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他指出,“武夷山這個地方物華天寶,茶文化歷史久遠,氣候適宜、茶資源優勢明顯,又有科技支撐,形成了生機勃勃的茶產業。”“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裡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提到武夷山茶資源,繞不開武夷岩茶。“壺必孟臣,茶必武夷”,武夷岩茶歷來頗受推崇,陸游詩贊:“建州官茶天下絕”。武夷岩茶何以“成名”?“天價茶”從何而來?岩茶產業如何破圈?人民網推出《三問武夷岩茶》系列報道,聚焦武夷岩茶產業發展。
武夷岩茶歷史千年,但成為茶圈一匹“黑馬”,不過五六年時間。2015年,隨著武夷山高鐵站開通,這座閩北小城迎來“以茶帶旅,以旅促茶”的新機遇。武夷岩茶乘著“印象大紅袍”聲名大噪之勢而興。岩茶豐富的香氣變化、奇妙的品飲感受引人津津樂道,“非花也自馨,非蜜也甜潤,非泉露也甘爽”,追捧者眾多。
“現在去哪裡基本都要泡上一泡武夷岩茶才算過癮。”茶客許先生坦言。岩茶成了重要的社交媒介,見面往往問一句“有什麼好茶”,別時附一句“改天約茶”。茶起杯落間,生意談成了,交情也更深一層。
武夷岩茶何以“成名”?
身世顯赫,曾是長達數百年的皇家貢品
武夷岩茶非一般茶類,其“身世”顯赫,蜚聲海內外。歷史上,將產於福建武夷山脈的茶葉統稱“武夷茶”,其發源於商周,種植於兩漢,經傳於南朝,興盛於唐代,輝煌於宋元,創制於明清,式微於民國,復興於當代。
“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武夷茶創制新工藝,有了烏龍茶、紅茶類別,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地理環境,產自武夷山的烏龍茶得名“武夷岩茶”。此后烏龍茶從武夷山傳播至閩南、粵東、台灣,武夷山也因此成為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
武夷岩茶產自福建武夷山“碧水丹山”中。彭善安攝
“茶葉在唐代很興盛,當時圍繞武夷山脈產生的茶葉及其品種、制法,成為天下之選,武夷茶成為貢品,歷時數百年。”武夷茶文化研究院院長邵長泉介紹。
而武夷茶能至輝煌,離不開兩個人——丁謂和蔡襄。宋代,這兩人在擔任福建轉運使期間,發明了龍團鳳餅,建茶由此“出道”(建茶指宋代產於建寧府或建溪流域的茶葉,武夷茶是建茶的組成部分)。尤其是蔡襄,在丁謂創制龍鳳團茶的基礎上制出一斤二十餅的精致小團茶,聞名於當世。
宋代范仲淹在《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寫道,“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蘇軾亦有《荔枝嘆》提及:“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可見,武夷茶風靡一時。
產量稀缺,“牛肉”年產僅1000斤
光“身世”顯赫還不夠,武夷岩茶的品質同樣響當當。當代烏龍茶專家張天福曾這樣評價:“武夷岩茶不僅品質超群,而且在中國乃至世界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武夷山風景區70平方公裡內,群峰相連,峽谷縱橫,九曲溪縈回其間,冬暖夏涼,雨量充沛,茶農沿岩凹、石隙、石縫邊緣砌筑石岸種茶。“岩茶生長的土壤是丹霞地貌岩體風化后形成的砂礫,土質疏鬆,通透性好,又能蓄水積肥,保証了茶樹生長的養分。”福建省茶產業研究會副會長、武夷學院教授洪永聰分析道。
產自武夷山“丹山碧水”中的烏龍茶才叫武夷岩茶。武夷山中又分小產區,因產區不同茶葉品質各異。“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岩茶,水邊者為洲茶。岩茶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清代陸廷燦《續茶經》寫道。可見,武夷山風景區北面產出岩茶品質更佳,而在北面山場中,受氣溫、濕度影響,“三坑兩澗兩窠一洞”核心產區的岩茶品質最佳。
武夷岩茶核心產區之一“牛欄坑”。人民網 王銑攝
為一探究竟,記者跟隨當地人尋訪核心產區之一“牛欄坑”。沿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東北小徑,行至林中分叉口,往右拾級而下,峽谷地勢漸低,隻聽流水潺潺,茶叢生長其間。“到了,這一條就是牛欄坑。”同行的當地人提醒道。抬頭望見山谷兩側崖壁、砌石,布滿青苔、蘚草,面陰側有泉露自山頂灌注。此時,鳥鳴山更幽。
“坑澗產區長期雲霧籠罩,每天太陽光照射不足四五個小時,水汽多,容易形成小氣候。產出的茶香氣飽滿,岩韻明顯。”邵長泉說。牛欄坑所產肉桂最有名氣,銳則濃長、清則幽遠,被市場稱為“牛肉”(牛欄坑肉桂的簡稱),每年產量僅1000斤。
從2008年開始,武夷山市政府嚴控茶山開墾行為,2013年起全面禁止開墾新茶園,保護良好生態的同時也限制了茶葉產能。據武夷山市茶業局統計,2019年全市毛茶產量20782噸(包括烏龍茶、紅茶等茶類),其中烏龍茶毛茶產量佔南平市總產量41.8%,但僅佔全省烏龍茶產量的6.85%。
產量低、好茶原料稀缺,讓眾多茶客趨之若鹜。
技藝繁雜,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
武夷岩茶引人津津樂道的“活甘清香”特質,歸功於其制作技藝。中國六大類茶中,無一類如烏龍茶的工藝復雜,烏龍茶中最精制者莫過於武夷岩茶。清代梁章鉅稱:“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武夷岩茶傳統制作技藝,純靠手工,從岩茶採摘到成品要經歷10余道工藝,萎調、做青、殺青、揉捻、烘干、揀剔、烘焙……
哪一道工序最關鍵?“哪一道都關鍵,環環相扣,相互影響。”邵長泉說,“岩茶的魅力就在於不可控,‘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同樣的茶青,因為溫度、濕度不同,做出來的品質差別很大。”
“烘焙”環節也很關鍵,火功高了,有焦味﹔火功低了,易返青、變質。
武夷岩茶制作炭焙房。人民網 王銑攝
“傳統焙茶工藝,如何控制火候,全靠制茶師傅心口相傳的經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國英說。
焙茶技藝中又分多門技術。“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術,採用炭焙燉火才能達到武夷岩茶‘活甘清香’的獨特品質風味。”劉國英表示。坑澗岩茶由焙茶火點、時間不同能帶來瞬息萬變的口感,往往要求制茶師傅通宵蹲守,依靠對空氣溫度、濕度的敏銳感知,每半小時試一次口感。武夷岩茶制作技藝難度可見一斑。
此外,受岩茶生產環境與原料地域性限制,武夷岩茶傳統制作技藝無法在武夷山區域外應用,加之該技藝不具復制性,隻能傳承,更加豐富了其文化內涵。
2006年,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岩茶是第一個被列入非遺的茶類。“既然能夠被首批列入,就足以說明這項技藝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今年76歲高齡的葉啟桐表示。他是僅存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
品鑒價值,“千人千味千岩韻”
岩茶品飲有多講究?燒水,溫杯,投8克干茶入蓋碗中,合上輕搖,先聞“干茶香”﹔注水,出湯,前后不過10秒,留下頭湯,喚作“還魂湯”﹔接著注水,出湯至公道杯,再斟入品茗杯中,啜一口,齒頰留香。細細品味,能感受其香氣芬芳馥郁,茶湯厚而醇、潤滑甘爽的品質特征。
“福建烏龍茶,包括武夷岩茶是最能給茶人帶來奇妙品飲感受的茶類之一。”著名烏龍茶評茶師、國家高級評茶師陳郁榕曾反復稱贊道。岩茶品飲,茶客熱衷於交流感受,香、水、韻多少能道出一二,但這種感受因人而異,因茶而殊。
岩茶的奇妙感受從何而來?邵長泉分析,這與岩茶生長環境、制作工藝有很大關系。“武夷山風景區內蘭花、野百合、彼岸花、野果、毛竹等各種野生植物與茶樹互相伴生,植物的落葉成為茶樹獨特的養分,讓茶葉帶上桂花香、粽葉香、蘭花香、水蜜桃香等不同香氣。”同時,根據焙火環節的火功輕重,能焙出花香、果香等不同香型來,更豐富了岩茶的“岩骨花香”特征。
武夷岩茶品鑒空間。人民網 王銑攝
生長環境對岩茶品質的影響是相互的。有的茶客通過某款岩茶的茶湯、香氣、韻味,則能判斷出其產區。“同一個品種,比如肉桂,如果能喝出霸氣、張揚、刺激性強的特征,大致能判斷出生長於岩頂﹔而如果香氣清幽、深遠,滋味綿柔,大都生長於坑澗之中。”邵長泉如是解釋。
岩茶市場中,追求品鑒價值者多過追求其養生價值。山巔之茶,有骨有肉,無塵無障。“非常高級的武夷岩茶,能令人心曠神怡、煩倦頓消,如處修身養性的意境。”武夷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所長王順明表示,武夷岩茶除了品質特征外,能夠帶給茶客品飲樂趣也是其熱銷的原因之一。
岩茶之所以“成名”,之所以好喝、受熱捧,回歸茶本身,王順明認為:“一泡好茶,應該是天時地利人和,即天氣好、品種好、技藝好,三者缺一不可”。
擁有千年歷史、品質獨特、技藝繁雜的武夷岩茶,盛極一時,市場何以出現亂象?請關注“三問武夷岩茶”之第二篇:《“天價茶”從何而來?》。
“三問武夷岩茶”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