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三聚三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模式:讓愛不缺席

2021年02月18日15:51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三明“三聚三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模式:讓愛不缺席

  沙縣夏茂鎮第二中心小學親情關愛室裡,孩子們在社工引導下與父母視頻聊天。

  揚帆社工在三明市梅列區東新小區開展閱讀分享小組活動。

  關愛兒童成長,父母是第一責任人

  “爸爸媽媽,吃飯了嗎?”“那邊冷不冷?”“最近餐館生意好嗎?”……1月12日下午,夏茂鎮第二中心小學的兒童親情關愛室內,孩子們正與父母視頻“雲見面”。

  “常年與父母分隔兩地,部分留守兒童在感情上已經與父母有了隔閡。”學校德育主任林沁負責照顧校內寄宿的70多名留守兒童,她告訴記者,良好的親子關系對兒童成長至關重要,若兒時缺失,成年后情感淡漠、自我封閉、缺乏安全感的概率較高﹔反之,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則有利於兒童形成社會安全感和人際信任感。

  “親情關愛室,則在孩子和家長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親密陪伴的缺位。”三明心力量社工負責人胡仁燁說,活動開展僅4個月,不少孩子就學會了主動給家長打視頻電話,表達愛與關心。“這已是很大的轉變。以前,電話往往以父母和爺爺奶奶的簡單交代結束,孩子們很少說話。”

  “交流中,我們發現父母們的監護責任意識參差不齊,家庭教育理念也相對薄弱。因此,我們常鼓勵他們多和孩子視頻溝通,盡量將孩子帶在身邊。”胡仁燁表示,遠在異鄉的父母也是社工的重點工作對象。

  當天,孩子們問得最多的,還是“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回家”。面對孩子們真切的眼神、滿懷期盼的話語,不少父母在視頻中熱淚盈眶。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副院長高玉榮從事兒童福利與保護事業近30年,她認為,“關愛兒童成長,父母是第一責任人。首先要被父母愛,孩子才能學會愛人。隻有重建親子間的愛與信任,才能觸及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問題的深層”。她建議,社會各界應“打出組合拳”,為留守兒童與監護人牽起情感溝通紐帶。

  當記者結束採訪,走出夏茂鎮第二中心小學時,“90后”教師林沁突然說:“其實,我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沉吟半晌,她正色道:“親子關系能夠在成年后部分彌補,但無法完全修復。我呼吁留守兒童的家長承擔起監護義務,也呼吁社會各界為之創造條件,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現象的發生。”(文中未成年人均使用化名)(福建日報記者 全幸雅 徐文錦 文/圖)

(責編:陳楚楚、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