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圓夢小康路  闊步新征程——寧德努力走好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2022年07月04日15:24 | 來源:閩東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圓夢小康路 闊步新征程

“閩東連家船民上岸第一村”——福安市下岐村 吳慶堂 攝

“閩東連家船民上岸第一村”——福安市下岐村。吳慶堂攝

盛夏的閩東,處處風光好,村村氣象新:一座座嶄新民居錯落有致、一條條平坦村道直通農家、一個個產業基地風生水起、一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

回首三十年前的閩東,9個縣有6個是國定貧困縣,52個鄉鎮是省定貧困鄉鎮,徘徊在溫飽線上的農村貧困人口達77.5萬人,約佔全地區農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地區生產總值長期排在福建省末位,被稱為黃金海岸線上的“斷裂帶”……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把擺脫貧困作為工作主線,提出了“滴水穿石”精神和“弱鳥先飛”意識,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脫貧方針,留下了“四下基層”的工作傳統,帶領閩東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掀開了扶貧開發事業的新篇章。

牢記諄諄囑托,不負殷殷期望。30年來,寧德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上,上下同心、盡銳出戰,昔年貧困,一朝揮別——77.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6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453個貧困村全部“摘帽”,18.9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14.3萬偏遠人口搬出大山,圓滿完成“擺脫貧困”的歷史使命。

三十年風雨兼程,三十年滄桑巨變。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是時間的標尺,也是發展的刻度,清晰地記錄著寧德市攻堅克難、追趕超越的每一個瞬間。

盡銳出戰 擺脫貧困

下黨,距離壽寧縣城45公裡,號稱寧德“西伯利亞”的特困鄉。

“過去,鄉裡沒有公路,交通全靠肩挑背馱。”年過古稀的下黨鄉下黨村老黨員王光朝說。作為當時寧德地區四個省定特困鄉之一的下黨鄉,因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被稱為“五無”鄉鎮,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著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之后,習近平同志又兩次來到下黨鄉,為鄉親們排憂解難……

彈指一揮間,30多年過去,聽風聽雨聽水的鸞峰橋成為最忠實的滄桑見証者。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長期關懷和親自推動下,下黨鄉持續奮斗,發展特色產業、紅色旅游,奮力奔向小康。而下黨鄉的徒步調研,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現場辦公下基層”的起點。

傳承好作風,續寫新故事。30多年來,寧德市持續傳承落實“四下基層”制度,堅持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機制,干部和群眾一起走山頭、下田頭、拿鋤頭,並給群眾送觀念、送點子、送資金、送項目。

面對繁重的扶貧任務,全市上下迎難而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脫貧攻堅,擔任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堅持每月開展一次脫貧攻堅查訪調研,每季研究一次脫貧攻堅重點難點,每年聽取一次脫貧攻堅總結匯報。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一線”督戰,建立脫貧攻堅“例會”制度,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傳導工作壓力、落實工作責任,在脫貧攻堅期間,連續開展了“季節攻勢”“百日會戰”“脫貧質量提升年”“脫貧成效鞏固年”等脫貧攻堅專項行動。

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寧德市建立雙月17日“干部挂鉤幫扶日”制度,市領導率先垂范,每人挂鉤1個貧困村和2戶貧困戶,帶動全市1.28萬名干部挂鉤2萬多戶貧困戶。並且堅持工作力量向脫貧一線集結、干部隊伍向脫貧一線下沉,選派優秀干部駐村任第一書記,實現貧困村全覆蓋,真正把“最能打仗的人”派到脫貧攻堅主戰場,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漫漫扶貧路,濃濃民生情。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千千萬萬基層扶貧干部的矢志為民、忘我奮斗下,全體閩東人民凝聚起擺脫貧困的磅礡偉力,以更強勁的步伐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勇前行。

精准施策 逐夢小康

1995年5月4日,祖祖輩輩生活在山旮旯的22戶87名下山溪人,告別低矮破舊的茅草房,整村搬遷到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中心地帶的新家園,住上新樓房,開始新生活。李先如就是其中之一。

“我可以算是全中國第一戶造福工程搬遷的人家了,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當年的喜慶時刻,李先如至今銘記在心。此后風風火火的脫貧歲月裡,一條條寬敞出村道路鋪展延伸,學校、會場、公園、衛生所等一座座嶄新設施在村裡拔地而起,村民的生活一天一個樣,一年比一年新。

從窮山惡水到福地新村,從泥濘小路到通衢大道,從茅草屋、土坯房到磚瓦房、小別墅,從增收乏術、困守一隅到廣開門路、各顯神通……放眼閩東大地,一幅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在山海間徐徐展開。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致貧致困原因各不相同,開對“藥方”,才能拔掉“窮根”。30年來,寧德市始終認准“精准”這條路子,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效益,契合當地、形式各樣的扶貧模式盡顯效益,形成了精准扶貧“寧德模式”——

“挪窮窩”。在福建省率先實施“造福工程”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70多億元,搬遷44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3000多個。其中,2.4萬“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以船為家、居無定所”的“連家船民”實現全部上岸定居。

“改窮業”。堅定不移念好“山海經”,大力發展茶葉、食用菌、果蔬、中藥材、畜禽、水產、林竹、花卉苗木和鄉村旅游業等“8+1”特色產業,使96%以上貧困戶都有一項脫貧項目,讓群眾搭上“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增收“快車”。

“換窮貌”。堅持把改善交通作為扶貧開發的“先行工程”,實現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干線、村村通客車,全面打通了貧困群眾的致富通道。以開展“一革命四行動”為抓手,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市行政村改廁改水、生活垃圾處理和104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完成。

“斷窮根”。專門出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健康醫療補充保險政策,貧困群眾住院治療報銷比例達90%以上。建立起覆蓋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做到不讓一個孩子因貧輟學,全面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久久為功,一張藍圖成錦繡。2021年7月6日,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在寧德下黨設立分會場,以寧德為窗口,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脫貧攻堅的歷史性成就。寧德,這隻曾經的“弱鳥”終於展翅高飛!

接續奮斗 振興鄉村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2021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寧德市開局穩健——

全市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85萬元,比增18.8%,保持“零返貧”﹔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45.6億元、增長4.2%,“8+1”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000億元﹔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2元、比增11.7%,增幅居福建省第三位……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是新時代賦予閩東的發展使命。乘勢發力,寧德市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精准扶貧的“寧德模式”全面導入鄉村振興,統籌推進“五個振興”,致力建設“全國鄉村振興的樣板區”。

健全機制,鞏固成果。寧德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用好“動態監測幫扶、重點政策銜接、產業就業幫扶、社會保障兜底”等工作機制,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出台支持少數民族村鄉村振興5條、支持老區基點行政村鄉村振興7條等政策措施,努力做到鄉村振興路上“一個不少、一個不落”。

產業先行,引領振興。立足寧德市農業產業“一縣一業”的發展格局,圍繞念好新時代“山海經”,按照“精准定位、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思路,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融合創新、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壯大,著力打造一批農業百億強縣、十億強鎮、億元強村,不斷提升農業發展效益。

補齊短板,建設家園。寧德市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著力從內到外提升鄉村的顏值和氣質。通過“金牌旅游村”建設,在各縣(市、區)篩選百個有旅游基礎、有發展優勢的村落,堅持標准化建設、差異化發展,力爭打造一批美麗鄉村的標杆、鄉村旅游的典型,以點帶面提升鄉村整體面貌。

黨建引領,固本強基。常態化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鄉村振興指導員、科技特派員、金融助理員“一書記三大員”,不斷推動各類資金、資源、信息、理念向鄉村匯聚。組織實施強村富民工程,每年推出一批強村項目、富民項目、惠民項目,力爭“十四五”末村集體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佔比達到40%,著力形成村富民富相統一、相促進的發展格局。

滴水可穿石,弱鳥振翅飛。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寧德352萬人民蓄勢待發、精神抖擻,擼起袖子加油干,俯下身子向振興﹔紅土地上,一個個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美麗鄉村正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葉陳芬)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