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福建“非遺”技藝:被西方譽為“東方黑寶石”的脫胎漆器,如何延續百年輝煌?

編者按:
第44屆世遺大會在福州落幕后,中辦國辦印發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証,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為此,人民網福建頻道推出探訪福建非遺技藝系列報道,展示福建歷經代代傳承與發展的非遺技藝,以助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
髹飾工藝。朱冰供圖
近日,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福州市脫胎漆器技藝保護規定》。參與規定編寫的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非遺傳承人朱冰表示,這對福州脫胎漆器行業是一大利好。
福州脫胎漆器已有200多年制作歷史,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三寶”,享譽國內外。2006年,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對“福州脫胎漆器”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髹飾工藝。朱冰供圖
脫胎漆器的命名來源於它的制作方式。所謂“脫胎”,是先以泥土、石膏等制成器物胚胎,取人工割取天然大漆和瓦灰制成漆泥,由夏布(苧麻布)於胚胎之上逐層反復裱褙漆泥,使夏布逐漸成為漆布。陰干后,敲擊夏布外殼,脫去內胎。其后,留下漆布器形,再於漆布之上覆蓋底灰,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髹飾,才成成品。
福州脫胎漆器主要特點是輕薄、光滑、耐腐蝕。這些特點,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藝所決定。福州脫胎漆器的制作過程十分繁復,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做漆器耗時非常長,有的古法制作的脫胎佛像,甚至要做2-3年的時間。”朱冰介紹。
髹飾工藝。朱冰供圖
脫胎漆器的美,除了器型外,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髹飾上的豐富多彩。所謂“髹飾”就是用色彩、圖案、材料來美化漆器。
漆器大多呈棕、黑、紅等底色,而福州脫胎漆器卻有褐、黃、綠、藍等豐富色彩,並且使用真金“碾泥為色”。黑漆的底色,更能襯出金的富麗,銀的晶瑩,而且防腐防蝕的漆器能保証顏色經久不變。因脫胎漆器絢麗多彩,工細柔麗,被西方譽為“東方黑寶石”。
制作漆畫。朱冰供圖
據記載,福州脫胎漆器的首創者是清代乾隆年間的漆藝人沈紹安。一天,沈紹安在寺廟忽然發現破舊的匾額露出麻布,木已腐朽,但麻布上漆塊依然堅硬。這讓他想起了前人失傳的工藝——“夾苧”。之后,他仿照舊匾,用泥先塑出模型,再在模型外裱上夏布,涂上漆。等漆干了之后脫去泥坯,再行髹漆加工上色,反復試驗、改進,終於造出了最早的脫胎漆器。
“民國時期的福州漆器,在中國漆藝屆獨樹一幟。工藝制作之精良,技法運用之純熟,即便現如今也難以復刻。”朱冰介紹。
脫胎裝飾。朱冰供圖
過去,福州脫胎漆器多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制作,每家工藝不盡相同。但在當時,技藝較為醇熟突出的當屬沈紹安一脈的沈氏家族。不過由於時代變遷,沈紹安的直系后輩如今已不再從事脫胎漆器制作。並且,由於口耳相傳的技藝特點,文獻記載流傳不多,沈氏家族的許多制作工藝瀕臨失傳。
朱冰表示,當前對福州脫胎漆器制作技藝的挖掘與保護,主要是根據一些老師傅的制作技藝以及相關文獻整理並完善,而后進行保護傳承。
漆畫裝飾——貼金箔。朱冰供圖
近兩年,福建省市文旅部門,在全國各地舉辦的文博展會上,為漆器從業者提供免費的精裝展位。同時,福州市已在閩江學院、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福建省藝術職業學院等多所高校開設了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專業,為福州培養了一批具備研究、藝術才能和制作能力的非遺人才。
此外,沈紹安漆藝博物館(位於朱紫坊)已在福建省文物局備案,福州市非遺展示館也專門設置了脫胎漆器展區,遠洋路漆藝保護基地經改造提升,成為傳統大漆瀕危技藝搶救、傳承和保護平台。下一階段,福州市擬將利嘉國際商業城1號-2號館打造為“福州工藝美術城”,為脫胎漆器等工藝美術品提供專業性市場。
漆畫裝飾——貼金箔。朱冰供圖
福州市文旅局非遺處處長吳友瀚表示,種種舉措的實施,目的是讓更多人了解福州脫胎漆器的藝術價值,讓福州脫胎漆器更有市場,也讓更多從業者願意繼續從事漆器行業,並且培養更多人才傳承保護福州脫胎漆器,延續福州漆藝的輝煌。
漆器《夾貯古獸》。朱冰供圖
漆器《夾貯八楞赤寶砂淨瓶》。朱冰供圖
漆器《夾貯牛敢當》。朱冰供圖
漆器《夾貯水仙盆》。朱冰供圖
漆器《金繕茶器》。朱冰供圖
漆器《夾貯古銅箔牛敢當》。朱冰供圖
漆畫《錦鯉》。朱冰供圖
漆器《大漆茶器》。朱冰供圖
探訪福建“非遺”技藝系列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