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

加快“智慧海洋”建設 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有力支撐

陳少毅

2020年06月10日15:06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加強洪澇、火災、地震等災害防御,做好氣象服務,提高應急管理、搶險救援和防災減災能力。”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平均每年受6-7個台風影響或登陸,由台風引發的風暴潮等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且受“狹管效應”影響,台灣海峽氣象海況較為惡劣,海上突發事件易發多發。2001年,國家科技部批復在福建省建立“863計劃”重大專項“台灣海峽及毗鄰海域海洋動力環境實時立體監測系統”福建示范區,由此開啟了福建“數字海洋”的建設歷程。經過近20年持續建設,福建省率先在國內形成了技術先進、覆蓋全面的海洋立體觀測網,為防范抵御海洋災害、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我們要加快推動海洋管理從“數字海洋”向“智慧海洋”邁進,持續提升海洋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一、完善海洋立體觀測網,提高海洋災害監測預警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福建海洋觀測網有132套觀測系統在位運行,從空中、海面、水體、海底及沿岸陸地對台灣海峽實施全方位觀測,實時獲取海洋水文、氣象及生態要素26項,並在三沙灣、黃岐半島等重點養殖海域開展水質監測管理。省海洋預報台面向公眾提供潮位、海浪預報、赤潮預警、漁業海況、海水浴場、實時海況等預警報產品,形成了海洋實時觀測、數據接收、預警報產品制作、信息服務、防災決策支持等一體化數據業務鏈,准確發現海洋災害風險隱患和災情。

福建還將與國家海洋觀測網規劃充分銜接,建設布局更合理、結構更完善、功能更齊備的海洋立體觀測網。統籌應用天地一體感知手段,新建一批潮位站、高頻地波雷達、大浮標、海床基、海上平台和綜合保障系統等,強化對海洋動力環境、生態環境、水上目標及海洋活動、海洋調查與科考四類感知和災害監測預警服務,提高災害預報預警精細化、智能化水平,為海洋綜合防災減災提供決策支撐。

二、積極構建海洋衛星通信網,增強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福建省於2010年建成海洋與漁業安全應急指揮決策支持系統,包含指揮中心、短波岸台、超短波基站、漁船衛星通訊設備等,實現省市縣三級聯動,有力保障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2019年8月以來,省海洋與漁業局通過實施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建設項目,為全省海洋漁船安裝固定式北斗示位儀,在線率98%以上,實現海洋漁船的船位智能化服務、突發事故智能報警等。項目實施以來,共接收報警並成功救助漁船28艘,救助漁民近300人,挽回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得到了農業農村部充分肯定。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強化省市縣三級海上突發事件應急指揮聯動體系。省海洋與漁業局正在建設福建漁船動態監控管理系統、漁港視頻監控系統等,加強與應急、海事、氣象等部門的協調聯動,依托信息化平台匯聚“人、船、港”信息形成“一張網”,實現對全省海洋漁船的全方位動態管理。積極構建陸-海通信網絡,通過建設數傳超短波、短波電台基站等,建立海上安全應急通信網﹔深化衛星技術在海洋領域的應用,推動建設海洋漁船衛星通訊系統,為漁船安全監管、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搶險救援等提供科技保障。

三、打造多源匯聚的海洋大數據體系,服務保障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海洋經濟”。福建是海洋大省,2019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1.18萬億元,總量居全國第三位。依托眾多優良港灣,福建大力發展港口及臨港工業,建設以石化、裝備制造、冶金、核電、電子信息等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集中區。為增強重點區域防范抵御海洋災害的能力,省海洋與漁業局針對福清核電站、古雷石化基地、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兩岸直通客輪“海峽號”等重點項目,提供專項海洋觀測預警服務,努力實現災害監測精密化、預報精准化、服務精細化。

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設海洋強省的任務要求,我們要加快建設“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充分運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整合各涉海部門、涉海行業數據資源,構建融合海洋基礎地理、環境、生態、漁業、氣象等各類資源的大數據體系,促進全省海洋數據互聯互通、融合共享。緊緊圍繞生產、服務、監管三個方向,重點建設“智慧漁港”、漁業漁政管理平台、海洋綜合服務平台等一批智慧化應用,為海洋綜合防災減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高效服務保障,推動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作者:陳少毅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第58期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防災減災處處長 

(責編:陳楚楚、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