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並專門召開視頻會進行了全面部署。《綱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接受新華網專訪,介紹了教育部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下一步將採取的重要舉措。吳岩表示:“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就是高等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味良藥,聯合使用效果最佳。”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是兩個“良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有信仰,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實現它的途徑”,吳岩介紹,一方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建設目標是一致的,兩者是同向同行的。“因此,必須堅持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兩手抓、抓兩手’,不離專業講思政、滲透思政講專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才能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另一方面,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在實施路徑、方法手段等方面又有所不同。“這就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整體統籌和系統謀劃,從不同學科專業育人要求、不同類型課程特點進行分類推進,從而構建一整套符合專業育人特點、符合認知科學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見效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因此,吳岩認為,從長期實踐來看,這二者無論哪一個都不能單獨完全解決問題,必須同向同行,雙管齊下,兩手都要硬才能入耳、入腦、入心。“就像中醫解決病症問題要綜合施治,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就像高等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良藥,聯合使用效果最佳。”
讓課程思政發生“化學反應”
《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吳岩表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的結合,這個結合要有一個勘探、發掘、冶煉、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化學反應,是把‘干巴巴的講解’向‘熱乎乎的教學’轉變的過程,是把教師的‘我要告訴你’向學生的‘我想學什麼’轉變的過程,是讓課程思政成為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過程。”
數據顯示,高校教師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經過調查,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這4個‘80%’是提出課程思政建設這一重大命題的現實依據。我們就是要緊緊抓住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深入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
讓每一位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
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
《綱要》的印發,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做出了國家層面上的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要讓每一位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這一舉措實現“三個全覆蓋”,覆蓋了高職、本科、研究生教育各個層次,覆蓋了文理工農醫教藝各個學科專業,覆蓋了2600多所高校、160多萬專職教師和3000多萬在校大學生。吳岩表示,接下來,教育部將通過“講好復學第一課”“樹標杆推示范”“建機制見成效”三步,有計劃、分步驟地推動高校做好課程思政建設。
一是講好復學第一課。“通過深入挖掘抗疫斗爭這一‘富礦’,把我們身邊的鮮活事例講給學生。”二是樹標杆推示范。“將選樹一批示范高校、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以及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吳岩表示,選樹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是不是如鹽化水、潤物無聲,是不是讓學生入耳入腦入心。“我們要選樹一批把專業課程和真善美進行最完美、最生動、最緊密結合的樣板和典范。”三是建機制見成效。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必須長效化、常態化,務實有效、久久為功。“要建立一系列的機制,比如教師能力提升機制、優質資源共享機制、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組織保障機制等。”
吳岩說,要讓所有學生都有感悟、有收獲,形成“校校有精品、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構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