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林改20年山川巨變:青山變金山  資源變資產

張子劍 林盈
2022年07月05日08:5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大家好,今天要抓一些蜂王發給各地的蜂友……”仲夏晌午,在福建龍岩武平縣石燎閣林下養蜂基地,身著迷彩、手捏小蜂盒的退伍老兵鐘亮生一邊穿梭在蜂巢間,一邊給自己的短視頻自媒體號錄制畫面。

今年春末以來,鐘亮生玩起了短視頻,做起了直播帶貨,兩三個月時間便漲了近5萬粉絲。在他的直播間裡,陳列著蜂蜜茶、蜂蜜酒、蜂種、蜂具、唇膏等10多種產品。

“植被越茂盛,蜂蜜產量便越高。”自2006年從父親手裡接過20多箱蜜蜂至今,鐘亮生親身感受到綠水青山讓蜜蜂產業變得越來越“甜蜜”。如今,他已是當地養蜂帶頭人,帶動500多位林農加入養蜂大軍,解決了120多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2021年,他的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共實現收益1300多萬元,一二三產業鏈也日漸完善。

而這一番“甜蜜產業”的源頭,正是20年前那場“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的又一次偉大革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連續43年蟬聯全國第一。曹建平攝

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連續43年蟬聯全國第一。曹建平攝

一場藏於綠葉之下的偉大革命

這場讓中國1億多林農林權明晰到戶,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改革故事,要從福建西部的兩座山村說起。

上個世紀90年代,“亂砍濫伐難制止、林火扑救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產業難發展、農民望著青山難收益”的“五難”局面讓林區發展捉襟見肘。

窮則思變,“能不能把山林像土地一樣分給農民?”這是三明永安市洪田鎮洪田村時任村支書鄧文山當時的想法。

1998年,從5月起到9月29日,洪田村為了分山到戶的事開了20多次會。最后一場會,開了兩天兩夜,“今晚不討論出個名堂,誰也別回家!”就在那次會上,鄧文山作出了一個決定:在場的每個人發一張紙,無記名投票,“同意分山的寫‘同’,不同意分山的寫‘不’。”結果,八成以上的村民贊成分山。

洪田村成為第一個探索分山到戶的村子,被稱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小崗村”。洪田村打了樣,証明通過“分山到戶”回答林業產權問題,是那一時期廣大農民的共同心願。2001年,200公裡外的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亦走入歷史畫卷。

全國林改策源地捷文村。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全國林改策源地捷文村。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當年5月,福建省林業廳組織開展林權証換証試點,武平縣被確定為試點縣之一。

2個月后,一個虫鳴悠悠的夏夜 ,時任捷文村村支書李永興在鄰村串門時,恰巧碰上縣林業局和鎮裡干部正為林改的事一籌莫展。“拿來我們村搞!”正因濫砍濫伐不堪其擾的李永興當即“要”來了改革試點的機會。

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標注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歸林農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權証在捷文村誕生。

李桂林展示全國第一本新式林權証。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李桂林展示全國第一本新式林權証。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捷文村挑起了林改的大梁,被譽為“全國林改策源地”。2002年6月21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帶著省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專程來到已經在每個鄉鎮鋪開林改試點的武平縣調研,給予充分肯定。由此,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來了發令槍,並在福建拉開序幕:2003年,福建全省推進集體林權改革﹔2008年,全國集體林權改革全面啟動。

“自打發了新林權証,亂砍濫伐就絕跡了。”李永興說,“自家的林,林農看得緊,樹齡長經濟價值也高,該怎麼砍,林農也算得精。”

林改,給沉寂已久的山林帶來了勃勃生機:捷文村的森林覆蓋率由林改前的78%提高到84.2%,林木蓄積量由10.3萬立方米提高到19.3萬立方米﹔武平全縣造林面積超過此前25年的總和,森林覆蓋率高達79.7%﹔全省森林覆蓋率與2002年相比,由60.12%提高到66.8%,連續43年保持全國首位。

不砍樹也致富的新型發展之路

“不砍樹也致富”成為福建謀發展的一道新課題。何解?紫靈芝等林下經濟產業是武平縣給出的答案。

永平鎮杭背村的福建紫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工人在標准化廠房內整理紫靈芝菌棒,這些菌棒將從這裡出發前往全國各地﹔而在背靠公司的200多畝山林上,十余名工人正忙著挖坑、種棒、填土,一棒棒紫靈芝將在青山裡成長。

紫靈芝成了武平林下經濟的“新寵”。 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紫靈芝成了武平林下經濟的“新寵”。 武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2021年,國家“藥食同源”政策出台后,紫靈芝成了武平林下經濟的“新寵”。紫靈芝一年可採摘兩次,連續收四五年。“可入藥也可食用,可制茶也可制酒。”一位林農看著林間新生的紫靈芝,說出了自己的選擇,“按產值算,種植紫靈芝,高於砍樹的收益。”

據統計,目前,武平全縣林下種植紫靈芝2.8萬畝,產值約1.1億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紫靈芝生產基地。林下經濟經營面積則達156萬畝,帶動3.3萬農戶增收致富,正形成武平百香果、象洞雞、綠茶、富貴籽、紫靈芝五大區域品牌。

而永安市則在森林寶庫裡探出了另一條致富路——一根翠竹挑起了百億產業。

“啪!”腳蹬雨靴,腰間別著一把柴刀,上坪鄉竹農楊國鬆在山坡上如履平地,他側過身,一腳踩斷了一枝細細冒尖的新竹,“過了季節長出的新竹,會搶佔其他竹子的營養,不利竹林生長。”清晨霧氣朦朧的竹林裡,伴著啾啾鳥鳴,楊國鬆開始了新一天的養護工作。

上坪鄉森林覆蓋率高達86.3%,80%以上的農民收入以筍竹為主。去年,楊國鬆的100多畝竹林年產值約40-50萬元,他也憑借筍竹種植和豐富的養護經驗成為當地竹農中的翹楚。在楊國鬆看來,林改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也才有了竹農們的今天。

楊國鬆在他的竹林中勞作。永安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楊國鬆在他的竹林中勞作。永安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迎著林改春風,有著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竹產業科技示范園區的永安,鍛造出了從資源培育到加工再到商貿的竹產業鏈條,形成了以竹工程板材、普竹板為主,竹香芯佔優勢的產業集群,全市現有林竹企業206家,帶動超6萬人就業。2021年竹產業納稅額突破1億元。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福建省八一村永慶竹木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就利用竹材生產集裝箱底板。公司董事長徐先豪介紹,去年,全球集裝箱需求量激增,企業銷售額超過16億元,是2020年的近4倍。僅永慶一家公司在小陶鎮的工廠一天就能消耗毛竹近700噸,當地毛竹收購價格也因此遠高於周邊地區。

永安生產制造的竹制品以其美觀實用受到了國內外客戶的青睞。許文瑾攝

永安生產制造的竹制品以其美觀實用受到了國內外客戶的青睞。許文瑾攝

竹山成了“金山”,竹農們的管護也更上心,“大家山當田耕、竹當菜種,願意投入三四萬元建設引水噴灌、竹山軌道等設施。”楊國鬆說。

以竹加工為發力點,帶動竹林培育、筍竹市場、竹林旅游等全產業鏈發展,正是福建竹產業的發展策略。

“福建毛竹林面積佔全國1/3以上,位列全國之首。我們堅持‘以二產促一產帶三產’,持續推動竹產業發展。”福建省林業局林業改革與產業發展處四級調研員伍清亮介紹,早在2016年,省政府辦公廳便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竹產業發展七條措施的通知》,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扶持竹產業發展。

數據顯示,目前,福建竹產業產值931.4億元,居全國第一,全省現有各類筍竹加工企業超2300家,解決工人就業20多萬人,帶動逾150萬名竹農增收致富。2021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7021億元,木材加工業產值超3000億元,位居全國前列。

生態資源正在實現資本化轉身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林業投融資機制更新換代,綠色金融等資本化改革帶著新時代的氣息飛入八閩群山。林票、碳票等新興概念依林而生、伴林而興。

為了守好林子,沙縣鼓勵鄉鎮、村集體、村民小組、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與國有林場合作,依托國有林場的技術、資金、人才和管理優勢,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在全省首創“股權共有、經營共管、資本共盈、收益共享”的林業“四共一體”合作模式。同時,為了讓村民們對集體林“有概念”,三明市於2019年率先推出了林票制改革,將村民在聯營山場中的股權價值量化,按當下評估值等額制發可流轉、質押的林票,初步實現林業經營收益証券化。明碼標出面值的林票,不僅讓村民們對山上的“真金白銀”有了數,還能隨時兌現,一時間,村民合作造林的熱情高漲。

沙縣區夏茂鎮的家庭林場主洪集體“喜提”林票。黃海攝

沙縣區夏茂鎮的家庭林場主洪集體“喜提”林票。黃海攝

截至目前,三明市已全面推廣林票制,改革面積13.24萬畝,制發林票總額1.63億元。

而與林票形成互補的,還有碳票。碳票是林地林木的碳減排量收益權憑証,相當於這片林子的固碳釋氧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交易的“身份証”。碳票的出現讓空氣不僅能“賣錢”,還可以貸款、當嫁妝,生態資源正在實現資本化轉身。

2021年5月18日,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代表全村領取了一張編號為“0000001”的林業碳票,這是全國首張林業碳票。碳票上標記著:常口村3197畝林地,在過去5年期間,林木自然生長量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為12723噸。

碳票推出當天,福建通海鎳業科技有限公司便以4萬元的價格,買下了2723噸碳減排量。福建金森碳匯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噸10元的價格購買了3張“碳票”,相當於收購儲備了18294噸的碳減排量,並以這些碳減排量作為質押,獲得興業銀行三明分行授信貸款額度500萬元。

三明林業碳票首發儀式現場。陳登達攝

三明林業碳票首發儀式現場。陳登達攝

到2021年,三明已實施林業碳匯項目12個,面積118萬畝,其中成功交易4個項目,交易金額1912萬元。福建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已建成集碳排放權、排污權、用能權交易功能為一體的資源環境生態產品交易平台。截至目前,全省林業碳匯累計成交350.8萬噸,成交額5168.8萬元。

這一年,沙縣農商銀行向富口鎮白溪口村林農楊金德發放了首筆“福農·碳票貸”,貸款年利率降低1/3,貸款期限延長至30年﹔目前已累計發放林業貸款11.18億元。而將樂老張一家則在女兒的訂婚儀式上,把自家387畝山林的林業碳票作為嫁妝送給女兒女婿,“希望他們把保護好綠水青山的接力棒代代傳承下去。”

作為新生事物,碳票要走的路還有很長。三明市林業局局長陳平盤算著依托三明林業產權交易中心或海峽股權交易中心,開展林業“碳票”登記、交易,推動“碳票”上市交易,使之變成真金白銀。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劉家順也在這個新事物上,看到了進一步盤活林業資源的未來。他認為,應該推動建立自願碳交易市場,引導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大中型活動組織方、旅游景區等,通過購買林業“碳票”來踐行社會責任,支持生態建設。

依山而生,伴林而興,福建林改的步伐永不停息。陳霖攝

依山而生,伴林而興,福建林改的步伐永不停息。陳霖攝

群山蜿蜒,蔥郁疊翠。林改20年,群山變綠,林農坐守“金山”,山區轉型發展有了“靠山”。在生生不息的八閩大地上,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腳步不曾停歇。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