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颜值气质 活韵生香

2020年07月14日16:38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灯火之美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天下上元灯灼之盛,无逾闽中。泉州元宵民俗源于中原,兴于唐宋,其主要的活动便是闹花灯和民俗踩街。所谓“迎神赛会,莫盛于泉”,说的便是古代泉州元宵节化妆游街的盛况。

  据史料记载,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泉州开始建城便已经有上元花灯活动记载。这一天,古城泉州家家户户门口店前都张挂着精心制作的一盏盏花灯。男女老少盛装打扮,争相欣赏品评这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花灯,人人沐浴在祥和瑞气之中,祈望新年行好运。

  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信步游灯。按照传统民俗中的说法,孩子们不慎把灯烧了,被称为“出灯”。如果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出灯”亦称为“抢灯”,这一民俗饱含人丁兴旺的寓意,同时也是智慧游戏的代表词。此外,猜灯谜是元宵赏灯活动的一大趣事,把谜语贴附花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便向主持人领取奖品,其乐融融。

  泉州花灯最具特色的当属“无骨灯”和“料丝灯”,其中“无骨灯”为泉州独创,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与一般灯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而“料丝灯”则八面通透,采取镂空的做法,点灯后整体通透。泉州花灯聚集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体,极富工艺美术价值。灯中的人物故事,山水风光,民俗风情都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此外,泉州一些乡镇在元宵之夜,通常也会安排颇具当地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由晋江东石镇、台湾布袋镇联手申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民俗。东石数宫灯活动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地东石人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正中挂着一盏公共大红绣球灯。元宵午夜时分,各位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当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数宫灯活动的重头戏“卜灯”:新郎官们在“三公爷”座前掷茭杯,掷得杯数最多的人,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把大红绣球灯迎回家。随后,其他人也将各自的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三公爷”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一夜灯前得遍赏,斑斓亮丽照古城”。泉州元宵花灯,令无数海内外游客在赏尽灯火之美的同时,领略到了别样的泉州民俗韵味。

  宗教之韵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种文化曾交融汇合,留下了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珍稀历史遗存。在这里,多种宗教在历史和当下,互相融合、和谐共生,因而也被联合国授予了“人类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的称号。

  据《闽南与台湾神明庙宇源流》一书记述,泉州1.1万平方公里的地界里,仅民间信仰的神明庙宇就有6000多间,主祀神明不少于500种,数量之巨、种类之丰以及民间信仰与民俗关联之密,实属罕见。不管是在纷繁喧嚣的马路口,还是在古香古色的巷道里,抑或清雅静谧的街角处,总有一座香火袅袅的庙宇,以一个城市历史守护者的姿态,静立于此,看世间沧桑变化。

  位于泉州中心市区县后街尾和模范巷交界处的白耇庙,是泉州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一个鲜活例子。踏入白耇庙内,映入眼帘的是太极图案的屏风和寓意着延年益寿的仙鹤图案,颇有中国传统道教的特色。再往里走,方能见到这座庙宇的主角——毗舍耶,印度洋山神白狗。而庙宇壁画上的画像,则大多以大象等神灵为主体,凸显出印度教的元素。

  据了解,由于世氏汉化,白耇庙的祀神屡次更换,相对复杂。现中殿还奉祀毗舍耶、杨六郎、玄天上帝、田都元师、文昌帝。据泉州文史专家研究,祀白狗是印度教遗风,与中国民间信仰之神祗同祀,是难得一见的异教并存和谐共生的现象。

  除了星罗棋布的庙宇,在泉州,每逢佳节,各种别开生面的宗教和民俗仪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农历腊月廿六,是开元寺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勤佛日”,被称为“尾敬”——这也是泉州人历来十分重视的特殊日子。而另一场在泉州全民性的民俗仪式则是“敬天公”。每一年的正月初九这天,是泉州民间所称的“天公生”——这是传说中的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当日凌晨,泉州家家户户都会敞开房屋的大门,并在屋内的厅堂摆上一张摆满贡品的正八仙桌,桌上铺上红布,并点上红烛灯,亦称“老天爷灯”。祭拜开始的时候,全家老小会穿戴整齐,双手合十,跪在桌前,依照长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祈求新的一年里,全家能够福运高照、万事如意。拜天公的供品也颇有讲究的,通常要有五果、六斋、搭饭、烧酒、三牲等,另外面线、鲜花、水果、柿饼、桂圆干、红枣等也是必备之品。

  香火袅袅,梵音悠悠。多元文化宝库的独特魅力,如同一朵遗韵千年的古莲,纵然岁月如梭,依然曼妙如歌。

  节气之味

  许多地方文化的印记,其实是可以从当地的食物中得到答案的。传统的泉州人习惯跟着节气过日子:清明节吃润饼菜、端午节吃粽子、冬至吃汤圆、元宵吃元宵圆……将每个传统佳节都过成了名副其实的美食节。

  对于泉州人来说,润饼菜不仅是清明的味道,同时也带着思念的味道。来到泉州,如果不吃上一卷润饼菜,似乎白跑了一趟。家住泉州中心市区东湖社区的黄碧英老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他道出了泉州润饼菜为什么如此美味可口的独家秘籍:“润饼菜好不好吃,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润饼皮’的手艺。润饼皮,要薄,又要有韧性,才是最好的。”而关于泉州润饼菜做法的由来,一直有着这样的说法:清明节泉州人通常都要在家中备办丰盛的五味筵碗“孝敬”厅中祖先神位等。祭祀之后,大伙为图方便,直接将各种菜肴如胡萝卜丝、绿豆芽、荷兰豆丝、豆腐条炒蒜、糖炒浒苔、花生末等一齐倒入锅中拌匀加热,再铺上一层薄薄的润饼皮,抹上辣酱,加入浒苔、花生末及菜肴,便能直接双手捧起吃了。

  而到了端午佳节,则轮到驰名海外的泉州“烧肉粽”隆重登场了。泉州“烧肉粽”采用上等的糯米为主料,再加入卤得又香又烂的精选五花肉、香菇、莲子、虾米及肉汤、白糖等,用旺火滚水煮制而成。将粽子从滚水中捞出,剥开粽叶之后,再蘸上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花生酱等多种佐料,味道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令人赞不绝口。

  随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元宵圆端上泉州人的餐桌,元宵节便到了。泉州元宵圆的制作,与其他地方大有不同,因此味道也很不一样。制作泉州元宵圆时,总共需选料、粗加工、研磨、敲馅、成型、滚粉、烹煮等八大工序。此外,在其他地方,制作元宵圆时,通常是先配好馅、后包皮。而泉州的元宵圆做法很特别,是先将馅料混合拌匀,放入特制的工具中敲打成圆形馅料,然后沾水放进盛着糯米粉的圆盆内,反复多次滚成元宵圆。

  许多泉州人将元宵节之际所食的元宵圆称为“头丸(圆)”,而冬节时候所吃的汤圆,则被称为“尾丸(圆)”。汤圆的制作和元宵圆的制作有所区别。如果说,元宵圆是“敲”“滚”而成,那么汤圆则是被捏制而成。通常来说,泉州人自家做的汤圆都会做成红白两种颜色,故而,泉州的汤圆,亦有个小别称叫“红白丸子”。泉州人制作汤圆的时候,首先将糯米粉均分为两份,并将一份糯米粉加色素染为红色。分别加入水之后,反复揉搓成面团,再放置于手心,即可搓为红丸和白丸。

  庆典之盛

  近年来,泉州曾先后多次举办国际性艺术文化盛宴。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亚洲各国艺术家汇聚泉州,凝聚亚洲力量,共筑文化丝路;东亚文化之都开幕闭幕式,文都泉州展现厚重文化底蕴,万国之港盛景重现。还有连续十三届的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六届的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等大型国际艺术活动,将最具泉州当地特色的非遗精粹和民俗韵味,展现给世界。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更是凝聚了全世界的目光,让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海丝文化记忆,熠熠生辉、绽放光芒。

  一曲南音,如泣如诉、如丝如缕,唱尽曲中人款款深情;一台木偶戏,指尖悬丝、舞动古韵,演绎世间百态人生;还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优雅委婉的梨园戏,一台戏,一场梦,青衣花旦,衣袂翩翩,共同演绎着关于古城的动人故事。泉州亦因此有了“戏窝子”“戏曲之乡”的美誉。文化遗产、艺术精粹,似一条透明无痕的丝线,串联起泉州历史上的芳华,焕发出别样的光辉。悠悠古韵、缤纷偶艺,化身为闪耀舞台,汇聚民族与世界、古典与现代的别样风采。

  “古曲千年唱未休,管弦韵美出泉州。”南音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地区、东南亚闽南华侨居住地区,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如果说古城泉州是闽南历史文化的沃土,那么南音就是一颗从中原传来,并在此落土、生根、发芽的种子。如今,在古城泉州,南音更是早已从“御前清曲”的高堂雅乐,传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泉州人日常生活中亲切熟悉的一部分。

  “我只不过是只华丽的木偶,演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才发现身后无数的金丝银线,牵动我的——哪怕,一举手,一投足……”伤感动听流行歌曲的这番引述背后,却是一项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泉州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属于傀儡戏。据有关文献记载,木偶戏于唐末五代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如今,泉州的木偶戏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名在外。当全世界将眼光投向这方舞台,舞台的灯光逐渐亮起,木偶猴子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泉州木偶艺术表演者隆重登场。30多根线在表演者的十指操纵下此起彼伏,木偶小猴时而抓耳挠腮,时而上蹿下跳,不时爬到表演者腿上,做起了各种行云流水的高难度动作,可谓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烟火气·生生不息

  泉州古城内居住着十来万“老泉州”,保存着众多年轮印痕与光阴故事。见人见物见生活,古城居民让历史以更鲜活的姿态展现在眼前。

  古树、老井、祠堂、戏台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泉州人。从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古城市井生活中,我们能一窥城市变迁、市井风貌、家族传承,以及点滴温馨时刻。厝角的袅袅炊烟、水井旁浣洗的阿嫂、骑自行车沿街叫卖的阿叔……有老居民,古街巷也有了真正的灵魂。

  悬壶解厄 报答古城

  在面积不大的“求医斋”正中是一张木桌,中医留晓芳坐在桌前,一边认真倾听患者的病况描述,一边在病历簿上记录着,还不时抬起头来与患者开开玩笑,缓解气氛。从清末留氏祖先于西街创立中医门派以来,留氏中医在泉州的传承已逾200年。而今,已是老泉州人的留晓芳则继续传承祖辈医德,肩挑治病救人的重任。

  从推开西街的留氏老宅“留园”大门,到升起位于刺桐路的诊所卷帘门,这是留晓芳现今每天行医的必经之路。不仅是候诊室外排着长队的患者们,每日出门照面的邻里们也是他嘘寒问暖的对象。这不光是职业习惯,更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源于人性本能的关怀。他说,中医一定要接地气,要生活化,而他也将这样的准则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

  作为一位西街老泉州人,从小于古城长大的留晓芳也深爱着城里的市井生活。西街每天熙攘的人群,叫卖的喊声,车水马龙的交通,以及那些和“留园”一样存在已久的古厝老宅,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那些走街串巷,与朋友一同小酌的时光,亦让他对这座古城的感情日愈深厚。作为善意与回报,留晓芳每月都会进行一次义诊,送医送药、悬壶解厄。正如他自己于《义诊书》中所写:“顺应天道之补济不足,亦报泉州民众两百年来对留氏中医的信赖和支持。”

  有时,留晓芳会严肃地跟患者或朋友强调《礼记》中的“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慷慨动情地表达中医传承的重要性。虽然闻者未必尽皆信然,但他却抱有一股信念并且勇敢地执著着。因为他坚信,自己所传承的不仅是留氏中医的药方,更是仁心仁术的医德和一份发自内心对泉州的热爱。

  非遗传承 弘扬文化

  对于从小生活在传统美术工艺家庭里的黄丽凤而言,刻纸与花灯从她懵懂之时就如玩具一般陪伴身边。奇妙的是,后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家庭传承,刻纸与花灯创作又逐渐成了她傍身的技艺。一切宛如最初,恰似光阴可逆。

  李尧宝刻纸与无骨花灯传承到黄丽凤这里时已是四代,这两项传统技艺如今已成了泉州的文化名片,不断被发扬光大。而黄丽凤也从昔日在外公身边琢磨学习的小女孩,变成了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令人欣喜的是,儿子张智权正如过去的自己一样,喜欢上了刻纸与花灯。黄丽凤回忆,儿子张智权小时候也很爱自己动手,常拿刻纸的边角料制作小陀螺。从十三四岁开始,智权便参与到了花灯的制作中。如今,智权已长大成人,作为新一代泉州人的他,在对待传统艺术时多了一份新思考。他的作品《破框》就借鉴了西方解构主义思想,将宫灯分解成一个个部件来展示,以更好地体现无骨花灯的奇妙结构。

  一有空,黄丽凤就会带着智权去逛古城,领略泉州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更多创作的灵感。“非遗传承正在走入千家万户。”黄丽凤道出的不光是一段家族技艺的传承史,也是一段泉州市井的回忆录。

  老街忆旧 旧居悟理

  在中山路的顾氏祠堂里,顾天锡点上三炷香敬奉在祖先神位前,双手合十,虔诚地祷告着。祠堂,这一宗族传承的象征,对他来说,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在宋代,顾氏的先祖就由莆田来到了泉州,因为喜爱清源山水,遂定居于此。顾氏古厝内那块已斑驳模糊的石碑上,仍记载着这段家族历史。到了明代,名宦顾珀的出现成了顾氏家族的骄傲。顾天锡称,2013年顾珀陵墓移址迁建,作为顾氏后人的他才开始真正意识到鼎建祠堂、慎终追远的重要性。2015年台湾彰化的顾氏后裔来寻根谒祖,两岸顾氏族谱终于成功对接。兴奋不已的顾天锡于是一头扎进了整理顾氏家族族谱、重现先人故居的事业中。多年来他不辞辛劳,致力于搜集历史资料、联系海内外宗族血亲,以及重建顾珀陵园等工作。如今,重建的顾珀陵园即将面世,这对于顾天锡及其族人来说,是最为欣慰之事。

  顾天锡认真地说,“老街忆旧,旧居悟理”是自己传承顾家文化的重要理念。老街忆旧,即是通过古城街巷里的历史风物,追忆昔日的历史与传统;而旧居悟理,就是要通过像祖先故居这样的传统厝院,来感悟祖辈们艰苦奋斗、筚路蓝缕的精神,并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在人生这座浩如烟海的城池里,行者来往匆匆,有些已成历史,有些则正在开创历史,只要能不忘初心,路必定越走越宽。“如何一丸墨,舒卷化山川”,这是顾天锡当下的心境。

  美食天地 烟火人间

  每天清晨,家住涂门街的颜欣欲都会早早起床,去菜市场准备食材,有时间的话还会去趟獭窟抢购海鲜。自从1999年接手父亲的快餐小炒店后,颜欣欲已经在餐饮界从业20余年。他说,像马加粳、目鱼粳这样的闽南传统粳食,家族打制的手艺已经传承了三代人。到了颜欣欲这一代,他也开始探索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良与创新。比如,在配方不变的前提下,颜欣欲对目鱼粳进行了口感上的改良。在原来以全肉糜打制的基础上,加入目鱼肉块和蟹子,使得目鱼粳不仅更有嚼劲,还带有时下流行的“爆珠”口感,口味独特。

  在厨房里,颜欣欲熟练地翻着锅,火焰在锅边舞动,一缕缕烟气萦绕在锅的上方,食物的香气从锅中溢出,令饕餮食客不由得垂涎欲滴。小小厨房,汇聚着烟火人间的酸甜苦辣。在这里,人们往往能回味起温馨与幸福的时光。

  经营餐馆其实不易。颜欣欲称,如今的餐馆是他和老婆两人经营的“夫妻档”,除了在春节这样的大节庆外,难得有休息的时候。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颜欣欲的妻子林参参会抽空去古城的大小庙宇参与传统的民俗祭拜活动,祈祷生意兴旺、万事顺意。颜欣欲常笑着说,向神灵上香,那也是升起心中“不一样的烟火”啊。

  新风潮·创客涌动

  在众多创客眼中古城本身就是一个优美的文创作品,深深吸引着他们。当他们到来时,古城以海洋一样宽广的胸怀再次拥抱年轻梦想,延展出星罗棋布的文创空间。

  目前,仅在古城就有5家省级众创空间,创客人数每年呈几何级增加,老城区年年都有草根创客空间进驻,主要从事民宿、咖啡馆、书店、酒馆等业务。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等形式多样的文创空间,为创新创业者带来一片新天地。

  百年洋楼 艺术重生

  中心市区西街116号的宋宅后座洋楼,在经过泉州籍艺术家主理后,成为名为“1915艺术空间”的地方。

  1969年出生于泉州古城的吴达新,曾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学习、创作,归国后,把工作室设在北京。洋楼曾经的女主人是吴家的亲戚,这是他儿时就熟知的地方。“我知道,把洋楼做成艺术空间,再合适不过。”归乡的念头,逐渐在吴达新心里占了上风。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原因,是使命感,“这么好的建筑,如果一直关着门,渐渐地就蒙尘了。比起让它成为别的业态,我更希望带着对它的尊重,好好地保护它,让它迎来最荣耀的时刻。”

  “当代艺术要因地制宜,我们要努力让泉州成为有别于北上广的另一种文化生态和另一种精彩。”身处小小的洋楼,吴达新的想法并不设限,他看到了用当代艺术让传统文化增值的可能性,在古老与当下之间,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出口:“保护古城,其实就是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找到传统与当代的结合点,让世界各地的艺术在这里对话,让当代人理解古人的伟大,增加文化认同感。”

  在这里长期办展,将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请到泉州,开讲座、办展览,让这个空间每个角落都有艺术品,慢慢将它打造成洋楼里的艺术殿堂,这是吴达新对1915艺术空间的期许。

  “盒子社区” 消弭疏离

  在邻里关系疏离的城市中,“盒子社区”所提倡的空间共享模式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再次拉近,将原本被套房割裂开的空间与人心重新联结。

  在泉州古城新门文旅街区原蔬菜公司2号楼,“盒子社区”已正式运营。从一楼进入“盒子”,豁然开朗的公共空间散发着纯粹质朴的动人气质。一楼作为公共空间,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会议区、桌游区、阅读区、饮料区、酒吧区、电玩区、电影区等一应俱全。

  二楼主题展览区和沙龙分享区的装修保持工业风格,除了两侧楼梯外,在空间中央增设螺旋扶梯与三楼相连,让居住者的交流联系更加方便。

  在三楼公共空间部分,厨房已经投入使用,“盒子”里的住户可以自己采购食材,在厨房内一展身手。在三楼其他区域,卫浴、洗衣机、大型储物柜等配套设施也已经投入使用。在三楼,还能看到十几个组装完成的盒子,它们已经全部出租了。面积5.4平方米的盒子,内设简单的床位、足以满足日常需求的收纳空间、可折叠的工作台、小型空调、便捷式灯管等用品,小小空间能让人在休憩之时有舒适的体验。

  “在这里,使用者们除了免费体验外,还可以预约举办展览、聚会、演唱会等活动。”据空间主理人杜晓峰介绍,公共空间实行会员准入制度,会员手机中安装了开门软件,只要打开该软件,对准闪光门禁即可验证进入。“目前,‘盒子社区’已有会员上千人。只要认同我们的理念,或捐赠共享一本书籍,就可成为我们的会员。”

  年轻创客 一路前行

  西西里、府里集合创想空间、吾问东西、道梦空间……近年来,越来越多在泉州发展的文创青年令古城焕发新颜。

  青年创业者蔡景森带着他的团队,租下西街沿街最大、最高的一栋楼——原糖饼干大楼,创建西西里创想集合区,“希望这个集合区可以聚集有文化力、有创造力的原创项目。”他说,在小而美连接的开放街区里,自有其多元与浩瀚,容易拥有更自然的街角社会和市井生活。多元、开放,海洋文明往往会出现多种文明的交织与碰撞,往来者被接纳和再出发,产生的文化力量和创意是无穷无尽的。西西里投入使用后,将把泉州本土又国际的城市文化,融入年轻人充满活力又接地气的生活里,进而连接所有人。

  泉州府里是另外一家集合创想空间。9年前,主理人“吹神好摄咖”开始通过新浪微博账号,用影像记录着泉州,分享古城的点点滴滴。2016年6月,缘起于首届泉州古城穿越活动,吹神在社群中组建了30人的徒步团队,在古城中用脚步丈量。

  在粉丝伙伴们的支持下,古城徒步一期一期进行,从玩变成了责任。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活动以每个月一期的频率,举办了36期,带领5300多人在古城穿梭。这期间,在泉州的街头,一群年轻人在闹市里穿梭;在惠安、晋江、永春、德化、安溪,一支徒步队伍跋山涉水,访寺问庙,去探索、挖掘不一样的泉州。同时,他们还通过线上图文传播,去感受和了解这座城市。“事实上,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路前行,一路思考,传播泉州文化,徒步只是一个入口。”吹神说,图片、视频、文字、设计、延伸产品等方式,都能将泉州文化渗透进生活,让更多人在这座城市过得更有意义、让更多外地人知道并爱上这座城市。

  七个一·街巷新生

  古城千年的辉煌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不断催生创新传承的前进动力。2017年3月,泉州市被住建部列为第二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是重点实施区域。2017年9月,泉州市出台《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在古城范围内全面启动“七个一”工程,即一园(小山丛竹公园复建工程)、一区(龙头山片区改造提升工程)、一河(八卦沟及两岸地区综合提升工程)、一街(西街综合提升工程)、一路(中山路综合提升工程)、一厝(老范志大厝展示提升工程)、一站(旧车站改造提升工程),以实实在在的项目建设,推进古城保护提升。

  今年,泉州市还将启动街巷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对29条分布在西街—中山路片区的古城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提升,结合动静分离原则和业态分布,街巷分为文化类、生活类进行综合提升。文化类街巷蕴含较多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类街巷以居民生活为主。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老街焕新:重塑古城核心商圈

  西街、中山路是古城绕不开的地标核心,承载着千年古城的根魂。中山路综合提升工程、西街综合提升工程牵动了各方的心。

  2018年11月初,中山路示范段(打锡街—涂门街)综合提升工程正式启动。2019年6月,中山中路(打锡街—钟楼)综合提升工程启动,城市领导者、建设者们争分夺秒抢抓进度,同时推出多项人性化、便利群众的暖心措施,生动诠释了“快工”也能出细活。

  便民、利民成为中山路保护提升工程施工者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在施工现场,围挡也成了一道风景线——走进中山路施工段,施工围挡上印着一幅幅具有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天真可爱。其中,有“童心护古城”摄影作品,展示小朋友们参观开元寺、府文庙和在古厝出砖入石墙边了解建筑知识等生动景象;有“童心绘古城”绘画作品,400多幅绘画作品内容围绕古城文化元素,既有古早味美食,也有古城美景,体现了孩子们对古城的热爱;还有古城街巷文化典故的照片、漫画作品等,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古城保护。

  施工场地灰尘大、垃圾多怎么办?绿色环保施工更彰显匠心——“这支队伍24小时轮班,及时打扫清理骑楼地段垃圾,保持路段清洁。加强安全巡逻,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施工组负责人介绍,除了骑楼路段的保洁,在施工场地还设有10人的清洁小组,及时清运建筑垃圾,不堆放过夜,及时冲洗施工地面,降低扬尘。施工车辆要在移动的洗车平台清洗干净后才能驶出施工场地,坚持文明施工。“以前卫生一天就做一次,车子来来往往的,特别到了下午灰尘非常多。现在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每天多次清扫、洒水、拖地,我们店门口更干净了,还有保安来回巡逻,感觉治安也更好了。”中山路商店业主李阿姨笑着说道。

  “文明施工”是工程贯穿的理念。“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多的扬尘、燥热问题,我们在施工路段安装了两条水喷雾、水喷淋线,一条水喷淋线安装在骑楼走廊外侧,共有300多个喷头,能有效控制扬尘。一条水喷雾线安装在骑楼走廊内侧,有600多个喷头,可以防暑降温。”

  西街有随处可见的宝藏,更保留着浓郁的生活烟火气息。近年来,“古城文化复兴计划”拉开了西街街区保护发展的大幕,“西街综合提升工程”纳入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七个一”工程,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这份流转千年的乡愁将绵延不息。根据工程,主要通过对沿街建筑修缮、夜景照明设计、步行环境建设、市政管线提升等。对于西街的守护,不仅仅在硬件,更着重业态、文化等软件提升。泉州市出台《泉州西街(钟楼至新华路)经营业态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制定“西街业态管理考评机制”,详细列出《泉州西街(钟楼至新华路)经营项目清单》。

  如今走进西街,南来北往的人熙熙攘攘,仿佛可见当年“市井十洲人”的胜景。“古早味”都还在,“西街老布店”、老书店等一些老泉州人心中响当当的店铺仍让人驻足。新商业对接老市井,老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旧馆驿内的青年客栈、小西埕等一批萌发文化创意业态的进驻,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西街玩戏曲、玩摄影、玩音乐、玩绘画、玩创意,文旅产业风生水起,让人享受美好的生活。

  旧景重现:打造古今“对话”窗口

  在不少老泉州人的记忆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流行的“泉州八景”带着年少时的生活印记,是当时泉州的名片,寄托了不少人的乡情。小山丛竹是泉州旧八景之首,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七个一”工程之一,历时一年多,在各方的努力下,小山丛竹复建一期完工,以文化公园的新姿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走进重建后的小山丛竹,绿竹掩映,清幽雅致。基于“保护、还原”的出发点和打造精品文化园林的初衷,设计组走访了泉州规划专家顾问组、方志委、博物馆、民间文史专家等,搜集大量文字图片资料,保护修缮方案基本还原了小山丛竹的历史风貌。古建筑建造部分邀请了闽南古民居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团队来参与设计、建造,“修旧如旧”的手法力求重现当年风貌。小山丛竹公园项目一期主要为修建景观和建筑,规划8.9亩的公园复建已经完工,二期将考虑周边文化资源整合。

  1954年建成投用的泉州旧车站,是泉州第一个旅客汽车运输集散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这里的物流和人流开始增多,每天车水马龙,非常热闹繁华,也是不少老泉州人心中的记忆。随着泉州汽车站(俗称“新车站”)的投入运营,旧车站运输旅客业务慢慢分流,并于2005年7月停止客运业务,之后这里成为电商商贸市场。

  去年11月底,旧车站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启动,经过修整,独特的苏式建筑风格原貌重现。作为泉州古城双修“七个一”工程之一的泉州旧车站改造项目,今后将转变成集公共停车、旅游集散、城市展馆、商贸购物于一体的古城旅游集散中心。“大楼在改造修缮过程中,为保证修旧如旧,保持大楼的闽南建筑与前苏联式建筑原有风貌,同时根据要求,对房屋进行专门检测、设计、加固。”施工人员介绍。

  龙头山片区位于临漳门对面,紧邻新门街传统文化街区,周边还有石笋公园、笋江公园、芳草园、西岳龙山寺等景点。古代泉州城墙就在龙头山旁边。因为泉州古城地势朝海(晋江)的方向逐渐降低,位于西南的龙头山就成为这一带的最高点。以前的地脉,这个地方像龙的头部,石笋公园一带是龙身,浮桥一带是龙尾。“古城是我的家乡,从小我走过很多街巷,像西街、龙头山。现在脑海里出现的常常是小时候的街巷和生活的场景。”黎明职业大学校长黄世清认为,相比古城内其他片区,龙头山算是一张可以重新描绘的白纸。“我希望这里可以恢复一个比较传统、原汁原味的老泉州,成为能够体现传统泉州、本真泉州的一个集中展示的街区。对于接官亭的规划,我认为可有更丰富的想象,有一种带入的场景感。通过一些元素的结合,吸引不同的人群来体验这个有意思的街区。”

  正如期待,龙头山片区改造提升工程利用人文历史资源和面粉厂、麻纺厂等工业遗存资源,打造龙头山与西街、笋江桥片区的通道,重组片区功能,活化新门街片区,完善古城旅游服务配套,重现古城临漳门的“入城仪式”。

  功能提升:看得见水留得住人

  内沟河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丰富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八卦沟及两岸地区综合提升工程将打通城市“血脉”,激发古城活力,构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内沟河环境。该工程将改造市政管线,整治岸线景观,修缮建筑立面,建设滨水慢性通道等。

  为了保护内沟河,2018年1月1日,泉州第二部实体性地方法规《泉州市市区内沟河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明确了内沟河管理范围、管理要求和法律责任等,规定内沟河保护管理实行河长制,也为八卦沟及两岸地区综合提升工程提供法律支持。

  古厝是独特的闽式建筑,老范志大厝展示提升工程旨在通过抢救性修缮行动,完善古大厝内部配套设施,整合周边景观的文化资源,焕发古城古建筑的活力。“项目的实施,也将为其他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起到示范性作用。”项目方介绍。

  金鱼巷:泉州首个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

  2018年5月,泉州首个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金鱼巷以崭新的风貌呈现在市民面前。踩着石板路,行走在改造后的金鱼巷,古城居民平凡的生活日常映入眼帘,清朝进士故居直观展示着闽南红砖古厝的流光溢彩,上个世纪的人民电影院旧址让人想起难忘的流金岁月,271米的街巷,唤起了古城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忆。

  此次改造对背街小巷的管线布局实现精细化设计。改造后的金鱼巷实行雨污分流,石板路面上专门设计收集雨水的金鱼纹线性排水沟,地下增设污水管线。此外,金鱼巷的管线全部下地,天际线变得整洁许多。针对居民建筑外立面的水电表箱,用统一美观的设计进行了处理,减少了安全隐患。

  在金鱼巷49号和黄氏古厝之间有一条约20米长的支巷,两边房屋的墙体原先破败不堪。对这条巷子实施立面改造时,施工方巧妙地植入十余种闽南传统建筑工艺进行破损修复,包括乱毛石、走山仁、鸟踏、筒瓦、滴水、小木作、出砖入石、封珀砖等传统技艺,一条窄窄的支巷,凝聚了闽南建筑工艺精华。

  “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形成记忆叠加,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状态”成了金鱼巷改造的核心要义,也是近年来泉州古城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模式实践的一个缩影。

  古早味·历久弥香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耳熟能详、曾经伴随大家长大的“古早味”老店,不可避免地渐渐没落并消失。打铁店、打面店、弹花店……如今,大家已经很难看到这些和“潮流”有着鲜明对比的老店了。但有一些保存下来的老店,不仅充满着老城的烟火气息,而且生命力极强,作为古城复兴和发展的原动力,一直活跃在大家的视线里。近几年,它们在新一代传承人手里生机复发。

  兴于市井的老铺,何以能永续于汹涌的时代洪流之中,它们靠什么坚守和发展?走进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延续着这历经几十年、甚至百年的骄傲,他们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他们追求更为极致的品质,让古城的古早味“溢出”文化自信。

(责编:吴舟、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