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食:这里藏着“家的味道”
“老板,给我来一碗面线糊。”清晨,鲤城水门巷,“水门国仔面线糊”店里人头攒动,点餐声此起彼伏,品类繁多的配料诱惑着食客们的胃。
“厝边头尾提起面线糊,都会想我的名字‘国仔’,听到他们赞一声‘好吃’,我心里就觉得很满足。”讲起祖传的这门手艺,谢锡国掩饰不住骄傲之情。谢家做面线糊的手艺已经传承了六代,当初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叫卖,如今开起了多家连锁店。
谢家这碗面线糊,经历了几代人苦心钻研。45年如一日,面线糊俘获吃货千万人,这与谢锡国的工匠心态关系紧密。“每天都会定时检查汤头,注重选材,各个加工厂的面线口感不同,我只向固定厂家购买,配菜不新鲜,我会当场退回给商家。”
“跟其他传统小吃店不一样,我的传承人可以是我的员工。”谢锡国敢于创新,打破了家族式的传承模式,将面线糊的制作技艺传给了员工,使他们成为各连锁店的业务骨干,也成为“水门国仔面线糊”制作技艺的第五代、第六代传承人。“以后,我准备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开店,让更多想传承面线糊的人加入到我的团队中来。”谢锡国说,不少外地员工如今都说着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他希望这碗面线糊能带着大伙发家致富奔小康。
把店像家一样对待的,还有红梅新村的彭氏红梅卤料店。店老板彭铁狮表示:“在我有记忆的时候,父亲就在做卤味了,我是在卤味的手推车前长大的。”有着父亲味道的美食,是彭铁狮童年最好的记忆。在十几年辗转多地打工的日子里,卤味的香味仍旧萦绕在他的心头,以至于到最后,他毅然决定回归故里,让卤料的香味继续在巷口飘荡。在多年的卤制生涯里,彭铁狮将父亲的手艺传承创新并发扬,使其在这个喜爱美食的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做着有温度的食物,传递一份温情,让卤味陪着这小巷一起在时间里静静地老去。
坚守老店:匠心守住时代余味
从钟楼信步走进西街,在肃清门广场附近,就能看到“西街老布店”,店面不大,却层层叠叠装满往昔岁月。这里曾经风光无限,顾客盈门,随着时代变迁,量布裁衣的人群渐渐散去。而这个老布店也经历了4次搬迁,从西街西一直搬到了西街东。虽然成本年年涨,但怕常来的老人找不到,颜国建始终不曾离开西街。他和老店,目送着一位位常客,从初老走向深邃苍茫的最后一程。“我一直保证货真价实有口碑,才维持到了现在。”颜国建说,自己不想让老布店就这么在市面上消失,他始终尽力坚守。这种坚持让他觉得过得幸福和知足——在朝阳里打开布店的一片片木门,也许寂静地坐一个晌午,也许一天只见三五个客人。早上挥手跟家人说“再见”,晚上又回来,电动车停在同一个地方,旧皮鞋塞在同一张椅下。他和老店的日常,像是被按下了重复键。多少个日日夜夜,西街亲密地陪伴着他,看他从年少到成人,看他从中年到初老,布店也站成了西街的老店。
中山路的大上海理发厅和西街老布店的命运相似,再也拴不住大部分年轻人的心了。但是,理发师坚持用心服务,好手艺仍然赢得好口碑,再加上“剃头价”不高,“始终是大人18元,小孩15元,刮脸10元”,至今仍吸引不少老人和小孩过来。
他们的坚持,让时代余味不绝,让古城充满特别的风情。
“古早”之心:在传承中不断思变
“没有古早心,做不出古早味。”对于传承人来说,时刻需要一颗坚守的心。
“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不是光模仿父母就好了,他们那一代重视工匠精神,重视‘人情味’,我们这一代应该更重视‘文化味’,只有文化,才是一个地方最宝贵、无法再造的资源。”海丝金凤元宵圆的第四代传承人林永松表示,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他曾是焦虑的,因为传统技艺的变化和革新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扎根传统、保证品质才能更好地延续。所以,他立志将元宵圆卖出文化,不断加入新的想法和元素。他重视元宵圆的文创包装、做网络推广,参与开分店、做运营,相较于金鱼巷的老店,他负责的新店多了一份年轻的味道。
传承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既然我们名称里有海丝两字,那更需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我们在推出元宵圆的同时,还有蒜蓉枝、芋泥、月牙酥等小吃,这些都是客人每次来必点的古早味。”林永松说,经典的小吃,就是可以让大伙儿幸福发酵的催化剂。
“海丝金凤元宵圆”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林永松认为,祖辈兢兢业业“打下的江山”一定要守好,同时,要重视消费者的网络消费习惯,积极探索。为了广泛宣传,增加知名度与传承,他多次与不同的商家、幼儿园、媒体等合作,教授元宵圆制作手艺,通过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来发扬这种美食文化。
在西街,陪伴了泉州人整整一个世纪的亚佛润饼店里,老板的女儿、戴着眼镜做润饼皮的傅锦娜已成为老铺的一道风景,老板傅国忠也受邀给更多的孩子们讲授润饼皮的故事和技艺。“我和父亲将携手将传统文化传播给新一代的年轻人,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第四代传人”,傅锦娜接棒了家传手艺的同时,也在脑海中规划着未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技术还可以再提高。接下来,我考虑重装店面,还要开通外卖,那才跟得上时代的潮流。”
慢生活·业态更新
几年前说起泉州古城,大家想起的关键词大概是开元寺、东西塔和一些老字号。如今说起古城,很多人会提到咖啡馆、旅游商品文创店、民宿、书店、美术馆以及很多文艺或有趣的小店,这里变成了一座年轻人驻扎和吸引天南地北年轻人到来的地方。随着越来越多新业态的涌入,这座“古早味”的古城,慢慢散发出时尚和艺术的气息。
温润气质:小巷里也有好咖啡
一直以“慢生活”“原生态”为文化深度游标签的泉州古城,仍在探索快慢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安放的问题。或许,在一条270米的金鱼巷里,正在形成某种“答案”。
前不久,出生于1992年的林世苗从家里带来七只猫,给泉州古城的金鱼巷添了一家叫“猫屿”的咖啡馆,据说在这里应以“撸猫”为主。大家一度以为开在金鱼巷那些咖啡馆会倒,没想到一年后,前四家经营尚好,第五家又入驻了。
作为泉州古城“润物无声”咖啡文化展示中心、金鱼巷“润物无声”咖啡馆孵化基地和咖啡人才培训中心,金鱼巷41号的德兰·书咖啡文化学院承担着古城咖啡文化宣传和推广的使命。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世界顶级的精品咖啡。泉州古城精品咖啡分享会、手冲咖啡公益课堂、大大小小各种咖啡品鉴与分享……德·兰书咖啡文化学院成立这一年,很热闹。孙子带着爷爷奶奶过来,或者父母带着小孩来,当然更多的是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咖友”。“他们中,许多人对精品咖啡有独特的情愫。有人慕名而来就想品鉴一杯顶尖咖啡,有人天天在家做手冲,一直等待时机学习金字塔顶尖的咖啡豆,还有人通过‘口碑’找来。” 德·兰书咖啡主理人齐小兰说道。
如今,因为五家咖啡馆入驻,整条金鱼巷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味,行走其间,更感受到古城的温润魅力。
民宿风潮:感受地道泉州生活
有人说要翻阅一座城市,除了去大街小巷走走逛逛,还要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在民宿客栈里听听最有韵味的故事。相对于酒店的标准化,这些大多位于小巷内的个性化民宿,因为充满泉州文化和生活气息,得到不少游客的青睐。近年来,随着古城文化魅力不断绽放,古城里的民宿客栈日益增多。自2009年第一家民宿——旧馆驿青年客栈在西街开张营业以来,目前已有数十家。蓬勃兴起的民宿客栈,不仅成为推介泉州文化的新窗口,还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从“路过泉州”向“住在泉州”转变,进一步带动古城深度游发展。
走进一家民宿,就能领略泉州茶、瓷、香文化。在西街的杨桃公馆里,最让负责人吴志超引以为傲的就是摆在院子里的一张茶桌。“每到晚上闲暇时分,民宿里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便围坐在茶桌边,点上一根香,泡上铁观音,听各式各样的故事,掌柜也向他们讲述泉州古城的故事。”吴志超说,他们经常向游客展示泉州茶文化、香道文化,民宿里还摆放着精美的德化陶瓷。此外,他们还推出了“杨桃公馆手写攻略”,描绘水煎包、润饼、姜母鸭等泉州特色小吃路线图,将古城特色街巷介绍写成“小清新”的攻略,深受好评。
众山小国际青年旅舍开业多年来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马来西亚、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的游客前来住宿。2015年夏季,众山小承接了湖南卫视《汉语桥》节目的摄制,十多位参加节目的外国青年入住旅舍的“汉语宿舍”,在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内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电视媒介展现泉州旅舍的“国际范”。“一直想做‘在地体验式’旅舍,让更多的游客在这里体验到风土人情,推介最有泉州特色的景点和美食。”众山小国际青年旅舍工作人员陈先生说道。
“住民宿更能感受古城生活的魅力,住在老房子里,与天南地北的背包客聊天,掌柜还会说说泉州古城的故事,体验非常棒。”来自广州的许小姐对古城民宿情有独钟,希望有时间能一一体验不同的民宿。
复合空间:多重文化体验丰富
西街东段炙手可热,不少人把店搬到这条老街上,府里就是其中之一。这栋小三层的楼经过改造,成为文化复合空间,每一层都有一重文化体验。一楼是自营品牌“泉州府”文创周边产品,后院不定时演出南音、木偶戏等,二楼可以品茶闲聊,三楼有一个小天台,可以俯瞰西街风景。“这种形式的空间非常好,可一站式感受泉州文化,吃、购、娱兼有,属于优质的文创业态。”今年端午节刚来西街游玩的江西人吴小姐说,她带着孩子在府里玩了一下午,觉得非常有趣,也符合西街的气质。
不同于西街东段的喧嚣,西街西段显得更市井和低调。不少文创工作者入驻西段,打造梦想栖息地。“一直想做一个复合空间,作为原创项目的策源地和试验场,所以租下这栋楼打造西西里创想集合区。”西西里创想集合区的发起人蔡景森说,西街西段有老泉州的生活气息,希望这个集合区可以聚集有文化力、有创造力的原创项目,大家一起来做一些创造性的事情。
李绵绵就是入驻西西里创想集合区的人之一,她从地产行业辞职,花了大半年时间精心布置楼顶的天台,“疫情期间正好可以精心研究菜式和咖啡,邀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指导,希望能做出品质的菜品。”她认为,西街东段大多是快速消费的群体,西段则聚集了文艺青年,真正吸引他们的是老城慢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业态的丰富多元和不断更新,给古城带来了“烟火气”,无论时代更迭,这里永远是泉州热闹的地方,聚焦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新IP·声名鹊起
“润物无声”——这不仅已经成为泉州古城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更是古城近年来文化IP打造的生动写照。以春风化雨的文化培植,连续4年开展的古城徒步活动、环湾自行车赛古城段展示推介、“润物无声”创客孵化计划和主题展览、国企平台机制创新运作古城项目……一系列古城文化IP的打造,不仅为古城增添活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古城、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古城保护发展中来,激发了更多人对古城的文化认同感,泉州古城文化符号渐入人心,掀起了一股古城文化热潮。
体育IP: 徒步活动解锁古城“活化”
2016年6月,泉州市举办了首届古城徒步活动,受到热捧。4年来,民间掀起古城徒步文化深度游的热潮,增强了古城活力,唤起年轻人保护古城的意识,进一步“活化”了泉州古城。一年一度的古城徒步已然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的健走嘉年华,在穿越中感知古城风貌,传递城市文明。
2019年古城徒步,以强大的号召力点燃了许多人的心。45286人报名,再创新高。从2016年第一届徒步活动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报名者就不断创新高。这其中,有带着家人走读古城的,有跟爱人携手共行的,有与朋友精彩穿越的,还有为了真正挑战自我的……无论何种原因,他们在古城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在朋友圈、微博,一张张满是笑脸的照片生动记录了关于古城的美好回忆。
延续4年的古城徒步活动,不设门槛、不限身份,参与范围覆盖全世界,参与者年龄范围覆盖广泛、参与群体多样,是一场全民性的活动,成为更多人解锁泉州城市的新方式。贯穿其中的非遗文化,以活灵活现近距离接触的方式,生动演绎着泉州文化的内涵,让参加者在走街串巷中感知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场全民健身的热潮,润物无声地推动着古城的保护和活化,泉州文化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和弘扬。古城徒步活动,不仅是领略古城风韵的徒步,更是一种探寻不止、抱团向上精神的淬炼,成为展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优势,向全国乃至全球讲好中国海丝故事的重要平台。
而作为全球唯一以“海丝”和“环湾”为主题的专业自行车赛,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海内外享有盛名。2018年比赛以“海丝·青山·古城”三个独具特色的泉州标签,设计“海”“山”“城”三条赛道,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泉州的多元文化、多彩城市。通过古城赛段,让自行车的小小车轮,带领大家领略精彩的泉州故事,让全世界的人民感受古城的魅力。“古城的每条街巷,都有自己的故事。泉州的‘海’‘山’‘城’充满着各自的精彩。”两大活动的主办方表示,精彩的全民嘉年华,将成为泉州每年一度的海丝人文盛会,成为打开泉州文化旅游最好方式之一。
文创IP:“润物无声”促文旅融合
每到节假日,泉州古城都会成为焦点。熙熙攘攘的游人、西街小广场的创意集市、金鱼巷“润物无声”展览等成了朋友圈、微博里刷屏的动态。这些吸引眼球的动态里,毫无例外都有年轻人的身影,或是游览的年轻人,或是年轻的策展人。不断涌入的年轻文创者,得益于泉州市在泉州古城保护活化业态、加强业态培育和引导所作出的努力。泉州古城“润物无声”青年创客文化IP孵化工作的启动,让更多青年文创工作者在古城找到了实现梦想的一条大道。
走进金鱼巷,古色古香的巷子里有五间“润物无声”的展厅,年轻创客们带着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泉州市启动泉州古城“润物无声”青年创客文化IP孵化工作,以金鱼巷等古城范围内适宜空间为依托,以政府鼓励支持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手段,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吸引众多青年创客入驻古城。
孵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试验期,主要依托金鱼巷22号5家店铺,以4个月为期,甄选15名创业者入驻。第二阶段培养期,通过第一阶段考核的孵化对象,将转移至古城范围内集合空间进行重点孵化,可享有讲座培训和学习考察、获取第一手行业咨询以及专业顾问团队的创业咨询服务,参与市场竞争考验。孵化时间为3年一期。第三阶段成熟期,随着不断成长起来,创业团队最终固化为兼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独立IP。完成孵化的创业项目,或可获得市文旅集团投资支持,在古城创立独立经营店铺。作为最终受益者,孵化成功的IP则需要以协助孵化、经验分享等方式,反哺古城孵化工作。
据润物无声孵化计划运营团队成员蔡舒翔介绍,2016年10月至今,创客计划孵化了近25个品牌,不少年轻创客受益匪浅,并打开了古城的文创市场,也促进了古城的文旅融合。
文艺活动IP:以艺术之名惊艳海内外
艺术之光闪耀刺桐古城。连续举办了四届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以艺术之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多项活动在古城开展,非遗演出的魅力令全世界惊叹。海艺节期间,古朴典雅的梨园古典剧院里上演了精彩的梨园戏,国际南音大会唱吸引大批粉丝前来观看,精彩的国际木偶展演让人领略东西方木偶艺术碰撞的火花……
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分会场、2019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泉州分会场在泉州府文庙录制,市府文庙管委会主任何振良激动不已:“泉州府文庙承载着灿烂的文明,挖掘阐释文物资源优势,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这座千年文庙,两度在全国人民面前美丽绽放,彰显了影响力和美誉度。更多的人,见微知著般地从保存完好的文庙风采中感受到泉州古城的人文魅力。
2018年元宵节,一场“刺桐点灯红”——2018年泉州古城元宵笔会在古城举办。包括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王祥夫、任林举,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张陵,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等以及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诗刊》等报刊的海内外20余位知名作家齐聚泉州。在4天时间里,他们看灯会、逛街巷,体会刺桐古城浓烈的传统佳节氛围、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借由他们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书写刺桐古城故事,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最终汇编成册结集出版。“这里总有让人怦然心动的传奇,这座城市的味道也便藏匿于此。”著名文学刊物《山花》的主编李寂荡说道。
机制创新IP:
引入国企平台运营古城项目
一个个文化项目落地、一次次活动成功举办,古城文化IP的愈发闪亮,背后离不开相关部门、国企平台、项目指挥部等的多方联动。以机制创新破解难题,高效运转的项目推进流程,快速响应的人才调配机制,各个部门和平台畅通的沟通机制,为泉州古城的文化复兴、品牌打造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泉州市文庙蔡清祠旁,刚刚复建投用的正音书院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长。在这里,快速阅读公益体验课和“正音领读者”征集活动正在进行。“正音书院是泉州市首个复建完毕并投入运营的古代书院,这也是我们盘活国有资产,复兴古城文化的一个举措。我们希望活化利用正音书院,使之成为泉州阅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泉州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基地。”泉州市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志阳表示,书院复建后必须通过适度的运营,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
引入国企平台运营古城项目,实现资源优化,也解决了后续长效管理机制的问题。2019年正月初三,西街游客中心正式开放,由泉州市文旅集团运营。“这里不仅有古城最美的天台,更是了解古城旅游的一扇窗口。一楼是古城文创产品展厅,可以看到最具有泉州味道的东西。二楼还能不定期看各种主题文化展,了解泉州旅游特色。三楼是最美天台,俯瞰西街。在游客中心里,还能咨询旅游线路等,服务很好。古城IP的打造是多方合作的成果,包括政府部门、国企平台、项目指挥部等通力协作,泉州市成立泉州市文旅集团对古城的保护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整合资源、接轨市场、吸纳文化人才、统筹资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市古城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灿芬 陈智勇 陈凌鹭 黄宝阳 吴拏云 刘炅 周湖健 谢伟端 殷斯麒 赖小玲 尤婷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