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寧德霞浦:守護“碧海銀灘”  實現綠色發展

2021年12月08日09:48 |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小字號

工人在現代塑膠漁排上忙著海參下苗。李榮斌攝

眼下,正值福建寧德霞浦海參下苗季節。在霞浦縣溪南鎮,漁民在新型塑膠海上漁排忙著將北方運來的海參苗投入參籠。作為海參養殖重鎮,2020年,霞浦縣溪南鎮海參產值約30億元,預計今年產值可達40億元。實現牧海養參生態增收,得益於近年來霞浦大力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

長期以來,靠海吃海的霞浦漁民因過度使用海洋資源,海洋無序養殖日益凸顯,漁排垃圾四處飄蕩,養殖區域擴張不僅佔用航道,也給海洋交通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同時,海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影響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清海迫在眉睫。

霞浦海水養殖面積42.29萬畝、佔全市2/3,其中藻類養殖升級改造任務35.7萬畝、佔全市75%,漁排養殖升級改造任務64.9萬口、佔全市73%。“清海”工作涉及群眾多、牽扯利益廣、整治難度大。面對“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形勢,霞浦採取先易后難、穩步推進的總體思路,扎實開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

在以航道建設為突破、貝藻類養殖全面改造和漁排養殖設施全面改造三個階段的基礎上,霞浦於2020年5月前,實現三沙灣港口航運禁養區等5個海域禁養區清理,全縣“清海”目標任務全面收官。

“我們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為契機,一邊進行清海攻堅,一邊總結經驗並進行不斷優化,從組織領導到宣傳發動,從例會制度到常態化巡查、監管督導,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制度,有力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海域資源得到科學合理利用,海域安全隱患進一步減少。”霞浦縣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兩年多來,霞浦全縣共清退禁養區漁排7.7萬口,貝藻類3.3萬畝﹔養殖區和限養區升級改造漁排64.9萬口,貝藻類35.7萬畝。通過海上養殖綜合整治,霞浦海域養殖亂象得到有效遏制,海漂垃圾大幅減少,海水質量明顯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好生態換來好效益,漁民感受最直接。霞浦三淼合合作社負責人陳文釵說:“以前到處是海上白色泡沫等海漂垃圾,現在基本不見了,水質也變好了。水質變好就好養殖,我們4年前就試養生蚝,但一直沒成功,水質變好后生蚝就能養活,400多畝生蚝今年產值預計在2000萬元。”

正如陳文釵所說,通過海洋養殖綜合整治,霞浦全縣海上養殖實現“三升一降”,即養殖產量、漁業品質和經濟效益明顯提升,養殖密度降低,魚病危害得到有效遏制。

科學規范管海用海,才能鞏固整治成效。在長春鎮埕塢村養殖戶許培欽家中,他高興地展示一本深藍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域灘涂養殖証》,証上寫明了養殖証編號、養殖權人、水域灘涂所有制性質、核准面積、養殖方式、養殖權期限等信息。他說:“我的核准面積1.512公頃,有了使用証,就沒了權屬糾紛,哪裡能養一清二楚,發展養殖業也更踏實、更放心。”

霞浦縣圍繞“依法、依規、依証”管理思路,制定《霞浦縣海水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年)》,並進行養殖規劃局部調整修編,改善水產養殖空間布局,形成禁養區無違規養殖,限養區和養殖區按規劃布局、按標准升級的良好態勢。全面開展養殖証發放到戶及海域使用租金征收工作,實現海上養殖“有序、有度、有証、有償”的管理方式,海域國有、有償用海成為普遍共識。

出台《霞浦縣海上養殖網格化管理辦法(試行)》,建立縣、鄉、村三級網格管理體系,配備專人作為網格員負責開展網格化管理各項工作,實現對養殖業的科學管理和依法保護。開通西洋島和東吾洋、官井洋漁業專用主航道及7條支線航道,暢通海區航運,保障海上交通和漁業生產安全。

為進一步鞏固海上養殖綜合整治與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工作成效,霞浦建立健全海上養殖長效管理機制,制定出台了《霞浦縣海上養殖長效管理工作實施方案》,組建11支海上養殖管理隊伍及4個海洋與漁業執法中隊,全面落實養殖証持証管理、海區日常巡查、網格化管理、海漂垃圾清理監督、海域使用租金收取等各項工作。

清理違規養殖,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網格化管理的“海上社區”。走進溪南鎮七星漁排“海上社區”,除了干淨整齊的現代化塑膠漁排,這裡的還有海上楓橋便民服務中心。“這裡集治安防控、應急處置、台風預警、化解矛盾糾紛等功能於一體,有效提升對轄區海域養殖人員和外來務工人員的管理服務水平,還能給養殖人員提供各種便民服務。”溪南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清海”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漁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通過“海上社區”建設,兩年來,養殖戶大部分矛盾糾紛、群眾信訪做到“小事不出排、大事不上岸”。目前,該縣已建立7個“海上社區”並投入使用,分別位於溪南七星、下滸雷江、沙江圍江、北壁四門橋、鹽田滸嶼澳、長春埕塢、三沙割山島等海域。同時,該縣全面落實設施財產險、台風指數險、產品質量險,切實提高養殖抗風險能力,全面保障養殖戶綜合利益。(張文奎  李榮斌)

(責編:吳舟、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