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武夷岩茶之二:“天價茶”從何而來?

陳歡歡

2021年03月30日13:12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編者按: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他指出,“武夷山這個地方物華天寶,茶文化歷史久遠,氣候適宜、茶資源優勢明顯,又有科技支撐,形成了生機勃勃的茶產業。”“要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起來,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裡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提到武夷山茶資源,繞不開武夷岩茶。“壺必孟臣,茶必武夷”,武夷岩茶歷來頗受推崇,陸游詩贊:“建州官茶天下絕”。武夷岩茶何以“成名”?“天價茶”從何而來?岩茶產業如何破圈?人民網推出《三問武夷岩茶》系列報道,聚焦武夷岩茶產業發展。

今年元宵這天,武夷山下起蒙蒙細雨,昔日熱鬧的茶博園內,游客寥寥。從茶博園望向崇陽溪對岸的大王峰,雲霧繚繞。剛剛經歷了“天價茶”風波的武夷山顯得異常清淨。

武夷岩茶,富了一方百姓,卻也被帶入“名利場”。武夷山茶業同業公會連續兩年發出抵制“天價茶”公開信,並反對“惡俗名稱”“過度包裝”等市場亂象。

2021年2月1日起,武夷山市開展集中專項整治行動,為期3個月。2月底,福建省委書記尹力在寧德福鼎磻溪鎮調研時強調,堅決整治“天價茶”炒作,要讓老百姓喝得起、喝得安全、喝得放心。

從“天價岩茶榜單”說起

多年來岩茶圈裡流傳一份《武夷岩茶寶典》,每年更新,根據“頂級”“千元一泡”“五百元一泡”“三百元一泡”區分品級,精選武夷岩茶一百多款不同品牌的產品按售價排序。榜單前7名單泡價格在3600元以上,卻標明“非賣品”。

“寶典”從何而來?不得而知。“不知道是誰拉的表格,裡面有很多錯誤,包括品牌名稱、產品名稱,甚至出現前后名稱不一致的低級錯誤。”一位自家產品也“上榜”的茶企負責人無奈地表示。

“榜單上還有根本就沒聽過的產品,懷疑是在網上流傳后,被個別茶企添加自家產品后,再流傳出去,蹭點名氣。”一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茶企負責人分析道。

岩茶圈特有的斗茶文化,加劇了品牌之間的“爭風吃醋”。“你家要有的我家也必須有,你要是沒有個幾十萬的茶,連參加地下斗茶賽的資格都沒有。”武夷山當地一家茶企負責人說。

武夷岩茶核心產區之一“牛欄坑”。人民網 陳歡歡攝

一傳十,十傳百,“天價岩茶榜單”不脛而走。公眾對“天價岩茶”反應如何?

自稱“嗜茶如命”的武夷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黃興國在其自媒體平台表示,自己每個月茶葉消耗大概在1.5斤,一年消費18斤左右,除了朋友送些好茶外,自己掏錢買的口糧茶從來都是一斤200元左右。“社會是多元的,你喝不起,並不代表別人喝不起。‘天價’本身就是一個含糊的詞,在不同收入人群的眼裡會有不同標准。”

網友“輕風細雨”稱:“高價茶葉消費是願買願賣的小眾市場,普通幾十元一斤的茶多的是。”也有網友表示,岩茶並非生活必需品,偶爾高消費,提升下生活品質還是能接受的。

“以次充好”才是真“天價”

2012年,廣州一位網友爆出自己和朋友在三亞吃海鮮的賬單,8個人共消費了近1萬元,還是打了七折的價格。同為吃海鮮,6年前,四川的肖先生一家到青島旅游,點了一份38元的“海捕大蝦”,結賬時老板要價“38元一隻”,3個人最后光吃蝦花了1300多元。

點菜是一個價,結賬時卻是另一個價,在陌生環境被欺詐,食客吃了“啞巴虧”,隻能認栽。多年來,“天價海鮮”“天價蝦”因涉及“欺詐”讓公眾對“天價”一詞深惡痛絕。而武夷岩茶的“天價”則體現在“以次充好”。

“品質和價格嚴重不匹配才是真正的‘天價茶’,沒有好山場、好工藝,100元進價的岩茶卻包裝成1萬元的‘牛欄坑肉桂’賣。”曾經花高價購買到“以次充好”岩茶的陳先生表示,“這種茶不但沒有‘岩韻’,還對身體有害。”

“武夷岩茶市場火熱,激發了當地人的創業熱情,同樣也引發了一部分想要‘一夜暴富’的人的投機取巧行為,通過低廉成本炮制出無核心山場、無傳承技藝、無品牌積澱卻利潤百倍的‘天價茶’,借助‘天價岩茶榜單’迅速成名,引發市場無序競爭。”一位資深岩茶愛好者如是分析岩茶市場亂象。

“其實純正的武夷茶不一定都要是正岩茶,半岩區、高山區同樣具備做出很好茶葉的條件。不是非得打上‘牛欄坑肉桂’才能賣得出去。”武夷山青悠谷茶業負責人王強說,“過去幾年,武夷岩茶兩極分化很嚴重,高端茶量少、價格高,不夠賣﹔低端茶卻滯銷,部分茶農家至少有一半茶葉處於滯銷狀態。”

武夷山高山區茶園俯瞰。人民網 王銑攝

“為什麼會滯銷?”

“茶農看到高效益,所以大量增產,茶葉品質下降,導致銷路打不開。”王強分析道。

王強算了一筆賬,在武夷山幾個產茶大鎮,每家平均擁有40畝左右茶園(指武夷山非正岩核心產區),按每畝茶園產出600斤左右茶青計算,每畝產值八千元左右,一戶茶農一年收入大約為35~40萬元。“在武夷山,每年能從茶園收入這麼多錢,日子可以過得很滋潤了,有房有車,還可以享受到很好的醫療和教育。”王強說道。

岩茶能值“高價”嗎?

“岩茶採用烏龍茶制作工藝,10多斤鮮茶葉隻能做出1斤不到的干茶,整個制作過程需要3個月以上,加上茶葉原料稀缺、制作工藝要求嚴格等原因,岩茶賣到每斤萬元左右還算正常。”來自武夷山岩茶核心產區的資深制茶師表示。

實際上,岩茶的成本遠不止這些。武夷茶文化研究院院長邵長泉向記者列舉,從直接成本到隱性成本,再到機會成本……岩茶的成本高於其他茶品類,而且逐年增加。

“很多人不理解,一片樹葉,哪來那麼多成本。”邵長泉說,岩茶一般一年隻採一季,而其他茶類一般都多次採制,比如鐵觀音一年能採三四季,白茶甚至能採到四五季。岩茶保住品質的同時自然也加大了成本。

每年4月中旬,岩茶進入採摘期,最佳採茶時間也就三四天。據統計,目前武夷山市注冊茶企達5100多家,有茶山的茶農、茶企都趕著好天氣採茶,經常出現“用工荒”。“每年採茶季,我們都提前好幾天到江西,一車一車拉回工人。這幾年工人越來越難找,一天800元工錢都很難找到人。”當地一位茶企負責人提及招工,面露難色。

而核心山場的管山工人更難找。邵長泉以“天價岩茶榜單”中的一款茶舉例介紹,“這個茶的山場走路就要3個小時,來回要花6個小時。工人要趕在太陽落山前回來,一天隻能工作一兩個小時。人工成本是極高的,還要找到熟悉景區山路的人,難上加難。”

車輛無法到達核心產區,隻能靠工人走山路將茶葉擔出。彭善安攝

直接成本中佔大頭的是工序成本。“一個做青師傅要配2個幫工,一個炒青師傅要配3個以上工人幫忙揉青,一個師傅一年隻能做80斤成品茶,每年兩三萬斤成品茶需要兩三百號工人。”手尚工夫茶業負責人陳志強說。

“除了直接成本,還有看不見的成本。”邵長泉接著介紹,比如岩茶的揀剔特別費工,從毛茶中一片一枝揀去黃片、茶梗,制成精茶,成品率不足50%。“還有品牌宣傳、銷售環節等看不見的成本,許多到門店的茶客,品了五六泡茶,最后才買半斤,門店就損耗了一兩茶。”

為保証旅游城市的生態環境,武夷山從2008年起將茶園控制在15萬畝以內,讓岩茶無法從“量”上突破,隻能從“質”上不斷做文章。“不要怕武夷岩茶賣得貴,武夷岩茶自有它貴的本錢。”黃興國認為。

那麼,岩茶產業如何健康發展,發展后勁何在?請關注“三問武夷岩茶”之第三篇:《岩茶產業如何破圈?》

“三問武夷岩茶”系列報道:

三問武夷岩茶之一:岩茶何以“成名”?

三問武夷岩茶之三:岩茶產業如何破圈?

(責編:陳楚楚、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