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字經濟深植發展的肌理血脈

2020年06月24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讓數字經濟深植發展的肌理血脈

  讓數字經濟深植發展的肌理血脈

  5G數據監控精准採集設備運行狀態,多模塊液晶大屏實時顯示產線產能,App播報隨時隨地制定生產決策,AGV小車實現智能化物料配送……

  寧波雲德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打造的寧波首家數字經濟領域5G智慧工廠,“武裝”了過程質量控制、物流倉儲AGV搬運、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視覺檢測等四類5G應用,可實現產品從原料到出庫發貨日期的全流程管控。

  當“沉睡”的制造數據被“喚醒”,原本傳統的工廠、車間變“聰明”了。公司董事長盧旭彬算了一筆“經濟賬”,通過引入5G技術引擎,工廠的人工成本將節約17.3%,工具耗材成本節約21%,生產效率提升23.8%。

  5G智慧工廠,正是浙江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萬物皆數——古希臘人畢達哥拉斯的預言,變數字為生產力,正在浙江大地上變成鮮活現實。數字經濟,已深深植入浙江經濟的肌理血脈中,成為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1.“一號工程”激發澎湃動能

  發力數字經濟,浙江早在2003年就啟動了“數字浙江”建設。2017年,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來抓。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做強集成電路、軟件業,超前布局量子信息、類腦芯片、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力爭2020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5%。

  浙江入選首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形勢下,浙江通過發展數字經濟逆勢上揚,走出了一條生機勃勃的轉型發展之路。

  2019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6229億元,佔GDP比重達10%,對全省GDP增長貢獻率達19.6%。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躍居全國第3位,軟件業規模保持全國第4位、綜合發展指數居全國第3位。《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顯示,浙江省“產業數字化”指數達18.66,位列全國第一。今年一季度浙江規模以上制造業中,人工智能產業逆勢上漲,增加值同比增長4.1%,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持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7.3%和95.6%。

  5G既是基礎設施,更是新興產業。在新技術領域,浙江始終保持敏銳嗅覺,以領跑者的姿態搶抓戰略機遇。2018年,中國移動將杭州作為全國5G試點5座城市之一。截至目前,杭州、寧波已建成全國較大規模5G應用示范網,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超高清視頻、車聯網等多個領域開展5G融合應用示范項目。

  “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主線,浙江全面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重點聚焦培育數字經濟千億級未來產業。”浙江省經信廳有關負責人說。

  眼下,浙江各地正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產業布局。蘭溪市的光學膜產業園,12家企業的光膜產品最近拿到國際知名企業的大訂單。德清縣的地理信息小鎮,20多個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產業項目加速推進。嘉善縣緊盯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謀篇布局,相繼引進富通光纜全產業鏈、鎧嘉電腦、格科微電子等重大產業項目。

  步步爭先,數字化產業的種子,紛紛落入浙江的土壤中,為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動能。

  2.數字化轉型釋放新動力

  位於溫州樂清市的正泰電器數字化車間,以正泰工業互聯網平台為“大腦”、信息化系統為“神經”、無人物流系統為“血液”的智能流水線正顯現優勢。一名工人就能控制10台機器,一條流水線就能兼容15道工序、同時生產20多種產品,滿產狀態保障訂單交付。

  如今,領先的數字技術正向深厚的浙江傳統制造各個環節滲透,發生著令人欣喜的化學反應。浙江制造業種類齊全、產業基礎深厚,傳統制造面廣量大。以阿裡巴巴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領域領軍企業,為數字經濟提供充足技術﹔之江實驗室、浙江大學等創新資源集聚,為數字經濟提供深厚支撐。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浙江迅速生產出紅外熱像儀近10萬台,佔全國總產量的83%。浙江為什麼能?因為紅外設備從安防設備改造而來,浙江在數字安防產業上實力不可小覷,國內行業前三的企業都在浙江,已基本掌握了相應的核心技術,相關元器件也逐步從國外配套轉向自主配套,在突發疫情考驗下,這個有核心控制力的產業鏈,優勢盡顯。

  溫州汽摩配行業龍頭企業瑞立集團通過實施“機器換人”,開展智能化改造,加速企業“智變”步伐。近3年來,通過信息化、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生產效率提升61.2%,能源利用率提高33.1%,營運成本下降37.4%。

  同樣作為傳統制造業企業,中策橡膠集團引入“ET工業大腦”,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處理橡膠工藝參數,解決傳統工藝難以突破的瓶頸,將橡膠平均合格率提升3%至5%。金魚電器通過基於互聯網的家用電器個性化定制項目,讓柔性生產程度增長35.1%,訂單按期交付率提高3.8%。

  圍繞“新制造業計劃”,杭州市正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實現生產流程再造、企業提質增效。2019年重點實施了139個智能制造為方向的攻關項目和1093個工廠物聯網方向的推廣項目,新增上雲企業1.5萬余家,規上企業數字化覆蓋率達85%。

  傳統產業數字化不斷加快,浙江在工業生產領域推進“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的融合,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企業智能制造的融合。2019年,全省新增工業機器人1.8萬台,在役工業機器人8.9萬台,創建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114家。

  目前,浙江已在18個縣市推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試點。一個個搭載著工業互聯網的數字化產業集群,在浙江遍地開花。浙江將工業互聯網,作為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同時培育了行業級、區域級和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47個。

  3.苦練內功再造新優勢

  數字經濟是一場新經濟革命。浙江近年來擁抱互聯網科技,既培育壯大了像阿裡巴巴、螞蟻金服等數字經濟產業,也推動了數字政府建設,加快了數字技術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政務等領域的全面應用,形成了數字浙江與數字經濟相得益彰、協調發展、共同成長的良性互動與良性循環。

  產業化項目發芽、開花背后,核心技術必不可少。2019年9月,中國移動浙江公司聯合華為在杭州發布了首個自主可控的5G獨立組網(SA)雲網絡。這套網絡以鯤鵬處理器等國產自研CPU為基礎搭建,全面實現處理器、服務器、存儲、操作系統、數據庫到核心網網元等網絡核心部件的國產化。

  “自主可控”寥寥四字,卻重如千鈞。浙江以足夠的技術自信向產業技術融合的高峰發起挑戰,不斷再造新優勢。位於杭州城西的之江實驗室圍繞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已在智能無礙感知芯片、先進人工智能算法平台等近40項自主科研項目領域進行快速布局。阿裡巴巴達摩院則在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視覺計算等領域算法奪得40多項世界第一。

  之江實驗室、阿裡達摩院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台建設,是浙江瞄准基礎研究、原創技術厚植“內力”的生動實踐,自主創新能力的長足進步,正不斷夯實浙江數字技術“硬實力”的根基。“寶劍鋒從磨礪出”,相較全面開花的產業數字化探索,數字產業化的核心技術攻堅需要潛下心來,做好長期積累與投入的准備。

  就拿阿裡巴巴發布的首款自研芯片“含光800”來說,表面上看,阿裡放出造“芯”宣言到成品面世隻有一年半時間,但它的誕生卻非“一日之功”:“含光800”身上匯聚了阿裡在基礎設施領域十多年的積澱以及被阿裡收購的已在芯片領域積累19年經驗的中天微技術力量。

  數字經濟科研實力的提升,讓更多數字科技創新成果得以加速涌現。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浙江省已建成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3960家,省級企業研究院1098家和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260家,擁有5582項標准和7.5萬件專利。

  實施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出台促進數字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意見,推動數字大灣區、“城市大腦”、移動支付之省等標志性引領性項目和杭州“數字經濟第一城”與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在浙江這片沃土上,數字經濟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帶給浙江經濟無限的想象力。

  2019年浙江數字經濟成績單

  浙江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6228.94億元,高出GDP增速7.7個百分點,佔全省GDP比重達10%,對全省GDP增長貢獻率達到19.6%﹔

  全省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達19123.4億元,同比增長15.6%,其中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完成增加值2073.6億元,同比增長14.3%,分別高出規模以上工業和全國電子行業7.7和5.4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超千億元企業1家,超200億元企業達11家,超百億元企業25家,14家企業入選2019年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榜,上榜企業數位居全國第2位,新增數字經濟領域境內外上市企業19家,總數達111家。

  實現網絡零售額19773億元、省內居民網絡消費9984.4億元,網絡零售額佔全國的17%。全省共發生移動支付454.5億筆、金額51.5萬億元。

  (記者 陸健 嚴紅楓)

(責編:陳藍燕、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