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颜值气质 活韵生香

2020年07月14日16:38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泉州,宝藏之城。泉州古城,宝藏中最为璀璨的那一件。

  历史长河中,这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土地,见证世事、孕育文化、累积底蕴,是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最生动有力的注脚。白岩松说,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汪勃说:“泉州古城是文化传承有序、信仰协同发展的典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泉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古城不断保护发展,愈发呈现颜值气质、活韵生香的动人魅力。

  活,是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是独特文化的原生态保护传承。历史上,中华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海丝沿线各国人民在这里和谐交流交易。至今,多元文化文明在古城中完好遗存,原汁原味的宗教信仰、城市风貌、建筑形制、街巷格局,经久不衰的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五南文化”,共同诠释古海丝之路历史“活化石”的美誉。

  韵,是直观可知的城市风情,是精微可品的城市底蕴。“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刺桐花开一树红,渗透闽南乡园风韵,表征闽南人沸腾炽情,也以Zayton这一寰宇所知的名,标记东方大港的荣耀。“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起。”艳丽恢宏红砖厝、中西合璧番仔楼、因地取材石头厝,刻录时代风貌,写下地域特色。“天下上元、无逾闽中”的灯灼之盛,跟着节气过日子的民俗之美,勤佛日、拜天公、笋江拜月、开斋节等,古城之丰富细腻,美在日常、贯穿四季。

  生,是原住民、原生态生活的生生不息,是古城保护发展背景下涌现的全新活力。近年来,“见人见物见生活 留人留形留乡愁”的保护发展理念、“低冲击、微干扰”的修复模式的践行,以及古城双修“七个一”工程的实施,留住原住民,维系最为核心“人”的生机,也以综合提升改造的实效,为老片区、老街巷、老水系、老空间,带来新风景、新风潮、新人气,造就文旅融合发展蓄势勃发的生机。

  香,是古城感受体验的“怎一个香字了得”,是古城品牌形象声名鹊起。如今的古城街巷,古早味历久弥香,老字号世代传承,老行当留有余温;新的文化休闲复合空间、夜经济形态、文化创意园区不断涌现,古老商业文化和新业态、新模式相交织,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需求,各得其所、爱其所爱。与海丝国际艺术节、央视春晚分会场等一道,连续四届古城徒步、连续六期润物无声青年创客文化IP孵化计划和主题展览、连续四届环湾自行车赛,打造古城文化新IP,进一步擦亮城市名片。

  这就是泉州古城。 

  千年古城的古遗迹“活记忆”

  活记忆承载着千年古韵。

  自盛唐起,泉州古城开始兴建,五代及宋、元、明,随着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兴盛不断扩大。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帆樯林立,梯航万国,留下了“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图景。千年后,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古城至今仍保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较完好的古城肌理等,这些“活记忆”让世人能够回望曾经灿烂的岁月,感受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历史价值高

  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出类拔萃,当之无愧”

  1982年,泉州古城以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绚丽璀璨的海外交通史迹入选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排在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之后,位列第九。据说专家研究排名榜时,对泉州曾有评价:“出类拔萃,当之无愧。”

  而古城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历史文化影响圈”的核心,拥有众多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址、典型的传统地方民居、尺度适宜的小街巷系统、完整的骑楼式商业街、丰富的城市水系、地方特色树种,以及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传统特色文化。

  谈及古城的历史价值,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周焜民认为,泉州古城是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是古城丰富历史遗存中的最大特色”。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中,有7个位于古城内。其中,泉州市舶司遗址,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古海关遗址,见证了宋元明三朝海上贸易的繁荣;南外宗正司,是迁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体的管理机构,它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开元寺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大雄宝殿殿后檐明间两柱辉绿岩雕刻的印度教石柱,呈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清净寺是中国现存的创建年代最早、最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泉州府文庙是江南地区最大、规格最高的孔庙,体现了“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深厚积淀。

(责编:吴舟、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