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廈門7月26日電(陳博)高甲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該劇種自明末清初的宋江陣雛形至此,已有三百年歷史。在這條漫長的劇種進化旅途中,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從成立至今的近百年來,承前啟后,見証了閩南高甲戲的傳承和發展。
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演出畫面。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演出畫面。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劇團工作人員為高甲戲演員梳妝。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據悉,作為廈門市五大國有文藝院團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劇團,“金蓮陞”三個字在閩南地區可謂是人盡皆知。該劇團的前身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天福興”高甲戲班,於1931年得名“金蓮陞”,成為閩南僑鄉及東南亞僑居地馳名的高甲名班。1953年,該劇團通過民主改制,正式命名“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
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於1960年的合影。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高甲戲劇目《審陳三》老照片,金蓮陞高甲劇團老藝術家林賜福飾演班頭爺。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金蓮陞高甲劇團排演的《桃花搭渡》老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金蓮陞高甲劇團排演的《風雨清源山》老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悲歡離合著粉墨,長袖善舞看山河。在歷史的浪潮中,金蓮陞高甲劇團既守護傳統,亦多創新。從創作上而言,一代代的老藝術家深知劇目為立團之本,生產創作上的不懈與勤奮,既讓劇團技藝日臻精湛,也使得劇團在廈門的城市文化建設上做出貢獻。在劇目創排上,金蓮陞高甲劇團保護、傳承與發展並重,在長期藝術實踐創作中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
榮獲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的劇目《大稻埕》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2014年,由金蓮陞高甲劇團創作的高甲戲《阿搭嫂》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金蓮陞高甲劇團創作的劇目《金刀會》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金蓮陞高甲劇團創作的劇目《淇水寒》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金蓮陞高甲劇團創作的劇目《喬女》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金蓮陞高甲劇團創作的劇目《上官婉兒》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數十年間,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創作了《金刀會》《上官婉兒》《阿搭嫂》《喬女》《淇水寒》《大稻埕》等優秀劇目,劇團先后前往世界各地進行展演,將浸染著閩南文化的高甲戲發揚光大。其中,《大稻埕》已於2017年榮獲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也是今年第六屆廈門市文學藝術獎特別榮譽獎的獲獎作品。
據金蓮陞高甲劇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劇團在創排劇目上選材方向更為多樣化,有新編創作的量身定做、也有改編移植的為我所用。劇種特點上的靈活機動,使得題材選擇上沒有局限,無論傳統如水滸三國,還是紅樓西游,乃至各類民間傳說,野史話本﹔新編如英雄人物、新聞熱點等,均能納入創作之彀,用自己的戲劇語言,講好每一個不同的中國故事,形成了金蓮陞獨有的劇團風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人民”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