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海中“軟黃金”,“鮑”發新活力

在平潭流水碼頭,養殖戶正在分揀鮑魚,准備整理裝箱。通訊員 林君斌 攝
在平潭海壇片區磹角底村漁港,養殖戶正將鮑魚搬至運輸車上。通訊員 江信恆 攝
養殖戶手捧鮑魚。通訊員 林君斌 攝
盛夏時節,平潭各個漁港碼頭、水產市場車來車往,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站在流水碼頭眺望,連片鋪展的漁排隨著風浪起伏,鮑魚養殖戶穿梭其間勞作,一幅風光旖旎的“海上田園”畫卷徐徐展開。
漁排之下是平潭漁民以“筐—串—箱”的方式所飼養的鮑魚。通過大規模生態養殖和品牌營銷,鮑魚為平潭創造了30億元的年產值,日益成為實驗區水產養殖的支柱產業。
由來已久,盛名高價
鮑,俗稱“鮑魚”,是海洋中的一種單殼軟體動物,有著“海味珍品之冠”的美譽,其肉質脆嫩、營養豐富,自古便是饗客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本草綱目》中有這樣一段關於鮑魚的描述:主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輕身。
在平潭,鮑魚養殖由來已久。據《平潭縣水產志》記載,早在1986年,平潭就從日本長崎市引入1000粒黑鮑苗種,並於大嵩島試養成功。1994年,平潭創辦鮑魚養殖示范場,還從台灣引進14.3萬粒九孔鮑苗種,經過15個月的試養,這批鮑魚成活率高達82%,最終產量2.1噸,產值達66.5萬元,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很快,嘗到了甜頭的平潭漁民開始大規模養殖鮑魚,引進黃金鮑、綠雜鮑、皺紋盤鮑等品種進行培育,鮑魚養殖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事實上,鮑魚是一種極為“嬌氣”的水產品,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是什麼令平潭在一眾鮑魚養殖區中脫穎而出?
據實驗區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周小文介紹,平潭四面環海,周邊海域水質良好,潮流流速高,水質清澈透明,水溫、海水鹽度等條件適宜。不僅如此,這片海域海藻資源同樣豐富,包括紫菜、海帶等,為鮑魚提供新鮮、充足的“口糧”。“這使得平潭鮑魚長得又快又好,大約12個月至18個月就可以收成。”
良好的氣候環境和產地環境,賦予了平潭鮑魚出肉率高的特性,不但味道鮮而不膩,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各種氨基酸,因此成為沿海一帶的高端食材,深受市場青睞。
受時令限制,平潭鮑魚價格亦不菲,旺季時每斤從數十元到數百元不等。“平潭鮑魚按‘頭數’來劃分、以1斤為標准計算,比如2頭鮑魚加起來有1斤,則統稱為‘2頭鮑’,另外還有‘3頭’‘5頭’‘10頭’鮑等之分,‘頭數’越少說明個頭越大,價錢也就越貴。”平潭鮑魚協會相關負責人說。
培養產業,養鮑增收
近日,記者來到平潭君山片區小庠島砂美村,一口口養殖網箱鋪滿海面,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眼下正值鮑魚銷售旺季,收購商絡繹不絕,每日都有近200輛鮑魚運輸車進出村子,銷往福建省內各地的食品加工廠、海鮮批發市場,根本不愁銷路。”砂美村黨支部書記李遵順樂呵呵地說。
砂美村是一座海島村,村民世代以捕魚為生。由於海洋資源逐年衰退,村民的生產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為此,村干部大膽試水鮑魚養殖,引進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好的新型雜交鮑,取得成功后一發不可收。
如今,砂美村已是遠近聞名的“鮑魚村”,全村共有260戶漁民養殖鮑魚,鮑魚網箱達6萬箱,每年產量超1.8萬噸,年產值近14億元。“村裡八成以上的群眾靠著養鮑魚走上致富路,還在城關買了新房,日子越過越好。”對此,李遵順頗為自豪。
在平潭,類似砂美村的故事並非個例。
步入新世紀后,鮑魚養殖漸漸成為平潭沿海漁村的重要收入來源。在小庠島、大沙島、姜山島等近海海域,不少漁民改變了以往出海捕撈的生產方式,當起了“養鮑人”。
乘著開發開放的東風,平潭積極推動海上養殖轉型升級,出台《水域灘涂養殖發証實施方案》《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年)》《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鮑魚養殖從室內走向淺海、從淺海走向深海,還推行“旅游+漁業”模式,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鮑魚產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
著眼於發展綠色生態養殖,實驗區漁業部門還加快落地離岸型智能化網箱養殖、生態立體化養殖等項目,向養殖戶提供基礎技術、用藥指導,提高防台風、防赤潮等災害預警能力,讓養殖戶逐步告別“靠天吃飯”的困局,鮑魚養殖面積及產量逐年遞增。
數據顯示,平潭鮑魚育苗場從零起步,截至目前已發展至40多個,已形成育苗、養殖、加工、流通等完整的產業鏈,年育苗量10億粒以上。
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后,平潭還加快培育水產加工企業,依托養殖大戶,進一步延伸鮑魚產業鏈,形成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促進漁民增收。
比如,平潭綜合實驗區壇南灣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發展,水產品生產加工能力不斷提升,公司建有加工車間、冷凍庫等配套設施,主要產品包括“潭南灣凍煮鮑魚”等。“通過液氨制冷技術,我們將新鮮鮑魚進行速凍包裝,最快當天就可運達台灣地區。”公司相關負責人說,目前長期和周邊養殖戶合作,向他們收購鮑魚原料,帶動養殖戶持續增收。
打造品牌,孕育集群
過硬的品質,令平潭鮑魚久負盛名。但因缺乏品牌建設,平潭鮑魚市場佔有率仍不夠高、品牌影響力仍不夠大。反觀平潭周邊其他城市的海鮮產品,卻依靠品牌賦能,產業越做越大。
不能再讓“平潭鮑魚”的美名繼續“沉睡”!這些年,平潭立足於水產資源優勢,通過統一品牌等方式,大力發展“線上營銷、線下成交”的模式,積極推動鮑魚、壇紫菜等舌尖上的美味“走出去”,加快樹立平潭特色水產品“金字招牌”。
得益於此,平潭鮑魚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殊榮,還被編入福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名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為實驗區水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近日,在福建平潭鮑尚品貿易有限公司,貨架上一箱箱包裝精美的鮑魚禮盒整齊擺放,前來選購的游客絡繹不絕。
該公司集養殖、研發、生產、推廣、銷售於一體,還推出“鮑天下尚品”系列產品,包括鮮凍鮑魚、紅燒鮑魚罐頭等,頗受消費者歡迎。“這些產品的原料均產自平潭姜山島,再運送至位於福清的加工廠。經過選品、加工、分裝等工序后,就變成了精致的禮盒,目前旗下共有10余款禮盒套裝。”公司執行董事王波介紹道。
王波告訴記者,“國字號”標簽對提升產品知名度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雖然這兩年鮑魚市場行情有所波動,但在‘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加持下,公司產品價格回升,銷量顯著增長,僅今年第一季度銷售額上漲約20%。”
品牌強勢崛起,也為“平潭鮑魚”打開了更為寬廣的銷售渠道。近年來,實驗區緊抓直播帶貨的風口,邀請領導干部走進直播間,集體變身“主播”,為平潭鮑魚等特產吆喝,並從電商、直播、搜索三向發力,持續擴大平潭特色農漁產品的“鋪貨率”“上架率”。
實驗區農業農村局漁業處副處長高瞻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進平潭萬噸冷鏈產業園、平潭國際海洋產業物流園(二期)等項目建設,新增水產品加工生產線,打造一流產業鏈條,深挖鮑魚養殖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加大力度推進海上養殖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平潭鮑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張哲昊 程枝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