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短期支教有何意義?聽這幾位“小老師”述說心聲

錢嘉禾 實習生馬思洋
2022年08月26日17:1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漫山遍野的綠色孕育了一個又一個村庄,安寧平靜的村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支教的大學生。近年來,不少大學生選擇在暑期前往山村進行為期10天至一個月的短期支教。在他們看來,短期支教既能充實生活,又能豐富社會實踐經歷,是度過暑期的另一種選擇。

山區孩子需要短期支教嗎?短期支教又能為小山村帶去些什麼?參與過短期支教活動的大學生們有著自己的思考與答案。

以下是三位福建大學生關於短期支教經歷的口述。

一扇窗:我們帶來了些什麼?

蓬壺青年支教成員洪力凡:

2021年夏天,我曾跟隨蓬壺青年志願隊前往壺南小學參加了20天的短期支教。當時,我並未抱著鴻鵠之志,也知道短時間的實踐不能使小山村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我仍有“為山區孩子打開一扇窗”的願望。

永春縣蓬壺青年志願隊合影。受訪者供圖

永春縣蓬壺青年志願隊合影。受訪者供圖

壺南小學座落於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的一個小山村,師資力量薄弱,學校裡的老師常常承擔著一人同時教授多個年級、多門課程的任務。同時,學生們的課程也十分單調,除了語文、數學、英語等考試科目,他們很少擁有上其他課的機會。

或許我們能帶來些不一樣的東西。支教期間,大家為一至五年級的同學們准備了詩詞、繪畫、音樂、體育等額外課程。同時,邀請當地有名的南音演唱家為孩子們教唱﹔邀請永春紙織畫協會、永春木偶戲協會等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老師們開授課程。

“我喜歡上小洪老師的音樂課。”最開始的時候,小紙條上努力寫得橫平豎直的字讓我意識到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渴望。盡管20天的時間不能讓他們進行系統性的學習,但能夠燃起他們對藝術的興趣,我已經感到很滿足了。

其實,在這次短期支教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支教組織內部仍不夠完善——由於參與支教的老師太多,20天內每人隻能上五至六節課,導致孩子們無法全面了解課程。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和山區孩子們的關系也越來越近。除了打開他們認識世界的窗,我們似乎也打開了他們心靈的窗。

重重大山不僅切斷了山區孩子與外部的交流,也讓他們的玩伴局限在山村的小世界中。寫下的小紙條、共同玩耍的時光、離別時的不舍……或許,短暫的陪伴是我們能夠給予他們的另一份“禮物”。

“短暫的相遇,雙向的成長。”回家的大巴上,我在手機備忘錄裡打下了這十個字,並趴在窗戶上和來送別的同學們不停地揮手。我相信,這段經歷將始終留存於心。

原來“你好”和“再見”的距離是20天。

一盞燈:他們真正需要什麼?

福建師范大學風信子愛心義教團成員陳逸杰:

2022年,是我作為風信子愛心義教團成員,前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福山小學進行暑期支教的第二年。與上次支教相比,這次我的心態更加平實,無論是過往建立的人際關系,還是曾經的教學經驗,都讓我有種“再一次回來”的感覺。

近幾年,“短期支教就是作秀”等諸如此類的聲音在網絡上屢見不鮮。從表面看,短期支教確實不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將知識融會貫通,也不能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我想,隻有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麼,才能竭盡所能做些什麼。

他們究竟需要些什麼?

福建師范大學風信子愛心義教團與福山小學同學合影。受訪者供圖

福建師范大學風信子愛心義教團與福山小學同學合影。受訪者供圖

“老師,我原來以為福州、廈門就是很遠的地方了,現在才知道外面有更大的世界。”某天課程結束后,有一位學生興奮地跑過來這樣對我說,我記得他的眼睛亮亮的。

當我為學生獲得新知識而感到高興時,心裡也不由泛起一陣酸澀。由於教育資源差異,山區孩子對世界的認知並不全面。於他們而言,世界的構成僅是福州、廈門、漳州和國外。

我還注意到,由於互聯網的普及,如今的小山村遠沒有過去閉塞,幾乎每個家庭都使用著智能手機,而山區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從小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受到的管教並不嚴格,導致他們習慣用短視頻來消磨課后時間,形成“信息繭房”,獲取的內容十分有限。

“老師,你們明年還來嗎?”臨走前,一位叫小風的學生問我。小風是福山小學五年級的一名女生,由於父親獨自一人把她和弟弟“拉扯”大,她對世界的好奇和所需要的陪伴被折射到手機中。所以,當像哥哥姐姐一樣的“小老師”來教授新奇課程時,她願意在學校度過暑期時光。

那時候,我們在課上一起交談“世界是什麼樣的”,在課后一起打籃球、打羽毛球或是比賽跑步,並且一起吃飯,一起學習。

我感受到,在支教的兩周內,因為“新面孔”的加入,山區孩子收獲了一種特殊的陪伴。這種陪伴雖不能代替遠在他鄉的父母,也不能代替在田壟勞作的祖父母,但它就像一顆被種下的愛的種子,正萌芽於心間。

這次短期支教結束后,我對一開始的疑問有了答案。他們究竟需要些什麼?我想是更廣闊的視野、家長的“補位”、擺脫“信息繭房”的束縛,以及那些陪伴——真摯的、溫暖的,或短或長的陪伴。

“輕裝一路前行,遠處燈火依舊”是在這次短期支教活動的主題語。但是,“燈火”的傳遞不能僅依靠我們,還應匯集千千萬萬個短期支教團隊的力量。

燈火不滅,於你,於我,於他。

一種思考:短期支教的意義是什麼?

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先鋒團支部書記林穎菁:

2017年7月,那年我讀大一。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在暑期前往雲南省密址鎮參加了10天的短期支教。這份實踐讓我意識到自己能夠帶給當地學生的東西實在太少了。我記得,當時剛與學生們有了交流,時間就畫上句號,我不得不離開那裡,就像一場“未完待續的夢”。

后來我思考,或許在自己往后的人生規劃中,未必會再抽出時間去做支教這件事。於是在2020年7月,我踏上了長期支教的征途。這次的目的地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我用一年時間去做了這件一生難忘的事。

林穎菁在雲南省密址鎮支教。受訪者供圖

林穎菁在雲南省密址鎮支教。受訪者供圖

到了寧夏,我發現長期支教和短期支教有很多不同。一方面是教學內容不同,短期支教課程具有趣味性,是偏向於大部分支教地稀缺的體育或藝術類的“第二課堂”,比如我就為雲南的孩子帶去了陶笛﹔而長期支教課程則注重考試科目的教學,且在長期支教中,我們僅作為輔助角色。另一方面是融入深度不同,短期支教是一種轉瞬即逝的體驗﹔而長期支教耗時長,能夠讓我們真正融入當地的文化環境,了解當地的生活風貌。

但現實中大家對短期支教的看法褒貶不一。有人認為,短期支教的老師從教學延續性上肯定不如長期支教,畢竟孩子們每適應一位新老師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若支教時間太短、老師更換太勤,對教學會產生負面影響。但在我看來,短期支教的意義不在於教授孩子們多少知識,而在於可以給他們帶去一點點“走出去,看世界”的信念和動力。

另外,我覺得短期支教其實還是一種“雙向奔赴”。對大學生來說,短期支教的意義在於親身感受日常“看不到的世界”,同時切身實踐國家精准幫扶的政策﹔於山區孩子而言,他們獲得的是烈日與農活之外,另一種質感的假期。

“廈門是什麼樣的呀”“海是什麼樣的呀”……當我回想起那些單純的閃閃發光的眼睛,才真正明白,是因為短期支教的經驗,讓我有了參加長期支教的動力。或許,短期支教是長期支教的鋪墊,長期支教是短期支教的延續。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