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探訪廈門第二條海底隧道:465天攻克160米海底風化深槽

2021年08月28日11:52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海滄隧道。廈門路橋公司供圖
海滄隧道。廈門路橋公司供圖

人民網廈門8月28日電 (錢嘉禾、實習生洪送勝)“海滄隧道是廈門的第二條海底隧道,也是罕見的同時結合海底與城市的隧道。”站在海滄隧道監控大屏幕前,標段經理林瀟介紹道。

近日,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多家網絡媒體組成的“城市建設品質提升網絡媒體行”走進福建廈門,前往不久前開通的海滄隧道參觀,並了解項目建設情況。

據了解,海滄隧道全線長7.1公裡,其中隧道長6.3公裡,跨海域寬度2.8公裡。在建設過程中,項目組需克服一系列技術難題,包括建設隧道需穿越全強風化深槽帶等。海滄隧道最深處距離海平面71.2米,下穿海底過程中需穿越4處全強風化深槽帶,最長一處海底風化深槽長達160米。

如何施工?林瀟介紹,項目組採取CRD工法,結合全孔一次鑽注分離的精准注漿加固技術,封堵裂隙中的水,也將岩體加固為一個整體,猶如“碎冰重新凍結成為冰塊”。同時,施工中還通過超前鑽孔並輔以孔內成像技術,給加固后的岩體做“腸鏡”,通過攝像頭一探究竟,了解岩體情況后再進行鑽爆破開挖。

“頭頂就是汪洋大海,我們必須慎之又慎。”林瀟表示,施工中,項目組對注漿的每個細節反復研究和驗証,不斷摸索不同圍岩帷幕注漿設備配置及注漿技術,確保注漿效果。經過優化后的循環作業周期由2個月縮短為3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2020年9月10日,海底隧道最大的安全風險點——160米的海底風化深槽順利完成,從開挖到結構完成共用了465天。

除了克服諸多施工難題,海滄隧道項目技術含量,還體現在先進的綠色環保理念上:為使隧道設施與環境融合並提高環保水平,項目建設方通過在大海兩端建設造型優美的通風塔,為海底隧道送入新鮮空氣、排放經靜電除塵裝置淨化后的廢氣。

“道路通,百業興。” 據介紹,建成后的海滄隧道極大緩解了廈門島內與海滄區的交通壓力,形成除海滄大橋之外島內第二條東西向快速干道。同時,有效促進區域間的經濟活動,為廈門更高品質的島內大提升、更大力度的島外大發展提供保障。

(責編:林東曉、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