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紅土地上“亮”起綠色名片

2021年06月23日09:40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民網三明6月23日電 (呂春榮)從以前純手工的播種、耕地、除草、收割,到如今機耕、機插、機收、機烘,有機械可以完成“一條龍”作業﹔從以前農戶需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如今打打電話聯系農機專業合作社,有專門團隊可以提供“一條龍”服務﹔從以前隻敢種幾畝地,到如今連種70畝都不嫌多……這樣的制種方式轉變正讓福建三明建寧的農戶享受著幸福感。

記者22日跟隨“在這裡讀懂初心使命——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原中央蘇區縣——三明市建寧縣。在這片紅土地上,有著許多“綠色名片”,制種就是其中之一。

建寧縣是中國稻種基地的核心區,是全國最大的縣級種子生產基地,2021年全縣制種面積達15.3萬畝,預計年生產優質商品種子3500萬公斤以上,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全國的12%和20%。

圖為無人機在當地農田作業。人民網 呂春榮攝

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是傳統的制種大村,全村制種面積穩定在5200畝,制種一直是村財和村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這幾年來,楓元村以制種產業為抓手,在全縣率先開展種業整村推進,助推鄉村振興。

和種子打交道30多年,楓元村村民鄭春華這些年的“事業版圖”越來越大。去年種了60多畝地,掙了十多萬元。近來,他准備到周邊縣市去“搶地制種”。“現在智能化、專業技術,讓我們這邊的農民越來越輕鬆,大家也更有底氣多種。”鄭春華說,“現在至少都種50畝地以上,種20多畝地的人家比較少見。”

之所以讓鄭春華這麼有底氣,一方面是緣於其豐富的制種經驗,雜交水稻制種是一項技術活,在插秧、授粉、收割上都與水稻種植有很大的不同,稍有差錯,農戶將血本無歸,而鄭春華是“老手”﹔另一方面在於能人幫忙,2013年開始,建寧縣衍生了種業經紀人這一職業,他們是種業公司和制種農戶的中間人,除了傳達種業公司的指令外,還要對農戶的田間管理進行技術指導,負責種子收購等事宜。

通過制種,如今鄭春華住上了樓房,開上了小車。在當地,像鄭春華這樣過上好日子的農民越來越多,大家也有了足夠自信:“這裡的農民買房,曾一扛一麻袋鈔票。”

談及農民富起來的原因,楓元村黨支部書記劉炳煌說,由村集體出面與種業公司簽約,幫助企業建立穩定制種基地,種業公司負責在基地統一安排品種,對制種戶實行訂單生產、保底價收購和技術服務。此前,楓元村實施種業整村推進3100畝,村財增收約18.6萬元。

“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建寧縣農機中心主任徐明庚告訴記者,目前,全縣制種社會化服務組織共40余家,有2.35萬戶農民從事雜交水稻制種生產,約佔全縣農民總戶數的70%,全縣種子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9.43億元。

 

相關報道

【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走進中共福建省委舊址:20多枚紅手印,一張“生死契約”

【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老游擊隊員憶“初心路”:父母領路,翻山越嶺星夜送信

【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最暖心紅軍標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已留人民心底92年

【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深山村落的美麗嬗變:“窮尾嶺”變“富美嶺”

【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春花”回鄉記:拿手機玩“新農業”,開起四季農場

【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曾三百斤、廖毛牙仔、何牛奶仔,他們是烈士的名字

【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三明建寧的“前世今生”:“革命紅”遇上了“生態綠”

(責編:陳楚楚、鐘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