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惠:文化成果 市民共享
泉州市长期注重文化场馆建设,泉州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歌舞等市直五大院团均有各自专业演出剧场,泉州歌舞剧团新剧场近期也将投入使用。特别是过去一年来,泉州大剧院、东海工人文化宫、市图书馆新馆、泉州市非遗馆相继投入使用,让广大市民享受更多优质的文化发展成果,也助力泉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让市民共享优秀的文化发展成果。近年来,泉州市先后推出文艺惠民演出、文化惠民卡和“润物无声”系列文化主题展览等,让更多的市民参与文化建设,感受文化魅力。
这个月,泉州市文艺院团公益性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泉州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闽南民间歌舞等均有好戏上演,将陆续进行数十场的演出,大部分免费,也有一些场次是超低价格惠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泉州市文艺院团公益性文艺演出自上个月恢复以来,已举行了60余场,精彩的表演受到现场观众的好评。
泉州市从2013年开始推动惠民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采取政府补贴、低票价运营的模式,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现在中心市区泉州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木偶剧院、泉州嘉礼馆、高甲剧院等场所每个月均举行常态化公益性演出。全市每年惠民公益性文艺演出,从最初的数十场到几百场,2016年起均超千场。
与此同时,从2016年10月起至今,古城区先后举办近十场大型“润物无声”系列文化主题展览,包含80多个展项,邀请百余位来自泉州本土、福建地区甚至国际范围的参展人。这些展览先后吸引近40万人次本地市民及海内外游客前往参观,带动30多个民间年轻文创团队到古城创业,同时以文创带动旅游。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美誉,泉州书院曾遍布全市各地,这些书院始建并发展于唐末,鼎盛于宋,巩固于元明两朝,这些历史时期共建有书院60多所。这些书院虽然大部分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有的至今还在影响泉州的文教事业发展。
近年来,泉州书院复建工作迎来新的东风。今年5月30日,泉州府文庙朱泗桥西北侧的正音书院正式开放使用,这是泉州启动书院复建工作以来投用的首个书院。正音书院是清雍正年间为矫正语音而成立的语音训练班,泉州共设立了4所正音书院,分别位于百源庵、承天寺、奉圣铺和铁炉铺。正音书院投入使用后,将依托府文庙的千年古城文脉,延展尚学文风,并结合“润物无声·古城悦读”公益活动推广计划等,营造千年古城、万人悦读的全民阅读氛围。同时,还将以多种文学体验为活动载体,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泉州青少年文学素养提升基地。
泉州市正着力复兴复建中心城区及周边的书院还有10家,小山丛竹书院就是其中一家。该书院曾是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泉州旧八景之首,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是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创建的一所书院。201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结合“古城双修”,以“重现盛景+修复场地+服务社区”为规划理念启动“小山丛竹”复建工程,如今复建工程一期景观和建筑类修复已完工。期待不久的将来,这批书院将陆续建成开放,融入广大市民的文化和休闲生活当中。
泉州文史专家杨清江说,许多专家、学者十分赞誉泉州古城的历史脉络、肌理空间。被誉为“古城守望者”的阮仪三也曾表示:“满街的古厝、保存完好的城市肌理,都带给人们震撼的感觉。”
古城肌理能够得到较完整的保护,得益于泉州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路网格局的重视。据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高级工程师谢玉文介绍,泉州入选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后不久,就编制了《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随后又编制了《泉州市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古城“三片一线”(三片即以开元寺为核心的西街保护片、以府文庙为核心的中心区保护片、以天后宫为核心的城南保护片,一线即中山路)列为重点保护区,为古城传统格局、历史古迹和建筑群体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泉州市再次修编《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古城的保护更加严格和完善。
“如今,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四个层次的保护,从大到小,为古城保护加码,希望今后在有序的修旧如旧、整治更新中,更好地延续古城风貌。”谢玉文说。
活地图·草根力量
泉州是一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鲜活古城,更是一座“有情、有义、有爱心”的有爱之城。
当你行走在古城,可能会有一个“活地图”义务带你游览,有人奉上一杯免费茶水,有人予以一次详细指路,有人报以一个温暖的微笑……人,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
导览讲解古迹、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出行、维护环境秩序、扶弱助残助学……这座城市的许许多多普通人,因为热爱,主动站了出来,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古城,凝聚起城市向上向善的温暖气质。
草根的力量,让这座城市更有活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