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南平:打造綠色產業高地以綠為底繪發展

2021年12月12日08:29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造綠色產業高地以綠為底繪發展

  【省黨代會報告摘要】南平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做大做強茶、文旅和康養等產業,建設好武夷山國家公園。

  1日,武夷茶世界正式開街,國內首部茶文化主題沉浸式光影秀《我在萬裡茶路》上演,帶來一場視覺盛宴。該項目將茶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會”。這是武夷山發展文旅經濟的一次精心運筆,讓“一座山”與“一片葉”交相輝映。

  類似的融合並不少,圍繞“一座山”(全域旅游)、“一片葉”(茶產業)、“一根竹”(竹產業)、“一瓶水”(水產業)、“一隻雞”(肉雞加工),閩北各地因地制宜,加快點綠成金。

  “南平生態優勢得天獨厚,因此,我們提出加快培育‘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踐行‘兩山’理念。通過做大綠色經濟,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更好地實現強市富民。”南平市委書記林文斌說。

  對焦優勢,生態產業化

  文旅經濟是福建發展的比較優勢之一,也是南平的優勢產業。如何做美“一座山”,如何從旅游大市邁向旅游強市?

  近日,在武夷山度假區崇溪漫步道上,兩個可望山觀水的觀景台已初具規模﹔在景區南入口,一座玉女峰造型的特色郵筒引得游客駐足觀賞。

  “疫情沖擊,給了武夷山旅游審視自我的機會,當務之急是要練好內功。”武夷山市文體旅局局長王曉軍說。首先,破除景區、度假區和職能部門管理體制機制不順的問題,設立旅游工委,形成管理“一盤棋”。其次,圍繞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由市裡6名處級領導挂帥,組成工作專班,引入中青旅等戰略合作伙伴,促進全要素提升。

  利用豐富的生態人文資源,在“融”字上做文章,武夷茶世界項目應運而生。負責運營該項目的茶印象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潔說,武夷茶世界集文化交流、旅游演藝、購物休閑於一體,武夷山百強茶企悉數落地,既是游客休閑娛樂的放心場所,也是茶企個性茶的拍賣平台。

  聚焦旅游產業結構性矛盾,在“新”字上見真章。武夷山創新推出“零碳”旅游特色體驗之旅等精品線路,同時布局新業態,開發武夷宮文創體驗夜間集市、南源嶺鄉村旅游民宿示范區等夜游項目,濱溪街區列入了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疫情防控背景下,今年前10月,武夷山主景區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總收入恢復至2019年同期六成以上,實屬不易。”王曉軍說。

  與“一座山”同頻共振,“一片葉”也乘勢而上。

  如何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這篇文章?在武夷山“三茶”統籌創新工作專班負責人、市政協黨組書記陳先珍看來,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武夷茶的公信力,嚴守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兩條線”。

  “生態茶園建設至關重要。今年7月,武夷山生態茶園建設試點工作拉開帷幕,引領全市115個村、所有茶企茶農推進生態種植,還計劃設立公益性武夷茶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和國家食品檢驗中心武夷山分中心,走綠色化、標准化發展路子。”陳先珍說,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還要深入挖掘茶文化,打通“三茶”統籌發展全鏈條。

  目前,南平首批謀劃“三茶”統籌重點項目26個,助力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武夷山干毛茶產值22.85億元,前10月稅收突破億元﹔政和白茶前10月產值20.66億元,增幅27.4%。

  綠色經濟,產業生態化

  作為福建的生態優等生,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南平在更高起點上再出發。

  做全“一隻雞”,聖農責無旁貸。近日,聖農生物質發電廠全面封頂,發電廠“吃”的是各類廢棄物,年處理能力達35萬噸,轉化成電能及熱能,相當於節約11萬噸標煤。

  福建聖羽有限公司則看上了聖農的下腳料,總經理林春說:“僅依靠加工聖農養殖白羽肉雞產生的大量雞毛,公司年產值就達到3000萬元。”

  這是聖農白羽肉雞循環經濟產業集群的一角。“白羽肉雞全身都是寶,下腳料、廢棄物都是資源,不能浪費。”聖農董事長傅光明說,目前,浦城基地年處理雞糞及各類農林廢棄物約40萬噸,上網供電約2億千瓦時。

  同樣,在邵武經濟開發區,一場關於竹產業循環經濟的綠色革命方興未艾。

  邵武經濟開發區270多家竹制品加工企業,每年產生的竹節、竹兜和竹粉約50萬噸,留下一道棘手的環保難題。2016年開始,福人集團森林工業有限公司將垃圾變成寶,年可“吃”下20萬噸下腳料,加工成10多萬立方米的竹刨花板。

  “福人帶動了一大批加工竹下腳料的企業。”邵武林產協會秘書長林翱說,270多家企業搭成了循環鏈,經開區成功獲評我省循環經濟示范園區。

  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齊頭並進,綠色經濟正成為南平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綠色產業集群完成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90.2%,實現了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延鏈擴鏈,匯聚綠色動能

  “南方林海”南平擁有毛竹林653萬畝。在竹產業圈內,涌現出不少單項冠軍,如邵武竹勺佔全國產量九成,政和竹茶盤佔全國市場七成,建陽龍竹科技是全省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企業。

  然而,在七大類竹產品中,缺了附加值最高的下游終端產品竹空間。緣此,做深“一根竹”,要在全竹利用、全鏈開發上下功夫。

  在中國竹具工藝城政和,福建祥福工藝有限公司先人一步。“加工越精深,附加值越高,即使是一套小家具,附加值也相當於10個茶盤。”董事長楊忠說,雖然茶盤年銷售供不應求,但是企業要升級就要擺脫路徑依賴,往價值鏈更高的竹家居產品攀升,使之成為企業的新增長極。

  政和竹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富強說,竹產業要改變粗放、同質化的發展模式,往精深加工、附加值高的產業鏈下游延伸,同時發展竹文化創意產業、竹旅游產業,通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吃干榨盡”竹資源。力爭到2025年,產業產值翻一番,達到百億體量。

  在鏈條上做文章的,還有“一瓶水”。從礦泉水到泡茶水、健康水,再延伸至化妝水、面膜水、高分子水,水產業蓬勃發展。

  今年4月,武夷山農夫山泉飲用水項目投產,年產100萬噸飲用天然水。“我們在全國首創泡茶水,讓優質水資源優勢能更多、更好、更快地轉化為水產業優勢。”公司總經理徐衛建說。

  更大的願景還在后頭。“我們正加快打造武夷新區水產業專業園,簽約落地華潤怡寶等項目8個,不僅推出泡茶水、健康水等高端功能水,未來還有化妝水、面膜水、高分子水。同時,依托水資源,做大做強福矛、雙龍戲珠等酒企,讓水真正流金淌銀。”南平市領導說。

  記者感言>>>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這是科學把握高質量發展內涵要求的必然抉擇。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南平選准綠色產業,提出加快培育“五個一”生態優勢產業,就是把最具競爭力的生態資源,轉化為金山銀山,做大做強綠色經濟、文旅經濟等。這條發展路徑既建美綠水青山,厚植綠色優勢,又能實現富民強市。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和開辟綠色惠民等方面,南平蹚出一條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的新路子。(趙錦飛)

(責編:林東曉、陳藍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