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閩醫學派名家薈》系列訪談

福建省吳氏針灸學術流派——吳明霞

2021年09月02日15:12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吳氏針灸流派的第一代代表性傳承人吳明霞。朱志輝攝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走進《閩醫學派名家薈》系列訪談。為貫徹落實《福建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精神,挖掘和傳承閩醫學派學術精華,推動閩醫學派的繁榮發展,廣泛傳播各流派傳承人救死扶傷的動人故事,發揮好中醫藥優勢為廣大群眾服務,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啟動閩醫學派影像記錄工程——《閩醫學派名家薈》系列訪談節目,今天做客《閩醫學派名家薈》的嘉賓是來自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福建省吳氏針灸學術流派的吳明霞醫生。

【嘉賓簡介】——

吳明霞,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吳氏針灸流派的第一代代表性傳承人,師承吳炳煌教授。現任福建省針灸學會副會長,中國針灸學會灸療分會常務委員,《福建中醫藥》雜志編委,臨床上,善用淺針、穴位埋線、長蛇灸等特色療法,擅長膝骨性關節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肩關節周圍炎、面癱、帶狀疱疹后遺症、強直性脊柱炎等常見病、疑難病的診斷和針灸治療。

主持人:吳醫生,您好。

吳明霞: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吳醫生,我很好奇,有的電視劇有這樣的橋段:病人昏迷不醒,醫生給他針灸一下,就慢慢蘇醒了。這是藝術化的演藝,還是針灸就是有這樣的療效呢?咱們針灸的效果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吳明霞: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昏迷病人通過針灸后蘇醒的橋段,並非完全藝術化的演繹。首先,我覺得大家要明白昏迷的定義,昏迷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腦功能嚴重抑制的狀態,高級神經功能喪失,給予強烈的疼痛刺激也不能讓患者覺醒,是腦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現之一。這時候我們要根據嚴重程度,分為輕度昏迷、中度昏迷、深度昏迷及腦死亡,這就必須由專業的醫生進行判斷。

昏迷的原因,包括顱內疾病,比如車禍、高空墜落導致的顱腦外傷,還有大家都熟悉的中風、腦腫瘤等,還有就是中毒、代謝或者內分泌障礙引起的繼發性腦損傷。昏迷的病人在明確病因、針對病因治療后,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臨床上發現針灸的介入,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使患者意識逐漸恢復,但是需要一個過程。電視劇中,大家經常看到的就是兩個人吵架,情緒一激動就“昏迷”了,身邊的人掐掐人中或者有醫生路過扎上一針,病人就醒了,其實這不算昏迷,這只是短暫性的意識障礙。所以,針灸對於這種意識障礙是有效果的,但是要根據病情,選擇個性化的方案。

主持人:說到針灸特色療法,在福建省內聞名的要數“吳炳煌淺針術”,它在2019年入選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個針灸療法特色在哪裡呢?

吳明霞:首先,要向大家具體介紹一下淺針的結構特點。它是由古代九針中的鍉針演變而來的,雖名為針,但是不像針那麼尖銳,它的針尖是圓頓的,在操作的時候不刺入皮膚﹔手持的部分是針柄,針柄是以銅絲或鋁絲將針的一端呈螺旋形地緊密纏繞而成﹔還有圓圓的這個(部分)叫做針尾,它也是用銅絲跟鋁絲,做橫行的纏繞,呈圓筒狀,為什麼纏繞成圓筒狀,就是便於我們的手來操作。

我們做淺針操作的時候,手指腹要頂在這個針尾上面,這是它結構的特點,這個淺針,我們操作起來,沒有創傷不進入皮膚,我們就這樣子刮、推,(這個好舒服)小孩子看了也不害怕,老人家體弱的,這個做起來就不暈針,適合於年老體弱、小孩、怕針的人,這就決定了淺針療法的最大特點在於施治安全、易於被患者接納。長期的臨床實踐也証實,淺針跟毫針的療法是一樣的,適應症也很廣范。

主持人:淺針是在傳統針灸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嗎?那它的特點和難點又是什麼?

吳明霞:淺針的起源歸納為三個時期: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停滯於秦漢至明清時期、成熟於近現代時期。《內經》中有提到,鍉針是一種針尖如黍粟尖而圓的針具,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以令邪出。用於按摩這個經脈,但是又不會深陷到肌肉裡面。經脈裡有氣血,讓經脈的氣血到達這個地方,然后把體內的病邪去除。為什麼在秦漢至明清時期淺針沒有得到發展?我覺得可能跟“重灸輕針”有關系,就是大家很重視艾灸,但是輕視了這個針的運用,所以說鍉針在那個時期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就非常重視扶持中醫藥事業,使針灸學術逐漸復興起來,並得到迅速的發展,鍉針療法又重新得到重視,逐漸發展為具有系統理論體系的推針療法(淺針療法)。這之后又經過幾十年的針灸臨床實踐,淺針適應症領域不斷擴大,並在福建福州、廈門、漳州、泉州等地區廣泛流傳使用,目前(福建)已是應用淺針療法最多的省份。淺針的難點實際上就是淺針的操作問題。

主持人:在醫療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針灸有什麼樣的創新突破呢?

吳明霞: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任何一門學科都需要理論、文化與技術的支撐,針灸需要從理論、療法等方面創新發展。這就是要在遵循原有的中醫針灸理論的同時,多方面、多角度開展廣泛針灸基礎研究,探索針灸療法的科學內涵和規律。同時我們要用現代醫學的免疫、抗炎滅菌等理論對中醫進行研究和闡釋。另外在治療方面,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的針刺手法,與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相結合才能走出創新的道路。

大家都知道“打針”,我們就利用現代醫學的肌肉注射,跟這個針灸的穴位結合起來,我們叫做穴位注射,那這就是一個創新了。還有一個是我們跟現代醫學的結合,就是“可吸收線”,外科的可吸收線,不拆線的,我們用來做穴位埋線治療等等。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創新其實是一件特別需要花時間、精力和人力做的事情,那我們為什麼要做“創新”這件事兒呢?

吳醫生:現代中醫針灸的發展必須秉承傳統中醫精華的理論基礎,融合現代科學的理論。目前,患者對於針灸很多是從療效上去信任針灸,看到身邊很多人,誰做針灸治療,治療有效果,那麼遇到同樣的問題才來到針灸科,或者說很多患者對針灸的適應症隻局限於頸、肩、腰、腿痛等常見病。所以我們說要創新,做了大量的研究,把針灸的適應症擴大了,擴大到可以治療眼科、腦血管、心血管骨科的一些疾病,還有婦科的卵巢早衰、痛經、不孕症。我們把現代的科技引入到針灸科,明確診斷,這是辨証施治,辨証取穴,定制一整套的治療方案。

主持人:吳醫生,我知道現在國家在做中醫學派的拯救性保護,那麼在“吳炳煌淺針術”學派傳承上,您有什麼規劃?

吳明霞:我們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淺針,在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針灸學術會上進行淺針的演示,我們將淺針帶到省外,帶出國門,我們也即將出版淺針的相關專著,叫做《中華淺針術》。我們的團隊已經完成了淺針在多種疾病上的臨床研究,接下來流派將形成導師團隊,繼續發展學術繼承人,不斷帶領團隊開展更多的臨床及基礎研究,將淺針術不斷繼承與發展。

主持人:好的,感謝吳醫生今天給我們帶來的分享。傳承中醫並不僅僅是醫療技術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傳承文化,是兩千多年歲月長河裡,一代又一代中醫傳下來的和諧之道。我們也期待著福建省吳氏針灸學術流派能夠繼續發揚光大,創造更大的學術和實踐輝煌。感謝您的關注,下期再會。

(責編:吳舟、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