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三聚三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模式:讓愛不缺席

2021年02月18日15:51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三明“三聚三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模式:讓愛不缺席

  建寧縣啟航社工開展“我想要的中秋節”活動。(資料圖片)

  三明心力量社工在春節前夕入戶慰問留守兒童。 福建日報通訊員 胡俊 攝

  今年春節,不少外出務工人員積極響應倡議,留在工作地過年。

  “於留守兒童而言,和父母朝夕相處的機會本就不多,春節又不能見到父母,肯定會失落。我們希望通過送禮物、陪伴等方式安慰他們,也讓務工父母們在外安心過年。”三明市心力量社工組織負責人胡仁燁對本報記者說。

  社工組織及時下沉,讓春節父母“缺席”的留守兒童,感到愛“不缺席”,這得益於三明市探索創立的“三聚三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模式。

  這一模式因何而建,如何運作,成效幾何?春節前,記者實地探訪了三明市多個學校、社工服務點、留守兒童家庭。

  農村留守兒童,由誰守護?

  “媽媽,今天哥哥姐姐們來家裡,給我帶了很多禮物,還給我輔導功課。我在家裡很好,您放心吧。”2月8日,沙縣夏茂鎮第二中心小學學生小吳在社工們的陪伴下,與在外經營小吃店的媽媽視頻通話,孩子眼中,有淚光閃爍。

  夏茂鎮四周群山環繞,丘陵錯落,是“國民美食”沙縣小吃的發源地。全鎮青壯年勞動力幾乎都在外經營沙縣小吃店,使得部分家庭的孩子不得不留守家鄉。有800多名學生的夏茂鎮第二中心小學,留守兒童數量超過200人。

  在整個三明市,這個數字達1.21萬。由於地處閩西北山區,農村地域廣,勞動力輸出數量大,全市留守兒童數量佔全省總數的四分之一。可見,紓解留守兒童之困已成為三明市重大民生課題之一。

  其實,“留守兒童”進入官方話語體系已15年。早在2006年,12個中央部門聯合組建了農村留守兒童專題工作組,在此后的近十年間,團委、婦聯、民政、教育等單位對留守兒童工作都有涉及。

  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並明確規定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部門職責:由民政部牽頭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

  而在《意見》出台前一年,三明市就以民政局為牽頭部門,培育引導專業社會力量扎實開展服務,探索“三聚三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模式,即:聚人力,實現關愛服務專業化﹔聚財力,實現購買服務規范化﹔聚需求,實現關愛保護精准化。

  這一立足當地實際、先行先試的創新做法在福建省得到推廣。去年12月15日,第二批23個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名單在北京公布,三明市“三聚三化”精准關愛呵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案例,作為福建省唯一的案例入選。

  人財兼備,關愛服務專業規范

  2015年,成立之初,揚帆社工是典型的“三無”組織:沒人、沒錢、沒項目。“整個組織隻有3個人,啟動資金少,組織規模小,專業程度低,要爭取經費10萬元以上的項目,比登天還難。”揚帆社工負責人陳梅桂強調,社工組織都是非營利性社會組織,這意味著,若無外界援助,組織最終將難以為繼。

  揚帆社工的情況並不是個例。由於地處山區,社會資源相對沿海匱乏,三明市長期存在社工組織少、力量薄弱、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能力不強等問題。

  轉變始於2015年,三明市成立社會組織服務(孵化)中心,為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提供信息咨詢、項目策劃、業務培訓、技術指導等服務。中心採取“政府資助、民間運作、民政管理、社會受益”的運營方式,幫助社工機構發展壯大。

  “為解決社工機構、人員服務能力參差不齊的問題,孵化中心建立了社工人員定期培訓機制,每年由民政、人社兩個部門聯合組織一期社會工作考前培訓班和一期志願者能力提高培訓班。”三明民政局二級調研員余世科說。

  困難救助、矛盾調處、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系調適……一場場系統化服務培訓令社工們迅速成長。

  “在中心孵化下,社工們逐漸習得了專業的服務技能與理念,揚帆社工也蛻變為架構清晰、分工明確的專業性社會組織,承接項目能力與日俱增。”陳梅桂說。

  截至目前,中心先后入駐社會組織10家,培訓社工和志願者4000余人次,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65個,逐步提升了社工服務專業化水平。

  有了組織提供服務,還要讓政府“有錢購買服務”。

  三明市多方籌措資金,一方面,向上爭取中央、省級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資金﹔另一方面,通過從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中調劑部分資金用於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保護購買服務,此外配合地方自籌、部門眾籌等方式,為推動購買服務項目有效開展落實經費保障。

  聚焦需求,關愛保護精准化

  “她幾乎不說話,也拒絕眼神交流,把頭埋進胸口,雙手握拳,食指不住地交叉打圈。”揚帆社工的顧芳至今還記得2019年底,第一次在三明市梅列區東新小學見到小玉時的場景。

  小玉的父母離異,母親在外務工,隻有年邁的奶奶與她相依為命。得知情況后,顧芳很快將她列為留守(困境)兒童個案跟蹤對象。

  東新小學因地處原城鄉接合部,有不少學生是留守(困境)兒童。

  “中小學階段是孩子培育健康心理的關鍵階段。家庭教育缺位、親情陪伴缺失,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孤獨感、焦慮感、失落感等,以及社會認知度低、交流表達能力較低等行為障礙,有些孩子甚至出現了遲到早退、厭學逃學、情緒失控等負面傾向。”東新小學副校長鄧麗萍坦言,盡管學校配備了心理健康老師,卻也存在人手少、幫扶基數大等掣肘,使留守(困境)兒童保護行動困難重重。

  “這一老大難問題,在社工組織的幫助下得到初步紓解。”鄧麗萍說。

  2019年下學期,揚帆社工入駐東新小學,“一年多來,我們創新打造‘3·家·S’社工服務模式,‘3’即政府性平台、社工平台、學校平台三方聯動,‘家’即以家庭教育為切入口,‘S’Social即鏈接社會各界力量,為各類農村留守、困境兒童提供全方位的關愛服務。”陳梅桂說,例如,得知小玉有繪畫特長,揚帆社工為她鏈接繪畫課資源,助她在發展興趣中探索世界,感受快樂。

  此外,揚帆社工還為重點留守(困境)兒童組織兒童成長小組和閱讀分享小組。“社工們能在日常的小組活動、個案跟蹤中,發現孩子們存在的不同心理問題,並採取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策略。相處一年來,孩子們都親切地喊我們‘哥哥姐姐’。”顧芳欣慰地說。

  “那棵鬆樹雖身處逆境,卻毫無哀怨,以不屈的精神鑄就另一道綺麗的風景……”期末放學后,東新小學的圖書館傳出琅琅讀書聲。閱讀分享小組的留守(困境)兒童正在社工“哥哥姐姐”的帶領下,閱讀繪本《遇點挫折算什麼》。

  小玉也是閱讀分享小組的成員之一。盡管聲量較小,稍顯腼腆,但她已能夠直接回答社工的提問,與同學們自然互動。

  “於孩子而言,老師是長輩,而社工像朋友,面對朋友,他們更願意卸下心防,主動傾訴。”東新小學校長李有構說。

  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溫謀富表示,社工組織能提供專業的生活照料與心理支持,並建立准確完善的服務對象信息庫,構建事前發現、事后干預的工作機制,讓留守兒童保護工作更具科學性、可持續性。“毋庸置疑,專業性社會組織發揮的作用,其他社會主體無法替代。”

(責編:陳楚楚、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