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颜值气质 活韵生香

2020年07月14日16:38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文物密度大

  6.41平方公里57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

  从泉州府文庙出发,不远处就是清净寺,间隔不到百米便是通淮关岳庙,再走一段就能看到印度教遗址番佛寺,附近还有明万历进士、“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吴龙徵故宅即现今的吴氏大宗祠,与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有关的棋盘园、讲武巷、东鲁巷……

  “三五步就有一个文物古迹,三五步就能看到一个名人故居,三五步就可听闻古街巷里的遗闻轶事、民间传说。”周焜民对泉州古城历史遗存的密集程度这般形容。

  古城文物之多,还可以用一组数据来证明。据统计,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共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9处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建筑等传统风貌建筑。

  古城肌理好

  173条街巷保留千年古城格局风貌

  密集的文物古迹背后,是泉州古城1300多年的深厚文化积淀,也是泉州古城肌理得到较好保护的佐证。

  按照最新的《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统计,泉州古城173条街巷,其中包括西街、裴巷、金鱼巷等36条一类历史街巷,台魁巷、通政巷、米仓巷等104条二类历史街巷,以及东街、涂门街、讲武巷等33条与历史格局相似的街巷。纵横交错的老街巷,就像从历史延伸至今的脉络,较完好地保留泉州古城的格局风貌,见证了“刺桐城”的繁忙与富庶,也在烟火气中传承着千年历史文脉。

  活文化·润物无声

  千年文脉,生生不息。古城泉州良好的文化生态成为全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去年12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包括泉州在内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名列其中。

  人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泉州领跑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得益于广大市民对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老祖宗留下的本土文化的热爱。千百年来,这些文化不仅给一代代泉州人带来精神享受和文化自信,还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泉州人文精神重要支柱。

  泉州曾为东方第一大港,世界各地文化在此共生共荣,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老城区是“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缩影,千百年来东西方文明在此繁衍生息,和谐交融。2017年,泉州市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加快了泉州古城保护利用步伐,让泉州古城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实践取得更多实效。

  再创新:非遗瑰宝 绽放光彩

  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上个月中旬,泉州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清源山老君岩风景区举行,数十项非遗集中亮相,全面展示泉州市非遗独特魅力和保护传承最新成果。活动现场,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授牌仪式隆重举行。前一阵子,泉州市公布了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市新增38项文化瑰宝,进一步丰富了泉州市非遗体系。至此,泉州共有市级非遗262项,其中,世界级非遗代表性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34项,保护成果走在全国前列。

  在这些非遗瑰宝中,有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南少林武术、德化陶瓷烧制技艺等,也有灵源万应茶、老范志神曲、泉州养生香制作技艺、针灸(泉州留章杰针灸)、泉州正骨疗法(廖氏)等,有饮誉海内外的文化名片,也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凝聚了一代代泉州人的智慧,至今影响着泉州人民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强泉州人民的文化自信。

  泉州非遗保护成果全国瞩目,这些文化瑰宝也是闽南文化杰出的代表。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域,泉州市此前已制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市实施方案》,规划期从2011年至2025年,分近期(2011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长期(2021年—2025年)三个阶段实施。目前,泉州已完成近期、中期预期建设目标。长期目标将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实现各县(市、区)有一个综合馆、一个专题馆的目标;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自觉意识,文化自信心明显提高,发挥闽南文化的创造力,促进闽南地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继承传统,不断创新,两条腿走路,让泉州文化瑰宝不断绽放新的光彩。在泉州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上,提线木偶书法作品《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就是创新作品;上个月下旬,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余杭赛区)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泉州南音《安平明月》参与角逐,深受评委和线上观众的好评,《安平明月》是南音创新作品,以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为创作素材,展示泉州作为著名侨乡的发展历程;“南少林十八铜人”近日在家门口首次亮相,气势如虹的少林棍法、虎虎生威的少林拳法,首秀就技惊四座的“南少林十八铜人”用全新方式演绎少林功夫,展示出的高超武艺,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责编:吴舟、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