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利“十四五”計劃完成投資2109億元

2020年12月11日16:31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民網福州12月11日電(蘇海森)“‘十三五’福建省主要河流Ⅰ∼Ⅲ類水質比例超過95%,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11日,福建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梅長河在福建省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上介紹了福建省水利“十三五”成效及謀劃“十四五”規劃相關情況。

梅長河表示,“十三五”以來,福建省保持高投入、推動大建設,水利取得了長足發展,歸納起來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全省有望完成水利投資1990億元,比“十二五”翻了近一番,投資力度在全國名列前茅。

二是農村供水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4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全面解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增至85.8%,集中供水率增至93.4%。

三是長汀水土保持、木蘭溪治理經驗得到傳承推廣,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本,河湖長制持續深化,綜合治水持續顯效,河流生態走廊新增5416多公裡,水土流失率降至7.75%,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穩居全國領先水平。

四是涉水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小型水庫日常管護社會化改革全國領先,行業監管能力持續提升,水治理體系和能力邁向現代化。

“十三五”期間,福建省在水利工作中的不少經驗和做法獲得了全國推廣。其中,涉及水治理的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治理“長汀模式”、筼筜湖綜合治理模式3個模式以及河湖長制責任落實機制、河湖長制+河湖司法協作機制、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創新機制、省域主要流域全覆蓋生態補償機制、汀江-韓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5個機制被列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

此外,福建省水利4項舉措在全國做到了“率先”:創新發布《河流健康藍皮書》,建立了具有福建特色的指標體系﹔全面實行水利工程電子招投標制度,建立市場主體信用評價體系,推行公益性小型水庫社會化管養,開展水利設施商業化保險﹔創新開展萬裡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全縣域全流域綜合治水試驗,實現單一治水向系統治水轉變﹔探索推進小水電退出和生態改造,建立生態電價機制,推動全省小水電轉型升級、綠色發展。

梅長河表示,“十四五”福建將規劃補齊短板,完善水安全、水供給、水生態、水信息4大體系建設,策劃18個重大項目,匯集整理4大類面上項目,大概總投資規模2677億元,計劃完成投資2109億元﹔強化監管,健全覆蓋水生態空間各領域、水資源利用各環節、水工程建管全過程、水安全保障全方位的4項管控機制,推進監管“制度化、社會化、數字化、協同化”﹔繼續深化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推動提升依法治水、綜合治水、科技治水和標准治水能力。

“‘十四五’福建水利將緊緊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總體謀劃未來30年水利發展。”梅長河說,至2025年,全省水利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完善,水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至2035年,基本實現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和水治理能力現代化﹔至2050年,全面實現“用水安全可靠、洪澇總體可控、河湖健康美麗、管理現代高效”的水安全保障戰略目標。

(責編:陳藍燕、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