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流如何助力“雙循環”?

中歐班列(廈門)整裝待發。 林慧 攝
在安溪縣龍門鎮金獅村,快遞員和客運司機在交接貨物包裹。 林慧 攝
工作人員在京東亞洲一號福州長樂物流園忙碌。傅曉瑩 攝
武夷山國際貨運班列開行(資料圖片)。 林慧 攝
近日,停泊在石獅石湖港碼頭的船舶正在裝卸貨物,裝卸的服裝、建材等貨物經廈門港中轉出口至越南、以色列、利比亞等多國。記者 林輝通訊員 許曉城 顏華杰 攝
物通八閩,流向萬家。
物流被譽為社會的“血管”,連著生產和消費,關系國計民生。日前,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十四五”首批25個國家物流樞紐名單,福州市以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入榜,成為繼廈門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后福建省第二個入圍的城市。
國家物流樞紐是物流體系的核心基礎設施,在全國物流網絡中發揮關鍵節點、重要平台和骨干樞紐的作用。它們將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需要,撬動區域經濟新增長。
福建省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重要通道。福建省正以福廈兩個物流樞紐城市為引領,加快建設國家物流樞紐,蓄勢打造新物流大通道,聚集公路、鐵路、海港、臨空等交通要素,全力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服務暢通助力“雙循環”,努力實現在福建就可以“買全球、賣全球”。
建樞紐節點
現代物流服務福建制造
“泉州順豐產業園”是泉州地區乃至輻射周邊的快遞中轉樞紐,作為全省最大的分撥中心,與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雙11”期間中轉量增長35%,“雙12”期間增長28%。
該分撥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2019年,園區的年中轉件量就邁入“億梯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業務依然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2020年同比增長超60%,晉江所在的東南區域同比增長超50%。
“泉州順豐產業園”是福建省快遞物流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記者從省交通運輸廳獲悉,2021年全省前三季度快遞業務收入、業務量完成259.04億元、30.80億件,同比分別增長24.06%、33.85%,產業規模分別排名全國第六、第五。
作為電子商務的晴雨表,快遞快運與制造業休戚與共。“十三五”期間,福建省快遞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支撐全省網絡零售額超5000億元,並且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通道支持。
特別是在疫情影響下,物流不僅“走得了”,還得“走得好”。根據鞋服行業的相關物流需求,順豐攜手安踏深耕B2C、O2O,增加返修業務+團贊業務場景,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雙11”期間,安踏集團銷售額為46.5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61%,成為首次問鼎運動品類榜單冠軍的中國企業。
九牧衛浴線下倉儲配送中心落戶南安宏圖海西公共物流港。兩棟淨高13米、可放置5層貨架、倉儲量超過2.3萬立方米的立體倉,運用了自動立體貨架、感應式穿梭車、高位叉車等多項自動化技術手段,加上倉儲管理系統的支撐,幫助企業實現了倉儲利用率達85%以上,節省了超過10%的倉儲成本。
越來越多的物流園區在福建崛起,形成了快遞產業集聚發展效應。據悉,近年來,福建省各地交通運輸部門共對接22個區域總部級快遞項目,總投資達219.76億元,覆蓋郵政、“三通一達”、順豐、京東等多家大型快遞企業。
這些大型快遞企業推動一批新基建、新技術在福建落地:泉州、廈門順豐創智園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物流技術應用於物流各環節,應用慧眼神瞳、順豐地圖等高科技產品﹔廈門、福州京東亞洲一號實現人工智能全場景應用,創新啟用磁懸浮技術智能包裝﹔京東無人物流配送車輛在廈門、福州等地試運行,在疫情防控中“大顯身手”。
以省級重點平台經濟項目為抓手,福建省交通運輸部門助推一批以網絡貨運為代表的高品質物流延伸鏈項目落地福建。
天地匯、拉貨寶兩家網絡貨運企業分別在南安落地智慧物流園區。天地匯全國甩挂運輸總部落地南安,目前已開通全國范圍內甩挂線路216條。物泊網絡貨運延伸鏈項目“點鋼網”大宗供應鏈交易平台落地莆田……全省網絡貨運企業突破58家,2021年前三季度完成營收525.75億元,創造稅收逾15億元。
“由於部分平台服務功能單一,對國內物流資源匯集、整合不夠,產業根植性不強,福建省的平台經濟競爭力還不夠強。”業內人士表示,應發揮網絡貨運平台互聯網技術對跨區域物流資源整合優勢,實現“線上資源合理配置、線下物流高效運行”,為省內實體企業提供線上線下物流資源整合、智慧物流軟硬件定制等一攬子物流服務,推動實體經濟降本增效。
強聯運鏈條
助力實現“買全球、賣全球”
為讓更多產品與服務從福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福建省積極響應國際貿易和跨境電商對物流多樣性的需求,以公路、鐵路、海運、航運為依托,海陸空並舉,干支線相結合,拓展新通道,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基本形成貫通全省、連接國內乃至通向世界的物流運輸體系。
作為國內第二大陸地港、全國口岸服務功能最齊全的平台,2021年1—11月,晉江陸地港跨境服務口岸累計報關單量已超2020年全年數據。特別是受疫情影響,多數制造企業原材料成本暴增,陸地港以“通關+倉儲”服務為抓手,打造以棉紗、塑料米、卷紙等需求量大的原材料品類交易物流中心,為泉州本地的拖鞋、包裝印刷等制造業疊加供應鏈服務。2021年1—11月,三類原材料進出倉貨量同比增長超20%,為制造業企業降低採購成本5%,同時提高了物流服務效率。
晉江市交通局運輸科科長賴榮裕告訴記者,晉江陸地港以“國際陸港口岸”“跨境服務口岸”雙口岸並行的服務體系,為泉州外向型企業搭建起了多元化的通關服務平台以及內連外通的現代化國際貿易大通道。目前晉江陸地港11萬平方米國際供應鏈營運中心擴建工程正在最后沖刺。“中心全部投用后,服務中小型工廠的能力會得到更大的提升。”賴榮裕說。
據省運輸中心現代服務業處負責人介紹,利用東南亞閩南親緣優勢,福建省與圓通等龍頭快遞企業開展跨境快遞服務,和廈航開展戰略合作,開通菲律賓、馬來西亞兩條固定全貨機航線,開辟東南亞全貨機多式聯運新通道,至今執飛300余趟航次,吸引東南亞貨源集聚泉州。
福建省積極打造“絲路海運”品牌,助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在廈門海天碼頭,不同國籍的集裝箱船每日穿梭而行。2021年以來,廈門港新增的國際班輪航線已達15條。來自福建、廣東、江西、浙江等地的貨物從這裡出發,經80條“絲路海運”航線運往東南亞、歐洲、非洲等世界各地。
萬噸巨輪“乘風破浪”,還有“鋼鐵駝隊”中歐班列在陸上絲路飛馳。6年來,中歐班列(廈門)以國際海鐵聯運優勢,打造跨越海峽、橫貫亞歐的國家物流新通道,發展成“海絲”和“陸絲”無縫對接的運輸口岸。
在向外通道不斷拓展的基礎上,2021年8月,福建首份多式聯運“一單制”提單在廈門簽發。隨后首批5家試點企業又陸續推出“一單制”多式聯運產品。
業內人士坦言,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由於鐵路等交通要素制約,福建省的運輸結構不合理,多式聯運貨運量佔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多種運輸銜接不暢、信息共享不暢,影響綜合運輸組合優勢,制約港口對直接腹地經濟的輻射。
未來五年,福建將繼續發力,基本建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和重要通道,並強調要強化通道樞紐功能,加快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實現在福建就可以“買全球、賣全球”。
助力鄉村振興
暢通城鄉經濟循環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興旺,生活要豐富,城鄉要發展,必須打通鄉村消費“最后一公裡”和農產品進城“最先一公裡”。農村寄遞物流體系是促進國內循環的重要載體,更是現代物流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五”期間,全省14334個建制村實現100%通客車,快遞業務量超100億件。
目前農村快遞寄遞網絡正在從“下鄉”向“進村”邁進。針對末端服務能力不足、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近年來,福建省一直在大力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推動各縣(區)因地制宜,探索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的不同路徑。
2021年“雙12”期間,在安溪縣龍門鎮金獅村鄉村振興綜合服務點,前來取快遞的村民絡繹不絕。經營者陳巧雲告訴記者:“現在物流快遞下鄉進村很方便,老年人隻要在儀器前掃描快遞面單就完成寄取操作。”
網購城鄉無差別,其實是交郵融合探索的成果。安溪縣交通運輸、商務、供銷、農業、郵政等部門形成合力,採用“客車帶貨”“客車司機兼職送快遞”融合方式跨界共通。全縣系統推進農村物流“縣有中心、鎮有站點、村通快遞”建設,建成438個農村物流服務站點,實現縣鄉村三級農村節點100%全覆蓋。“我們還將信息化手段應用到客貨郵融合中,快遞員派件更為安全准確,村民寄取快遞便利快捷。”安溪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陳藝鋒介紹。
2021年9月,三明市清流縣首批3輛交郵融合車輛正式交付使用。在3個鄉鎮9條交郵融合線路上,由郵遞員開農村客運車輛送快遞。目前交郵融合線路日發鎮到村客車36班,大大降低了郵政快遞末端配送成本。
福建省不僅有安溪縣、清流縣為代表的“交郵快”模式,還有以龍岩武平縣為代表的“交供快”模式、以三明沙縣區為代表的“商郵快”模式、以南平建甌市為代表的“快快”模式等多種組織模式,有效提升了全省農村地區快遞服務水平,帶動消費下沉,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將繼續優化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布局,創新農村物流組織運營模式,提高農村物流網絡節點綜合服務能力,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和消費品雙向流通渠道,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省運輸中心負責人說。(記者 張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