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平潭綜合實驗區黨工委研究通過《加快教育事業發展補齊短板三年行動計劃》,釋放了實驗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新信號——既要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也要推動兩岸教育融合,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補齊現階段教育事業發展中的短板、滿足群眾“上好學”的教育需求,是實驗區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實現教育結構整體優化面臨的“考題”。近年來,實驗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通過完善優質教育資源、擴容提質、提升教育軟硬實力、兩岸教育發展融合試點等舉措,進一步提高教育環境水平,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高位嫁接,盤活教育資源
平潭曾是偏安一隅的海島,底子薄、欠賬多,一度面臨師資短缺、學位不足、生源流失等重重障礙。實驗區成立后,群眾對優質教育的呼聲更為強烈。
平潭教育如何崛起?近年來,實驗區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狠抓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在教育規模擴張的同時,注重質量提升和結構調整,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引來“優質基因”培育平潭良才,成為實驗區教育發展的一劑“良藥”。
17日,記者來到福建師大平潭附中,映入眼帘的是嶄新的教學樓、綠茵茵的操場、設備齊全的實驗樓。這所學校佔地面積125.3畝,建有實驗樓、各類專用教室,還配備籃球館、羽毛球館、恆溫游泳池等設施。該校教研室主任楊蓉說,目前全校教職工153名,其中專任教師130名,碩士學歷教師近60名,約佔專任教師的60%。
嫁接名校資源並非簡單地引入。福建師大平潭附中結合學校實際,大力發展“校本課程”,包括烘焙、茶藝、書法等,短短3年,學生在全國中小學經典詩文讀寫大賽、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等多項學科比賽中斬獲佳績。“以前老想著把孩子送出島,如今在家門口就能上優質學校了。”市民林銀花說。
平潭還實施“擴容”“提升”“名校”工程,陸續建成蘇澳中心幼兒園、東升幼兒園等,並有序推進特殊教育學校、流水中心小學(擴建)、西航第一幼兒園等多個項目,有效盤活城鄉教育資源。去年,平潭籌劃實施教育補短板項目25個,學前三年入園率達97.85%,公辦幼兒園開工率居全省第一,全區學校布局更趨合理,辦學條件得到全面改善。
與此同時,得益於嫁接省級優質教育資源,平潭“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去年底,廈門大學平潭研究院揭牌成立,學校以海洋科學、工商管理(旅游管理、MBA)、戲劇與影視學等一級學科為主,開展具有平潭特色的學科建設,為實驗區發展提供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服務,打造集教學、育才、研發於一體的創新型研究院。這是繼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平潭校區落地后,平潭引來的第二所高校。
厚植沃土,面向兩岸聚才
人才,是教育不斷發展的核心力量。平潭實施“引才聚才”計劃,引進百名優秀師范畢業生,啟動平潭一中管理團隊引進工作,鼓勵青年教師來嵐發展,打造教育領軍人物。以平潭一中管理團隊引進工作為例,平潭擬招聘正校長、教學副校長、教務主任,最高年薪分別為100萬元、75萬元、50萬元。
優質教育人才引來先進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推動平潭教育從“輸血”轉變為“造血”。通過不斷筑巢引鳳,鼓勵優秀人才爭相從教,吸引高端教育人才,目前在平潭的教師隊伍中,共有3475名中小學專任教師。
此外,平潭注重青年教師培養,組建青年骨干教師工作室,通過“老帶新”機制,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我們推出一系列舉措,如實行目標考核管理、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保障提高教師待遇等,進一步完善教師補充機制。”實驗區社會事業局基礎教育處負責人林智雲說。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對台綜合實驗區,平潭還著眼於推動兩岸教育融合發展,積極引進台灣教師來嵐教學。台資學校紛紛落地,成為不少家長的新選擇。
台灣教師何女士在平潭獲得育嬰員(三級)職業資格認証后,於2019年底創辦平潭初幼格安保教園。這是實驗區首家全台資早教機構,專門為0至3歲的幼兒提供“日托+早教”服務,已有11名孩子入讀。
何女士擁有早期療育和文教事業經營雙碩士學位,她看好早教行業在平潭的發展前景。“此前平潭實施台灣職業資格採信,台灣教師可以輕鬆落地實驗區,這對招聘台灣員工、留住台灣人才至關重要。”她說。
目前,平潭已發放10本台灣教師從業資格採信証明,吸引17名台灣教師在平潭從教,還有台灣育達、海峽三之三教育集團等3所台資辦學機構落地。
林智雲說,下一步,實驗區將以三年為節點,聚焦教育“短板清單”,加快公辦園建設,實施教育“提升”工程。發揮平潭一中、附中、城關中學龍頭帶動作用,實行“集團化辦學”“強校帶弱校”等措施,鑄就優質教育品牌。此外,將繼續推動嵐台教育融合,擴大對台灣教育機構資質及行業標准的採認,落實“台灣教師資格採信”政策,適時啟動“台胞子弟學校”規劃建設,吸引更多台灣教師、機構來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