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武夷山市: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並進

2022年11月07日14:59 | 來源:人民論壇網
小字號

原標題: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武夷探索”

1

  人民論壇前方報道組在武夷山燕子窠調研

  百舸爭流,千帆競發。  

  從“同舟共濟”到“攜手共進”,武夷大地生動書寫著一個又一個拼搏故事,培育新發展動能,做強文旅經濟、綠色經濟、數字經濟……讓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並進。

  丹山碧水,和美循環。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福建省武夷山市實現了“造血式”發展的華麗轉身,依托無與倫比的生態人文資源,大力發展“一座山、一片葉、一瓶水、一根竹”等綠色產業,使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了武夷人民的“幸福靠山”。

  產城人景,三生共融。

  從“住有所居”到“住且宜居”,武夷山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以青山為筆,以綠水為墨,在“吃、住、行、游、購、娛、研、學、用”等領域開展應用推廣,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壯美畫卷正漸次展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美麗生態,到美麗經濟,再到美麗生活,多年來,武夷人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以其自身發展的新實踐映出了新發展理念。

  ——突出創新驅動 培育發展動能 探尋技術“求新”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浙江大學教授屠幼英、江南大學教授張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江和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和團隊先后投身到武夷山“科特派”工作中,支持著武夷產業的發展。

  “科特派”是科技特派員的簡稱。1999年,為解決基層農業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務缺位難題,福建省南平市將首批225名科技人才下派到農村生產實踐第一線,“科特派”制度由此發端。

  “科特派”源起南平、興於福建、推向全國,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農村工作機制創新。

  “武夷山茶產業的迅速發展,不僅得益於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離不開科技特派員規范化專業化的科學指導。”在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裡,福蓮(武夷山)茶業有限公司張小蓮眼中滿是感慨。

  2015年,福建農林大學專家來到茶園,尋找試種生態有機茶的地方,這與福蓮茶業公司主張不施肥不洒農藥的初衷剛好一致,雙方一拍即合。

  “經過幾年的試種,效果非常好。生態茶品質更好,茶湯喝起來更香,更有層次感。”張小蓮說,2018年,福蓮茶業公司聯合多家茶企進行有規模地推廣試種,目前已建成生態示范茶園800多畝。

  田疇千裡,“神兵天降”。自1999年2月,武夷山市首批22名“科特派”開創了科技下鄉之路。歷經20多年探索實踐,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先后選認1699人次“科特派”赴全市開展科技服務工作。

  2021年以來,全市實施科技項目16項,服務農戶超過7500戶。共有37名學院專家作為省級“科特派”赴各地開展服務,其中洪永聰發起的“茶園生態栽培與茶葉品質安全團隊”、李國平教授發起的“五夫白蓮生態栽培與新產品開發團隊”、蘇金柱老師發起的“六級產業石斛蘭科技特派員團隊”先后在茶業、白蓮、石斛等不同產業鏈上提供精准服務。

  在鞏固傳統“科特派”隊伍的基礎上,武夷山持續統籌發揮高端人才、現有研發力量、優秀本土人才、當地農戶作用,形成由單槍匹馬向團隊式服務轉變,由服務單個企業向服務整個產業鏈拓展,由服務一產向服務二產、三產延伸的模式。同時,創新“科特派+”,歷經了傳統科特派、科特派+黨建、科特派+網信、科特派+金融、科特派+生態五次迭代。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當前,全市建立各類科技特派員工作站59個、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189個。成立了武夷山市“科特派”服務中心,形成完善科特派管理體系。每年列支500萬元“科特派”創業行動項目資金和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用於支持開展“科特派”工作。

  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強力推動和各級科技特派員的無私奉獻下,全市14.8萬畝茶園全面實現無公害茶園目標,獲評“區域特色美麗茶鄉”稱號,“星村燕子窠生態茶園”“武夷星生態茶園”獲評中國茶產業T20最美生態茶園。科技創新在當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凸顯,茶葉畝均產量從78斤提高到87斤,“武夷岩茶”區域品牌價值連續5年位居全國茶葉類第二位、品牌強度位居第一位。

  ——加強統籌協調 提高執行能力 精准施策“求效”

  2021年10月,中國正式設立第一批五個國家公園,武夷山位列其中,為福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增添了一張亮麗的名片。

  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面積1280平方公裡,其中福建片區1001.4平方公裡,是我國唯一一個既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組織,又是雙世遺產地的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

  武夷山國家公園創建以來,我們聚焦體制機制改革。”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陳威說,“一方面加大執法力度,鐵腕整治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園區內百姓進行遷移,解決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林農增收的矛盾。”

  整合組建由福建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並在涉及的6個主要鄉鎮(街道)分別設立國家公園管理站,管理站站長由所在地鄉鎮長兼任。同時,相應成立6個執法大隊,與管理站合署辦公,形成管理局與屬地政府分工合作、統一高效的管理模式,有效解決基層治理中“力量散”“管理亂”等問題。

  運用衛星遙感、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建立集功能展示、預報預警和數據分析為一體的生態資源管理體系,對國家公園內生態要素進行天地空全方位、全天候監測管理。加強園區水文、大氣、土壤、動植物及有害生物、疫源疫病、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等動態監測,為科學保護管理各類資源提供依據。

  在嚴格管控的同時,武夷山始終注重科學修復,以自然恢復為主、生物措施和其他保育修復措施為輔,強化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全面禁止林木採伐,因地制宜開展退化林分生態修復,完成封山育林60多萬畝。

  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通道,無疑是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探索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共贏共榮的途徑,也是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

  為此,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武夷山利用九曲溪上游生態漂流、青龍瀑布、十八寨等旅游資源,引導村民發展森林人家、民宿,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觀光游和茶旅慢游,拓寬公園轄區村民增收渠道。

  設定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天然商品喬木林停伐管護補助、林權所有者補償……武夷山國家公園出台11項生態補償機制,釋放政策紅利,讓國家得綠、群眾得利。

  “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陳威說,生態補償機制讓環境更美了,區內桐木、坳頭兩個完整行政村人均收入也明顯增加,分別比周邊村高0.5萬元和0.7萬元。

  以坳頭村為例,該村目前已有1萬多畝毛竹參與地役權管理,竹農每畝每年可領取118元生態補償金,加上原有的每畝每年22元生態公益林補償金,坳頭村竹農每畝每年可獲得140元生態補償金。這意味著1萬多畝竹林每年可讓坳頭村竹農獲得固定收入142.8萬元。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通過改革,武夷山國家公園形成了“用10%面積的生態產業發展,換取90%面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管理模式,促進了保護與發展共贏,初步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推動綠色發展 立足資源稟賦 優化環境“求變”

  走進武夷,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一切都有著大自然般暢快的呼吸,一切都有著天地之初的模樣。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西北部,總面積2803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80.5%,是首批國家公園、第五批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也是全球第23處、全國4處之一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

  “武夷山最鮮明的底色是綠色,最大的價值、責任和潛力也是綠色。”武夷山市委常委、度假區黨委書記林飛說,在持續鞏固提升環境治理的同時,武夷山有序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

4

  武夷山國家公園實景掠影

  一方面,聚焦建設美麗武夷,建好綠水青山。

  在生態保護上,實施49個、總投資230億元的環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項目,創新網格化生態巡查機制,主要流域水質達標率均保持100%,造林綠化1.08萬畝,整治茶山1131畝,改造提升鬆林2.9萬畝。推動朱子文化、閩越文化、紅色文化、柳永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優化保護、活化傳承,進一步厚植生態優勢和人文底蘊。

  在機制探索上,先行先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制定《武夷山市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探索五夫“文化生態銀行”、綠色資產証券化等機制做法,森林經營碳匯項目獲得省上備案、上市交易,生態系統價值核算試點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

  另一方面,推進發展業態融合,做大金山銀山。

  把文旅經濟作為綠色發展的重中之首,組織開展“文旅提效年”活動,聚力推進景區、度假區、旅游服務、產品業態、宣傳營銷“五大提升”,一體推進茶文旅、康養融合發展,打響“國際范、中國味、武夷風”品牌,打造全國游客到福建旅游快進快出的重要基地。

  在創新體制機制上,成立市委旅工委,調整優化度假區景區體制,整合資源,組建武夷山文旅集團,推動文旅公司改革上市,構建全域全員抓旅游大格局。

  在創新產品業態上,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全要素提升,發展文旅、農旅、工旅、智旅等新業態,在度假區、景區設立主題郵局和特色郵筒,沿崇溪漫步道建設6個特色觀景平台,設立南平首家跨境電商OTO體驗中心,引進三人行真人CS、劇本殺、相聲新勢力演藝館等補短板項目。

  在創新宣傳營銷上,圍繞母樹大紅袍、天游峰、九曲溪等主要景點開展飢餓營銷,推出國家公園十大打卡點精品線路,“印象大紅袍”創國內山水實景演出行業當晚演出5場最高紀錄。

  此外,著力發揮武夷山國家公園和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作用,大力發展“一座山、一片葉、一瓶水、一根竹”等綠色產業,加快推進“三茶”專業園、朱子文化園、跨境電商園、數字產業園“四園”建設,策劃實施一批強鏈、擴鏈、補鏈產業項目。

  走“綠路徑”,鑄“金鑰匙”。2021年全市旅游人數1047萬人、收入140億元,分別增長9%、5%。全市茶產業產值120.08億元,茶產業稅收1.1億元,比增55.6%,已然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104.4億元,增長2%,其中一產、二產、三產增加值分別增長6.1%、3%、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46元、增長2.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0元、增長6%。1-8月,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0.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億元、增長4.8%﹔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8.82億元、增長0.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86億元、增長5.4%。

  ——注重開放拉動 激活市場活力 集思匯智“求質”

  深入踐行開放發展理念,強化內外聯動,加快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是武夷山“重要窗口”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

  “開放型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林飛指出,一直以來,武夷山始終堅持高質量“引進來”與 高水平“走出去”齊頭並進。

  武夷山處於長三角、大灣區“黃金連接點”,是“三茶”統籌(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首提地和“萬裡茶道”起點,擁有巨大的品牌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區位優勢和機遇優勢。近年來,圍繞加快打造開放新高地的目標要求,武夷山市構建大交通格局、搭建大開放平台、提升大招商水平、推進大融合發展。

  開放為帆,面向藍海。開行上海至南平“大紅袍號”旅游高鐵專列,開通武夷山至三亞航線並共同打造“山盟海誓”產品,舉辦“旅游電商節”等促消費活動。

  境內擁有國家一類航空口岸武夷山機場,開通連接北京、成都、廣州等重要樞紐城市航線11條,京台、寧上、武邵3條高速公路貫通武夷山,形成機場、高鐵、輕軌、高速於一體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高鐵1.5小時、高速3小時以內可通達閩浙贛皖四省絕大部分城市。

  攜手同行,行穩致遠。全面融入武夷新區、福州都市圈、閩東北協同發展區、閩浙贛皖九方經濟區建設,深化新時代山海協作,加強閩東北協同發展區、衢黃南饒聯盟花園合作。

  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武夷山中歐班列納入國鐵圖定班列計劃,開通3條運線32列、3106個標准箱,總貨值8.21億元人民幣,前三季度全市進出口總額增長18.86%。

  此外,發揮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用,成功舉辦“朱子杯”海峽兩岸民間斗茶賽、世界遺產·武夷山朱子文化系列活動。同時,積極與省外高校、中學、小學課堂合作,吸引全國各地學生到武夷山研學並了解武夷山紅色文化。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1-8月,全市新增入庫項目203個、總投資178億元,在庫項目總數424個,比去年增加144個﹔42個省市重點項目和29個省市集中開工項目分別完成投資51.4億元、12.3億元﹔獲批專項債資金14.52億元﹔億元以上謀劃項目累計51個,達到立項批復及以上階段項目51個。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今日的武夷,越開放,越興旺。十年間,全市經濟總量從99.73億元躍升至224.68億元、年均增長7.1%﹔財政總收入從9.7億元增長至13.9億元、年均增長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26萬元提高至4.06萬元,年均增長7.6%。

  ——堅持共建共享 增進民生福祉 共促和諧“求實”

  徒步來到南源嶺村,隻見四面環山,層林盡染,郁郁蔥蔥的植被與藍天、白雲、溪流相互映襯,宛若一面鋪開的山水畫卷。

  武夷山市興田鎮南源嶺村,距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入口不足兩公裡,是武夷山國家公園聯合保護共建村,也是規劃中的國家公園科普展示館所在地。

5

  國際友人參觀南源嶺村

  目前,全村開辦民宿170余家,餐飲31家,已是遠近聞名的民宿村、美食村。南源嶺村駐村書記胡德清坦言,如果沒有政府的有力幫助,南源嶺村的“轉型升級”不可能這麼順利。

  昔日的南源嶺村,全是低矮破舊的土坯房,村道顛簸狹窄,村民靠務農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為引導村民產業轉型,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組織了系統的就業、經營等培訓。依托旅游資源稟賦優勢和地域區位優勢,南源嶺村以“慢生活、休閑游”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民宿、田園等產業,打造400余畝黨員創業致富示范基地,開設“田間課堂”,將支部與產業鏈接、黨員與產業對接,讓群眾富在田園經濟上。

  “幾十年來,變化實在太大了。”胡德清感慨,受益於政府帶動的旅游消費,南源嶺村的環境更好了,村民更富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游武夷山水、住小鎮民宿、賞七彩田園、品武夷佳茗……眼下,南源嶺村已形成可游可賞、可居可觀、可品可嘗的新型鄉村生態經濟。2021年全村生產總值2700萬元,村財收入10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

  從偏遠村到新農村、從村庄到社區、從民房到民宿,南源嶺村的嬗變升華,也映射出武夷山市共建共享、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武夷山市委市政府記在心裡,干在實處。

  實施城鄉建設創新提升行動,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策劃實施城鄉建設品質提升項目104個,完成投資38.8億元,獲評全省城鄉品質提升綜合績效優異市。

  完成小武夷森林公園旅游(一期)、縱八線等城市建設重點項目,改造提升彭祖路、大王峰路、玉女峰路等17條主次干道,改造老舊小區67個、3666戶,新改建污水管網13.2公裡,安裝1486個智慧路牌,新建及改造14個停車場、新增車位1827個,路面停車位劃線5366個。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謀劃實施鄉村振興“四個一百”工程。推進鄉村振興試點示范建設,建設37個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創建3條南平市“串點連線成片”示范帶,實施“百鎮千村”試點示范項目44個,38個村庄完成“多規合一”規劃,鄉村振興綜合熱度指數排名居全省第一。

2

  武夷山城市智慧管理平台

  為讓城市治理更智慧,武夷山建立城市管理綜合服務中心平台,平台整合了智慧執法、智慧市政、智慧園林、智慧環衛、智慧渣土、智慧停車等近十個管理系統,形成“一個城、一張網、一張圖”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模式,實現對執法隊員、協管員、環衛人員等多種城市管理角色綜合指揮、統一調度。

  “有了這個平台,整個城市重要街區、路面幾乎實現無死角全覆蓋。”武夷山市城市管理局局長彭劍輝說,平台通過多種新技術,整合共享城市管理相關部門數據資源,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網格化城市治理新篇章,讓城市更干淨、更整潔、更安全、更有序。

  道行致遠,不忘初心。從“治理”到“智理”,武夷山開啟城市共建共享共治新格局。精細管理打造高品質生活,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回顧來路,一座座昔日的小山村蝶變為幸福的美麗鄉村,群眾安全感獲得感顯著增強。

  俯瞰武夷大地,生態變好了、野生動植物增多了、百姓生活越來越好了,“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鐘超)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