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廈門市翔安區蔡厝的蔡福東、海滄區鰲冠的林銘逢、同安區張厝的葉輝陸,都對他們家門口的交通工程豎起大拇指。
三個人點贊的,分別是廈門軌道交通3號線工程(廈門火車站-蔡厝站段)、海滄隧道和“四好農村路”張厝村至西洋村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這些工程中,有地鐵、橋隧“大動脈”,也有農村公路這樣的“毛細血管”。三個人都說,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很強。
學黨史辦實事“急難愁盼”率先行——廈門“我為群眾辦實事”大型蹲點式集中採訪活動走進海滄隧道。圖為記者團正在海滄隧道現場採訪。王協雲攝
交通工程,承載跨島發展,擔負鄉村振興重任,支撐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6月8日,學黨史辦實事“急難愁盼”率先行——廈門“我為群眾辦實事”大型蹲點式集中採訪活動,現場探訪了上述工程。
廈門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這些“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是檢驗黨史學習教育的“試金石”,更是強化初心使命、打造“人民滿意交通”,建設“交通強國”示范市的重要舉措。
地鐵3號線
連著城市發展和民生福祉
廈門軌道交通3號線工程(廈門火車站—蔡厝站段)已具備初期運營條件,將在本月底正式開通運營。王協雲攝
過去9年裡,蔡福東經常搭乘公交車往返翔安蔡厝和廈門島內。“進島是為了帶孫子。走翔安隧道,也很方便,就是高峰期的時候一堵就是一兩個小時。”他說,“沒想到啊,家門口居然要通地鐵了!”
從今年4月開始,廈門軌道交通3號線工程(廈門火車站-蔡厝站段)開始“跑圖”,即全線運營人員、車輛、設備將按照運營模式進行系統試運轉,行車指揮、運營服務和設備檢修同步按運營標准進行。6月8日當天,好消息傳來,根據評估專家組認定,該項目已具備初期運營條件,將在本月底正式開通運營。
“建地鐵就是建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在換乘站五緣灣站的站台上,廈門市地鐵辦副主任范朝陽指著一列呼嘯而過的地鐵列車說,乘坐3號線進出島過海,隻需要兩三分鐘,比經翔安隧道快得多,這是最直觀的變化感受。
走進“幸福廈門”主題列車車廂,抬頭一看,整車中頂板燈帶罩,描繪著世茂“雙子塔”、鼓浪嶼、鄭成功塑像……廈門軌道集團運營分公司新線工程部部長張曉健說,主題列車6節車廂,剛好對應廈門6個行政區,融合了各區最有特色的元素。舒適便捷的地鐵出行,凝聚著無數地鐵建設者和運營人員的汗水。3號線建設過程中,面對可能挖開就噴出高壓海水的海底風化深槽,施工人員科學應對,在全國范圍內首次使用礦山+盾構工法組合施工,開創先河﹔線路穿越錨索密集區、鷹廈鐵路、筼筜湖等復雜地段,先后完成洞通、軌通、電通、列車上線、竣工驗收、運營前安全評估,可謂“一步一腳印”。
范朝陽透露,目前開通的3號線(廈門火車站-蔡厝站段)全長26.5公裡,但這並不是“完全體”,未來,這條線路還將往兩頭延伸,島內廈門火車站方向將通到廈港片區,翔安蔡厝站將通到廈門新機場。這將使現在線路變成40多公裡。當然,建設時間上,也基本需要“再一個五年”。
海滄隧道
釋放通道效應激活發展空間
海滄隧道項目技術含量高,規模宏大,建設環境復雜,是目前國內最復雜、最具難度的地下工程之一。王協雲攝
按照計劃,海滄隧道將在本月中下旬通車。6月8日,在湖裡區火炬北路附近的隧道島內主出入口,“海滄隧道”四個紅色大字已經摘下了“蓋頭”。在隧道最低點、相當於海平面下70多米的地方,一處泵房引人注意。這個泵房有5層樓高,4個籃球場那麼大,能裝6000立方米的水。廈門路橋工程公司工作人員林瀟說,滲水、雨水、清潔污水,這些水集中在泵房,再統一排出去,每天約3000立方米,相當於同類型隧道的四分之一。“8個泵,4開4待命,但其實開一個泵就夠了,每年僅抽排水電費可節約500萬元。”林瀟說,這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海滄隧道建設的高質量、高標准、高水平。
更難得的是,海滄隧道是在高難度下完成這樣的“三高”,廈門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林樹枝說,海滄隧道項目技術含量高,規模宏大,建設環境復雜,是目前國內最復雜、最具難度的地下工程之一。“施工人員破解大斷面富水地層及淺埋暗挖的施工難題,創立一套城市復雜條件下地下工程建設的新技術,堪稱地下工程博物館,代表了我國海底隧道與城市隧道施工技術的最高水平,其工藝、工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林樹枝說。
提振民生經濟,就是為民辦實事。海滄隧道通車后,將體現出“通道效應”,島外西北向更多發展空間將得以激活。比如,隧道海滄端,直接連通新陽和馬鑾灣片區,居住在這些地方的市民進出島將更加快速便捷,新城區發展駛入“快車道”。
同時,廈門物流界人士分析,便利的跨島交通,也將吸引更多高端制造業落戶——近幾年來,海滄逐步構建集成電路產業生態圈,這類企業對物流時效要求極高,海滄隧道的通車,將大幅提升通道承載力、優化物流運輸條件,有力推進港城融合發展。
四好農村路
推動島內外一體化和鄉村振興
“四好農村路”同安區蓮花鎮張厝村至西洋村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實實在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王協雲攝
同安區張厝村村民葉輝陸每天都要駕駛三輪車,拉著自家產的蔬菜,去附近的集散點售賣。“原來在村子裡開車,要很小心。路坑坑窪窪的,還很窄,迎面開來一輛車,還要停下來等他先過。”他說,“今年不一樣了,你看路這麼寬、這麼新、這麼平整,和城區的道路是一樣的。”
葉輝陸說的路,是“四好農村路”蓮花鎮張厝村至西洋村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這個項目全長2.234公裡,去年6月開工,今年2月投入使用,總投資1800萬元。
“道路原來等級很低,僅五六米寬,主要是混凝土村道和機耕道路。”同安區建設與交通局局長葉國生說,經過改造,村道升級為雙向兩車道三級瀝青路面公路。“道路雖然不長,但實實在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我們從設計階段就與村民對接,積極聽取他們的意見,優化方案。”他說。
該項目的其中一段路,途經密集民房,征拆量大。經現場調查,多方結合片區規劃,大膽提出對項目進行甩線設計,在起點段新建540米道路,並沿線對線性未達到等級要求段落進行“裁彎取直”,保証了項目總體提升要求。
更具特色的是,道路“裁彎取直”后,原來的舊路沒有廢棄不用,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把舊路變成農用車停車裝貨集中點,成為田間一景。一位村民說,村子旁邊就是“蓮花書院”景區,最近,不少游客游覽完景區,還到村裡採風,帶動了鄉村旅游。“沒想到我們這田間地頭,也成了網紅打卡點。”他笑著說。
改善民生出行、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真實寫照。廈門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任國岩說,按照計劃,廈門每年要建設30公裡“四好農村路”,今年的任務至目前已基本完成,爭取全年建設50公裡,投資達到5000萬元。同時,農村公交、鄉村物流,都將隨著路的建設,覆蓋更廣闊的鄉村,“實現‘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將助力島內外一體化,助推鄉村振興,打造人民滿意交通。”她說。(徐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