,促進優勢農產品市場效應的“塊狀集聚”,推動城鄉、縣域經濟一體發展。
一、產業要素組合、實現的途徑和方式
目前,福建省各市(地)建立了一批扶貧示范點和產業實體,圍繞著扶貧攻堅、精准扶貧任務目標,重點落實幫扶發展產業項目,培育、壯大優勢特色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基地,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全省絕大部分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了產業、就業扶貧,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增長近25%,“兩不愁,三保障”的水平有逐步提升,飲水安全總體得到保障。在沿海一帶,海參、鮑魚的養殖已初具規模﹔在內陸山區,閩西的紅心地瓜、古田的食用菌、德化的黑雞、連城的白鴨、霞浦的海帶紫菜等形成產業供應、加工、營銷鏈條,朝專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擴大城鎮就業門路,提高農民人均收入水平。
從產業組合要素來看,這些扶貧示范項目和產業實體有以下特點:一是以農戶入股、土地流轉形式組織貧困戶,成立專業公司或合作社,鼓勵農戶入社,實現互惠、高效、綠色發展。二是建立生產基地,提供示范樣板,延長產業鏈條,發展綠色產業,推動規模化經營。三是加強農業新農機、新產品、新成果、新科技推廣、轉化和應用。統一農資供應渠道、生產規格和產品質量,加強企業化經營管理,提升科技含量,創新營銷模式,擴大品牌效應﹔四是通過入股分紅、租金、勞務收入以及種植固定補貼、最低保護價、醫療和助學獎勵補助等方式,增加農村(農戶)家庭收入﹔五是村企合作,提高村財收入,擴大公共積累,發展集體經濟。
二、以人才為重點,拓展上下游協作
針對貧困地區的資源特點、市場需求,以項目主體和市場領軍人物為核心,加強普惠金融,鼓勵產品開發、品牌創設和科技創新,培育市場主體,提高市場的貼近度和產業項目的幅射、示范帶動能力。
一是重視能人當家,培養農村致富的帶頭人。堅持兩手抓、兩促進,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發揮農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加大財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促進鄉村本土人才回鄉創業。二是選准、抓牢、抓細項目。以項目為抓手,通過產業要素投入和創新驅動,把貧困群眾的土地和勞動力轉化為家庭收入,加大轉移就業培訓投入,把幫扶目標、措施落實到村、到戶。三是發揮農民(貧困戶)的首創精神。弘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精神。依照民辦公助、自主自願、平衡照顧的原則,把產業實體引導到建檔立卡、最需要幫助的人群中去,為搬遷扶貧提供就業門路。
通過“擴基地、重科技、搞加工,促營銷”,整合市場資源,拓展上下游協作,提高產業(企業)加工配套和國內外市場開拓能力,鼓勵、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機制,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有的成為支柱產業。如聖農第四肉雞加工廠,從歐洲引進兩條最先進的自動化肉雞屠宰線及加工設備,日加工肉雞24萬羽,年可產冰鮮雞肉17萬噸,僅此一項就新增就業2000人。
三、培育特色,下足“繡花”功夫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正面臨著消費業態升級,農村電商市場繼續擴容、發展的新形勢,產業扶貧既遇到一些“瓶頸”制約,更迎來了結構轉型、深化發展的大好時機。
一是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清潔能源、生態保護、循環經濟、工業旅游、電子商務等新興特色產業。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統籌協調,全面部署,從財政、土地、稅收政策上繼續加大扶貧扶持和監管力度,擴大老區蘇區縣省級財政轉移支付比例,將老區蘇區縣作為鄉村振興重點縣進行幫扶。培育、造就一批貧困地區新型職業農民、領軍人才和扶貧中堅力量,鼓勵、支持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闖市場、防風險、創品牌、增效益,努力走出一條可復制推廣、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二是補齊發展“短”板,融入“大扶貧”格局。重視解決貧困村道路、公共衛生、垃圾回收處理、通信網絡等環節存在的薄弱問題,補齊產業扶貧的“短板”,提升鎮村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推動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同步發展。緊緊抓住“互聯網+”的機遇,發展農村電商事業,加快5G、新基建和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引入項目管理目標制,創新公益性、先導性農技推廣服務模式,提高互聯網扶貧的效果。
三是重視解決貧困地區學前教育薄弱、高中教育滯后、職業教育不足等突出問題,通過教育、技能培訓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要結合正在開展的房屋安全大排查,開展貧困戶住房安全“回頭看”,主動、全面排查發現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大力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開展母親水窖、造福工程、扶貧助學和科技“三下鄉”活動,扶真貧,真扶貧,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構建城鄉互促、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扶貧攻堅、精准脫貧的整體合力。
作者:盧如一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第98期縣處級干部進修班(完善政府治理體系)學員,福建省國家保密局法規檢查處二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