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

為擔當者擔當 讓履職者盡職

郭為桂

2020年06月10日11:10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當此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在外部不確定性巨大的情勢下,要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內,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努力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異常艱巨。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此時更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擔當作為,履職盡責,團結帶領黨員和群眾把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決落到實處。同時,也更需要“大力糾治‘四風’,把廣大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手腳從形式主義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為擔當者擔當,讓履職者盡職,”以更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持續激發體制活力、市場活力、社會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持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向縱深發展。但是,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干部“為官不為”的現象以及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新變種。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一些干部對管黨治黨走向“嚴緊硬”不適應,因此在精神懈怠“不想為”、能力不足“不會為”、約束過多“難作為”、怕被問責“不敢為”等主客觀因素作用下,滋生了種種虛與委蛇、敷衍塞責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新花招。全面從嚴治黨的目的是更好促進事業發展,激勵干部增強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干部的“不作為”和形式主義作風與此目的背道而馳,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危害極大,因此是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當然,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對症下藥,循因施策才有可能早日克竟全功。

精准問責克服“不作為”

問責是從嚴管理干部的“利劍”,但實際執行中還需要更好把握“亮劍”火候。其中“推卸性問責”現象尤為突出,使得問責效果與問責初衷背離。尤其在基層,屬地責任層出不窮。有些主管部門,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工作文件和方案上,文件方案周詳細致,落實要求推給基層,問題責任推給基層,儼然把本部門“紀委化”,使得基層干部怎麼干都難逃追責。這種權責錯位、“亂打板子”的問責,使得基層干部無所適從。在這類情形中,實際應該問責的是主管部門,而不是下一級干部。為此,要以權責對等為原則,全面清理規范問責事項。

一是細化“不作為”問題清單。在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的基礎上,細化負面清單,明確劃出不能觸碰的“不作為”紅線,同時劃出干事創業的“安全區”。

二是引入下級和干部群眾反向監督機制。創新監督方式,健全考評機制,創造條件讓下級干部可以放心地對上級進行反向監督﹔擴大現有各種監督平台(熱線)的知曉度,吸引更多群眾參與監督。

三是加大問責案例曝光力度,活用反面典型。可以試行“一周一通報”,採用“分批次、分區域、分系統”的方式,在省、市等主流媒體公開曝光被問責的典型問題,形成不作為的輿論壓力。

四是健全干部“能下”機制。針對“不適宜擔任現職”作出明確詳細規定,重點對不擔當、不盡責、不作為、不在狀態、工作平平、混事度日的干部作進行教育、監督和崗位調整。

容錯糾錯克服“不敢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經濟社會越發展,干事創業的環境可能越復雜,工作出現失誤的情形可能越多。對這種情形如果缺乏必要的包容環境,就會挫傷多數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導致一些干部怕擔責、怕出錯,不敢試、不敢為,其結果積累起來,就會抑制體制的活力,不利於事業的發展。關鍵是在精確把握“三個區分開來”的前提下,精心制定實施細則嚴格推動落實,公開容錯糾錯辦法,增加容錯糾錯案例公開數量,形成容錯糾錯氛圍。

一是明確容錯底線。被納入容錯范圍的,必須具備國家法律法規、黨內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符合中央大政方針,確實已按規定進行調研論証和風險評估,按規范的程序進行科學民主決策、陽光運行,沒有謀取私利等前提條件。

二是細化容錯標准。可以嘗試開列“免責清單”,比如,因落實上級決策部署擔當履職造成的無意之過失,因積極主動破解項目推進難題、不拖不靠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出現的失誤、在先行先試中出現的探索性失誤等應予容錯﹔在處置突發事件或執行其他急難險重任務臨機決斷、事后及時履行報告程序的,應予容錯。

三是明確容錯糾錯處理程序。糾錯過程可按照“書面申請(含提供相關佐証材料)——調研核實——結論認定——答復——通報報備”的程序嚴肅對待。對給予容錯的干部,在平時考核、年度考核、任職考核、任期考核時不因容錯事項作負面評價,在評先評優、表彰獎勵、職務晉升、職稱評聘等方面與其他干部同樣看待。

善用激勵克服“不想為”

為官不為的深層原因是干事創業的內在動力不足、因種種主客觀原因造成的精神懈怠。應該相信,有這種情形的干部畢竟是少數,但要防止更多的干部加入。改變的功夫應該主要放在營造能夠激勵干事創業氛圍上。

一是創新用人導向,大力選拔“獅子型”“老黃牛式”干部。選拔時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資歷,隻要敢闖敢拼,想干事、能干事,都有被推選的機會。可以組織推薦,也可以毛遂自薦,特別優秀的,予以破格重用。

二是加大績效獎勵制度。這一制度實行多年,但現實中“績效獎”多半成了“大鍋飯”,尤其是基層公務員晉升空間小、渠道窄,晉升唯功的原則在實踐中被空置。應該建立健全公務員績效考核體系,賦予地方一定的考核獎勵分配權,即根據基層一線公務員的工作態度、業績,進行相應的獎勵。可以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也可以設置諸如干事獎、作為獎、熱情服務獎等,並把這些獎作為晉升的重要憑証。在物質獎勵無法充分滿足的時候,至少先在精神上給廣大干部多鼓鼓勁,真正讓“干與不干不一樣”。

素質培養克服“不會為”

影響“為官不為”的一個重要客觀因素是,能力不足“不會為”。按照忠誠干淨擔當的要求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隊伍,是提高黨的執政本領的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需要系統謀劃,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建立源頭培養、跟蹤培養、全程培養的素質培養體系,增強干部素質培養的系統性、持續性、針對性,優化干部成長路徑,積極創造條件、搭建平台,不能預設晉升路線圖。

一是更加注重年輕干部的培養。採取專業進修、上挂外派、干部培訓班等形式進行精准培育,幫助他們提高業務水平,積累實踐經驗。

二是更加注意一般干部的素質培養。基層干部和機關業務干部是黨的執政能力和國家的治理能力的基礎,但現實中這類干部接受教育培訓、實踐鍛煉、外出考察的機會較少,要像抓領導干部教育培訓那樣重視基層干部和業務干部的素質培養,開出加強培訓鍛煉的“清單”。

三是更加注重干部專業化的培養。根據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現代金融、城鄉建設、生態建設、法治建設、社會治理和“互聯網+”、智慧城市等專業類培訓,完善干部知識結構,增強專業意識,提高專業化能力。

作者:郭為桂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第58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主任

(責編:陳楚楚、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