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之本,其核心是發展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為引領,以綠色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不斷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互促共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著力抓好農業生產”,並將此列為今年政府工作任務當中“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要在農業發展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產業業態、人才培育、體制機制等方面下功夫創新,促使農業生產向生態規律回歸、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一、立足鄉村資源與基礎,將發展農業特色產業與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相結合
“兩山”理念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支撐和轉化的內在邏輯,為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簡稱“兩化”)是綠水青山的環境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現實生產力的路徑和措施。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在於農業產業生態化、鄉村生態資源產業化。
其一,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要從整體性治理的視角,對鄉村全域生態資源進行系統調查、系統規劃。鄉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以及鄉村文化資源,是能夠被資本化開發和再定價的重要要素,具有被定價和再定價的增值空間,要積極探索生態資源價值化實現機制,包括價值核算評估應用機制、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的有效模式和經驗,打通“資源—資產—資本”鏈條等,使得生態資源變成資產乃至可交易的投資品。
其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生態化轉型。要對農業第一、二、三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使農業發展更好地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為此,要立足鄉村的資源稟賦或比較優勢,拓展農業生態功能,著力打造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和產品。比如,福建龍岩市堅持以生態優勢、產業基礎優勢為依托,著力打造特色農業“一村一品”的塊狀經濟,目前全市有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個、獲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3個。特色優勢農業和農產品的價值實現,涵蓋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等多個環節,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規劃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人才,有效化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
二、從引進來、留得住入手,著力加強農業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產業興旺,既依賴於政策、技術和資金,更有賴於一支強大的產業人才隊伍。要引導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青年農民回鄉創業,聚力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兩愛”新型農業人才,此類型人才的作用在於:善於進行資源整合和配置,能夠發動社會資本的力量及依靠組織創新調動村民合作積極性,能夠學好用好國家和省、市層面各項涉農政策。全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組織化和產業化水平。集聚一批高端人才資源和專家團隊,打造集聚平台,探索科研人員扎根農村助推小農戶增產增效的模式,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有效解決農業科技到生產“最后一公裡”問題。同時,要轉換舊有的農業生產思維方式,通過優惠政策引導有條件的市民從事農業生產,促進城鄉之間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流動,為農業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會。
三、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健全完善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指引導向機制
強化“生態優先”的資源環境考核評價機制,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強化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職責,引導黨員干部樹牢大局觀,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支撐。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農業綠色生產行為往往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需要通過政府投資、生態補償、資金補助、稅收優惠等方式對其進行激勵。比如,可對生態農業產業園區,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補助﹔對環境友好型農業企業,給予一定政策性融資貼息等。進一步完善政策舉措,鼓勵科研院校、企業等協同開展以農業綠色生產為重點的科技攻關,加快對已成熟綠色技術、綠色品種的示范、推廣和應用,不斷提高綠色農產品生產者的投資回報率。
作者:劉小鋒 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