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全國林草系統先進工作者譚芳林:潛心互花米草治理  打好守護濕地生態的“持久戰”

2023年06月01日10:15 |
小字號

烈日炎炎、蚊虫襲擾,每次調查回來,齊腰深的淤泥讓他成為黑乎乎的“泥人”,常年的風吹日晒,也讓他記不清脫過幾層皮……這是福建省林科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福建省林科院森林生態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副會長譚芳林的工作日常。2022年,福建省“打響”互花米草除治攻堅戰以來,潛心研究互花米草治理多年的譚芳林作為技術組的主要專家,為攻堅行動初戰告捷做出了重要貢獻。

譚芳林在閩江河口濕地開展互花米草治理研究。黃海攝

“從事林業工作,沒想到這輩子最重要的活兒,不是上山種樹,而是下海除草!”譚芳林口中的這棵草,就是全球最危險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互花米草,自20世紀70年代末入侵我國以來,已在多個沿海省份快速蔓延,嚴重威脅濱海濕地生態安全和沿海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據了解,互花米草的治理曾是世界性難題,各國科學家嘗試過各種方法,終因除治效果、環保問題、治理成本等因素影響,鮮有成功的案例,大面積推廣的更是少之又少。

2005年,針對互花米草治理,譚芳林申報了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恢復項目,獲得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立項,成為國家“948”技術引進項目。他帶領團隊,引入新的互花米草的治理技術和管理模式,結合福建實際進行消化和吸收,通過治理互花米草,恢復灘涂生境和底棲生物,從而提升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之后,他又先后主持、參與了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科技項目,始終圍繞著互花米草除治技術、除治灘涂生境恢復,以及除治灘涂上紅樹林或其他鄉土植被恢復技術等開展科學研究,帶領學科團隊披荊斬棘,在濕地動態演化、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互花米草治理、紅樹林和鄉土植被恢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現在,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治理互花米草已經不再是世界性難題了!”經過多年持續攻關,譚芳林帶領團隊總結提出的“刈割加旋耕法”治理互花米草的技術體系,以及互花米草治理灘涂上紅樹林恢復技術,先后在漳江口、泉州灣、閩江河口濕地的生態修復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隨后又在福建全省得到大面積推廣運用,為福建濕地生態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2年9月,為徹底消除互花米草的嚴重危害,福建省吹響了“向互花米草宣戰”的號角。為了完成“一年明顯見效,兩年基本除治,三年完成修復,長期加強管護”的總體目標,作為技術組主要專家的譚芳林勇挑重任,一邊聯合國內濕地專家開展科學論証,一邊帶領技術團隊夜以繼日反復研究,用最短的時間編制完成了《互花米草除治技術手冊》《生態修復技術指南》,為攻堅行動的實施提供了科學遵循。在攻堅戰役打響后,他又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全省3300多公裡的海岸線上,對各地互花米草的除治工作進行現場指導和評估,並向一線操作人員講解互花米草除治技術、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

今年1月,經過福建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總計13.6萬多畝的互花米草被悉數剿滅,比計劃提前8個月完成除治任務,攻堅行動初戰告捷。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寧德召開全國互花米草防治現場會,總結推廣福建經驗做法,並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互花米草可持續治理攻堅行動。

行百裡者半九十,面對眼前取得的階段性戰果,譚芳林沒有絲毫鬆懈。隨著福建除治攻堅行動進入管護階段,如何拿出有效辦法,防止“野蠻”的互花米草“春風吹又生”,成了新的課題。

今年春節剛過,譚芳林就奔走於沿海各地,嚴密監測除治效果,認真排查隱患所在,並將有關情況和應對措施以技術組的名義寫成調研報告上報福建省林業局,提出要充分利用4月到6月這段黃金期,對復萌區域進行二次除治,以鞏固除治效果,減輕后期管護壓力,為后續除治灘涂的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治理互花米草是一場無法輕言勝利的持久戰,但我們有信心和能力最終打贏它!”整裝待發、揚帆起航,不久前獲評“全國林草系統先進工作者”的譚芳林正以更加昂揚的斗志,帶領團隊參與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互花米草可持續治理技術研發”應急揭榜挂帥項目中,持續為維護國家濕地生態安全,打造美麗自然的生態岸線貢獻力量。(黃海)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