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骨傷流派傳承人——王和鳴

南少林骨傷流派傳承人王和鳴。朱志輝攝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走進《閩醫學派名家薈》系列訪談。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護佑著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醫藥源自天地精華,萬物皆藥。三千年前的《詩經》,三百零五篇中近一半涉及植物,比如“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木瓜在這裡是一種愛情信物,傳遞了美好情感,木瓜也可以入藥,主要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酸重等病証。福建地處東南,憑山負海,中藥材資源豐富。千年以降,歷代醫家艱苦探索,承先啟后,推陳出新,交匯包容,發展成獨具特色的閩醫學派。
為貫徹落實《福建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精神,挖掘和傳承閩醫學派學術精華,推動閩醫學派的繁榮發展,廣泛傳播各流派傳承人救死扶傷的動人故事,發揮好中醫藥優勢為廣大群眾服務,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啟動閩醫學派影像記錄工程——《閩醫學派名家薈》系列訪談節目,本節目將邀約24個閩醫學派的學術流派傳承人。今天做客《閩醫學派名家薈》的嘉賓是來自福建省康復醫院、南少林骨傷流派傳承工作室的王和鳴醫生。
【嘉賓簡介】
王和鳴,1965年7月畢業於福建醫學院,曾師從林如高老中醫四年,現任福建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余項﹔主編教材及專著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成立“王和鳴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與“南少林骨傷流派傳承工作室”,2013年被榮選為“福建省名中醫”。
主持人:王醫生,您好!歡迎您。
王和鳴: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南少林骨傷流派聽起來特別帥氣,是不是和少林功夫有關?
王和鳴:是的,福建少林寺長期以來在海內外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由於福建地處南方,所以相對於北方嵩山少林寺,人們習慣上又稱為“南少林”。因為武者經常受傷,必需具備防傷和治傷的技能。因此少林傷科早已成為中醫骨傷科的重要學術流派。
清道光年間,南少林的傳人鐵珠和尚主持妙峰寺和它的分院鶴巢寺,傳授少林功夫和骨傷醫術。妙峰寺在高蓋山上,那麼高蓋山下有一個盤嶼鄉有一個林達年,他拜鐵珠和尚為師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而且精通正骨技藝。那麼林達年又將他的醫術傳給他的兒子林邦勛與孫子林如高等人。遂成名滿福州城的林氏骨傷醫學世家。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福建省衛生廳(注:今為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派張安楨醫師,還有林如高兒子林子順醫師和我等組成林如高正骨經驗整理小組,繼承和發揚林如高醫德醫術,成為南少林骨傷流派的傳承者。那麼其風格和特色就是禪、醫、武結合。
主持人:南少林骨傷流派一般是採取什麼樣的醫治方式,有什麼樣的手法?
王和鳴:清代吳謙編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將正骨手法歸納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那南少林骨傷流派就發揚光大,將正骨手法分為接骨手法、脫位手法以及理筋手法。
主持人:除了手法,那在用藥方面,咱們和其他的中醫流派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王和鳴:這個中醫用藥多半取經方,再加上辨証施治。比如說我們中醫骨傷用經方分初、中、后三期辨証施治。南少林骨傷流派它的方法就不一樣了,通常用主方也是經驗方加部位引經藥。比如說林如高老中醫的宣痺湯,這個方子發表在《林如高正骨經驗》這本書。它的主方包括防風、桂枝、蒼術、當歸、制川烏、制草烏、薏米仁、絡石藤八味。
主持人:難怪大家都說看中醫一定要看老中醫。我覺得特別是我們中醫藥學是特別需要長年累月的實踐經驗,積累提煉的,才能夠做到藥在心中出口成寶。王醫生,我還想跟您咨詢一下,其實像現在我們很多人,因為經常對著電腦什麼的,都會這樣那樣不舒服,身體都是屬於一個亞健康的狀態。我和我的同事經常都會說,我們去推拿一下,那對於這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王和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有所改變。比如說經常伏案工作、看電腦與手機,以及駕駛汽車、摩托車。那麼頸椎、背脊病痛發生率大大提高。我提供下列一些小技巧,可以預防這些病痛發生。比如頸椎病,我們可以做一個動作,就是仰頭展翅,怎麼做。
主持人:您教我一下。
王和鳴:頭中立位,雙手交叉置在耳后,雙肘朝前並攏,然后頭后仰吸氣,雙肘外展呈水平位,就像鳥展開翅膀一樣的。復原,反復練習八到十六次,防治頸椎病﹔第二個動作呢,就是背伸挺胸,坐位,上身中立位,雙手置大腿上,然后雙手上舉吸氣,背伸挺胸,然后呼氣,反復練習八到十六次,可防治脊背的病痛﹔第三就是扶桌后踢,要站立起來,雙手扶著桌緣,一側下肢伸直,足后踢二十到三十下,連續踢二十到三十下,然后換另一側下肢,伸直后踢二十到三十下,這個主要預防腰背的病痛。
主持人:我發現王醫生您真的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寶藏爺爺,渾身是寶。那麼您一定也教授了很多很優秀的中醫人才,那麼在傳承這方面你怎麼看?
王和鳴:我們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承前啟后,總結整理南少林骨傷流派醫療經驗。南少林骨傷流派工作室系列叢書,已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審批立項﹔第二,培養人才,注重教書育人。早在1981年,在國內首先創辦骨傷專業。1989年,我國第一個中醫骨傷專業的創建與發展,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這是我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首先拿的第一個國家獎。那麼2019年,福建中醫藥大學恢復中醫骨傷本科專業,就開始招生了。那麼這些年來,培養南少林骨傷流派傳承人十余名。第三,彰顯特色,推廣南少林醫療經驗。2013年11月,福建省民政廳批准成立“海峽南少林手法醫學協會”。
那麼這八年來我們每年都舉行學術會議,成功舉辦八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繼續教育項目《南少林理筋整脊康復技術》學習班。
主持人:王醫生其實您算一下,您從事這個中醫藥工作已經有五十多年了,那您對中醫藥學的發展,有自己什麼樣的體會呢?
王和鳴: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反映中華民族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獨特理論和技術方法的醫學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中醫必將更加燦爛輝煌。
主持人:今天也要特別感謝王醫生給我們帶來的分享,其實讓我們特別感動的是王醫生已經是八旬高齡了,但是仍然在為中醫藥學的傳承做著不懈的努力。我們也期待著南少林骨傷流派能夠繼續發揚光大,創造更高的學術和實踐輝煌!今天這期節目到這裡也接近尾聲了,也感謝各位網友的關注,再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