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蕾代表:“智慧消防”建設迫在眉睫 讓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遠離火災
人民網福州3月4日電 (林曉麗)古建筑保護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點話題,古建筑大多是木質結構,一旦發生火災,就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后果。作為一名“老代表”的黃蕾,發現了加強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消防安全的迫切性,並在一次次調研中找原因、尋對策。
“這些年,經過國家文物局和各地各部門的不懈努力,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取得較大成效,尤其是文物保護單位火災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相較於文物保護單位而言,不屬於文保單位的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的消防安全問題仍需要格外關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即將召開,全國人大代表、福建武夷煙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蕾打算提交一份關於加強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消防安全工作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武夷煙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蕾。受訪者供圖
當下,雖然部分地區已經建立了省市縣級保護名錄,採取了一些消防安全保護措施,但黃蕾認為,仍然在立法層面缺少依據和支撐。“在實際操作中,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等級和要求達不到文物保護單位要求,存在保護機制不健全、管理主體不明確、資金保障不足等問題,而且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內建筑木制材質居多,其消防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因此,對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消防安全的保護,應從立法層面著手。黃蕾建議,國家文物局應推進《文物保護法》修訂,加快制定《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辦法》。各地應同步出台《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政策支撐和法規依據。
同時,黃蕾認為,屬地政府要明確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安全管理行政責任人、巡察責任人、消防安全管理責任人“三個責任人”,可以根據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分別確定“樓長”“區長”,立牌明確,常態化開展消防安全宣傳提示和隱患排查等。
新技術手段也是消防安全防護的“利器”。黃蕾建議,應繼續推進實施“文物平安工程”,在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開展“智慧消防”建設,並將其接入文保管理系統和建筑保護管理系統,積極運用物聯網、位置信息、大數據、視頻識別等創新技術,建立“人防+技防+智防”多維度全方位的“智慧消防”體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