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領域“十四五”謀劃來了 這些要點必看

2020年12月04日18:39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民網福州12月4日電(陳濤)12月4日,“福建省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在福州舉行。

發布會邀請到福建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徐威,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蔣金明,福建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增賢,福建省應急管理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姚朝鐘介紹福建相關領域“十三五”以來發展成就和謀劃“十四五”發展思路、制定相關領域專項規劃的情況。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 謝小姿攝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

談談“十三五”

發布會上,徐威介紹了“十三五”以來福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福建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徐威 人民網 謝小姿攝

一、主要目標指標進展良好,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高水平保護齊頭並進

今年1-10月,福建各設區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8.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9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0.7個百分點﹔PM2.5濃度20μg/m3,優於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准,比2015年下降33.3%﹔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97.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6.1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4.6個百分點﹔小流域優良水質比例95.4%,比2016年基准年提高19.8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82.9%,比國家考核要求高10.9個百分點。

二、綠色發展動能顯著增強,產業、能源、運輸、用地結構持續優化

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深入實施綠色產業指導目錄,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2015年增長83.3%。建成清潔煤電供應體系,總裝機容量98.6%的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清潔能源裝機佔比達56%,福建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約20%。“電動福建”加快建設,新能源公交車佔比達89%。

三、污染防治攻堅戰順利推進,人民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實施“1+7+N”污染防治攻堅戰計劃與大氣精准治理“十百千”工程。連續4年將小流域整治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基本消滅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劣Ⅴ類小流域和牛奶溪。完成一批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項目。疫情以來累計安全處置醫療廢物、涉疫生活垃圾約2.8萬噸。開展海漂垃圾專項清理,近海水質得到改善,同時持續開展百姓身邊突出環境問題整治攻堅行動。

四、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初步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

率先實施生態環保“黨政同責”,完善“一崗雙責”。開展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形成全鏈條責任機制。基本完成生態環保機構垂管改革。率先投入使用生態環境大數據雲平台,實化環保網格化監管,形成精准化監管體系。創新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全面推行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形成市場化政策體系,同時健全完善公眾監督舉報機制,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謀劃“十四五”

對於“十四五”福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劃思路,徐威表示,將持之以恆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打造美麗中國建設的“福建樣板”。

在“十四五”福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過程中,已先后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基層代表意見征集會,並通過發布調查問卷、意見建議公開征集等方式吸納各方意見和經驗。

在答記者問環節,徐威介紹了“十四五”期間福建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所做的部署,總體思路可概括為“1234”。

“1”是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這一目標為核心,確保福建繼續保持全優、領先全國。

“2”是堅持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既要持續推進污染減排,持續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分子減量”,也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重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系統推進閩江、九龍江等重點流域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3”是突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既要著力破解突出問題和短板弱項,也要依托生態環境大數據優勢,實現更全面的監督管理。既要加強先進治理技術研發應用,也要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既要健全嚴於國家、符合福建實際的法規、標准,也要深化改革創新,構建親清服務和剛性約束並重的政策體系。

“4”是實施“藍天、碧水、碧海、淨土”四大工程。“藍天工程”方面,重點加強環羅源灣、環湄洲灣、廈漳泉等三大連片區域的揮發性有機物的綜合治理。“碧水工程”方面,堅持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重點加強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碧海工程”方面,重點加強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加快海漂垃圾治理攻堅。“淨土工程”方面,重點推進污染地塊治理修復。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談談“十三五”

發布會上,蔣金明介紹了“十三五”福建住建工作的情況,有四大亮點:

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蔣金明 人民網 謝小姿攝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居民住房條件持續改善

堅持“房住不炒”,不斷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福建累計54.4萬戶居民搬出棚戶區住進新房,27.9萬戶住房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2019年底,福建城鎮人均住房面積43.5平方米,比全國人均高3.8平方米。安排補助資金30.97億元支持各地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490個,惠及居民約25.2萬戶。全面排查全省897萬棟房屋安全,並按期完成6.88萬戶4類重點對象和其他貧困戶存量危房改造任務。

二、堅持協調共享,城市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

福建城鎮化率從62.6%提升到66.5%,居全國第9位,新增建成區380平方公裡。新建改造市政道路、綠道、雨水、污水、供水、燃氣管網3萬多公裡,地鐵建設實現零的突破,建成投用4條125公裡、在建7條200公裡。福建水質綜合合格率99.86%,優於國家要求,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8.64%。建立健全保護體系和保護名錄,福建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4個、居全國第2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6個、居全國第2位,傳統村落494個、居全國第6位。公布歷史建筑6440棟,居全國第2位。

三、堅持綠色發展,城鄉環境宜居度明顯提高

建成綠道6000多公裡,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40.39%、居全國前列。福建設區市建成區87條黑臭水體基本消除。2019年底,福建全省市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91%,市縣污水處理率達94.9%。6700多個村庄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創建600多個美麗鄉村示范村,推進240多條美麗鄉村特色景觀帶建設。累計建成綠色建筑面積1.2億平方米,並扎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四、堅持開放創新,住房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

福建全省完成建筑業產值5.6萬億元,總產值排名全國第7,實現增加值佔全省GDP的10.6%,解決了400多萬人口就業,並新建裝配式建筑2405萬平方米。在全國住建系統率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監管,實現房屋建筑和市政施工圖數字化審查,推行工程質量安全監管“雙隨機”機制。在2019年住建部組織的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第三方評估中,福建居全國第一。此外還推進閩台鄉建鄉創合作,在全國首創“兩岸建筑師聯合駐村計劃”。

謀劃“十四五”

對於“十四五”福建住建規劃編制工作,蔣金明表示已分為三個方面開展:

一、開門編制規劃

向全社會征集“十四五”相關建議,組織專題研究梳理“十四五”規劃編制思路,聚焦民生、聚焦發展,開展建筑業、住房發展和歷史文化保護等專題研究。目前已形成“十四五”主體框架與重點任務綱要,12月底將形成規劃成果。

二、明確發展目標

以提高宜居性、包容度,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目標,到2025年構建比較完善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2000年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提前完成改造,基本補齊既有居住社區設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區同步配建各類相關生活設施。房屋安全實施常態化管理體系,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福建省市兩級將建成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台,地級以上城市建立集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測等為一體的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

三、細化實施舉措

重點推進實施城市規劃設計引領、居住條件改善、市政基礎設施提質增效、城市管理創新、歷史文化保護活化、鄉村環境整治、建筑業行業轉型升級、城市建設安全保障、城市活力提升等專項行動。

“十四五”期間,福建住建部門在提升城鄉建設品質方面有哪些謀劃?蔣金明在答記者問環節表示,目前已研究起草《2021年全省城鄉建設品質提升實施方案》,現在省市方案已基本形成,主要圍繞“吃、住、行、美、管、范”六個方面,共35項重點任務。

“吃”主要集中在供水、污水、排水等水的問題。“住”主要解決住房條件的進一步提升,包含住房面積,住房安全,住房品質三個方面。“行”主要關注城市交通,尤其是人行道、慢行道,包括特殊困難人員的無障礙通行。“美”集中在環境的美化、文化和“亮化”。“管”主要是城鄉管理,將進一步加強、加大、加厚網格管理的密度,並加大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智能化建設。“范”為示范,通過一手抓樣板,一手補短板,推進提升城鄉建設品質。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

談談“十三五”

發布會上,王增賢介紹了“十三五”以來福建交通運輸發展的情況,亮點有五個:

福建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增賢 人民網 謝小姿攝

一、公路網更加健全完善

福建公路總裡程突破11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超6000公裡,密度位居全國各省第3位,實現80%的陸域鄉鎮30分鐘上高速。普通國省干線通車裡程1.1萬公裡,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比例75.5%。農村公路建成改造約1.14萬公裡,實施危橋改造1270座、生命防護工程超過2萬公裡,實現全省96%鄉鎮通達三級及以上公路。

二、港口群地位更加凸顯

福建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42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86個,具備停靠世界最大集裝箱船、郵輪和散貨船能力。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14位,廈門郵輪母港成為全國主要郵輪始發港,並初步實現運營本土化。

三、客運服務更加便民惠民

福建各設區市均擁有至少一個便捷換乘的綜合客運樞紐和高效銜接的綜合貨運樞紐,福州、廈門先后邁入“地鐵時代”,百人以上島嶼均有陸島交通碼頭,500人以上島嶼均開通班輪,90%的縣(市、區)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達到4A級,實現由符合條件建制村100%通客車向所有建制村100%通客車轉變。

四、交通運輸現代服務業更加提質增效

福建網絡貨運、快遞產業兩大集群初具規模,福建共生成項目429個,創稅超50億元,網絡貨運年營收超過500億元,快遞產業支撐全省網絡零售額超5000億元。甩挂運輸由線成網,貨車實載率平均提高20%,成本降低約15%,多式聯運快速發展,年均增長達13%。

五、行業治理更加規范高效

福建農村公路路長制、災毀保險等多項創新做法得到全國推廣,成功創建全國示范縣7個,並成為全國第四個全部取消普通公路收費的省份,撤站后高速公路入口ETC使用率等12項指標居全國第一,新能源公交車佔比位居全國第四。福建重大橋梁和重點路段實現全天候運行監管,廈門港上線運行國內首創集裝箱智慧物流平台。

謀劃“十四五”

對於“十四五”福建交通運輸規劃編制工作,王增賢表示將從五個方面著力展開:

一、著力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

圍繞打造福建各設區市間2小時通達、廈漳泉和福莆寧兩大都市圈1小時通勤、設區市至所轄縣1小時基本覆蓋“福建211”交通圈,全方位推進綜合運輸大通道再升級。

二、著力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

推動“兩群、一片、多節點”協同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推進福建港口、機場、客貨運樞紐、物流園區便捷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功能互補。

三、著力構建集約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推進交通運輸現代物流業實施增產增效千億工程,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網絡貨運產業集群、具備產業鏈整合能力的快遞電商產業集群、具有福建特色的港航現代服務產業集群。

四、著力推進新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現代交通體系,打造智慧高速、智慧公路、智慧港航、智慧樞紐等新型智能化管理交通基礎設施。

五、著力加快交通運輸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建設全省交通運輸安全監管體系,建成具備各設區市接入能力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平台,搭建福建省交通運輸信用監管平台和信用評價系統。

福建省應急管理廳

談談“十三五”

發布會上,姚朝鐘介紹了“十三五”期間福建應急管理工作的成績。

福建省應急管理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姚朝鐘 人民網 謝小姿攝

2019年以來,福建扎實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應急管理職責劃轉過渡平穩。

福建各類生產安全事故連續14年實現較大幅度下降,其中2019年福建各類事故和死亡人數與2016年相比分別下降37.4%和28.0%,2020年1-10月同比又分別下降23.1%和16.1%。“十三五”期間與“十二五”相比,福建受災人口均值下降32.6%,其中2018年、2020年實現防汛“零傷亡”的目標。2020年以來有力應對23次自然災害侵襲,及時扑滅42起森林火災、24小時扑滅率97%。

此外,福建安全生產領域改革、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頭頂庫”事故隱患治理、“雙隨機一公開”消防監管等工作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防汛防台風“三個一套”“五個堅持”的有效機制和特色做法得到國家防總、水利部、應急部肯定。

謀劃“十四五”

對於“十四五”應急管理規劃編制工作,姚朝鐘表示,福建應急管理系統將以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為核心、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為主要任務,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到2025年形成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全災種、大應急”工作格局,建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核心應急救援能力顯著增強,重大安全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較大以上事故明顯減少,綜合應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強,應急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階。

目前,《福建省“十四五”應急體系專項規劃》已完成初稿,擬於12月30日前形成征求意見稿。

在答記者問環節,姚朝鐘還介紹了“十四五”福建省建設應急管理體系的思路,將從四個方面開展:

一、開展福建省應急管理指揮平台建設

圍繞感知網絡、通信網絡、應急指揮視頻調度系統、應急數據治理系統、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台等方面進行建設及提升改造。

二、開展應急物資儲備與保障能力建設

建立福建統一的應急物資儲備信息化管理平台,實現防汛搶險救災物資儲備信息全省聯網。繼續開展千個自然災害避災點提升建設,到2025年形成較為完善的縣、鄉、村三級避災安置體系。

三、開展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圍繞航空指揮平台建設、航空網絡建設、救援力量建設和保障條件建設等內容構建福建應急救援航空體系。

四、開展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結合應急管理綜合指揮平台建設,構建全方位、綜合性的監測預警網絡平台,形成空、天、地一體化全覆蓋的自然災害監測感知網絡,提高災害監測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責編:吳舟、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