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韵·交相辉映
从民居建筑来说,泉州可以说是国内“最红”的城市之一。每个来到泉州古城的人,几乎都会被那一片浓烈的红砖古厝惊艳到。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将闽南红砖古厝聚落列入申遗预备名录。这种建筑皆有优美舒展的屋面曲线,红砖白石,燕尾脊如翚斯飞,雕饰文光艺彩,独树一帜。她们或在闹市中熙熙攘攘着,或在街头巷尾悠哉地疏落着,但都极为含蓄地表露着自己的魅力。打开红砖厝的宅门,那便是一方和谐、秩序,充满理性与智慧的天地。在不动声色的观察之下,你也许更能体会闽南人丰富的生活层次。
一砖一石皆有故事
顺着古城小巷里青石板的指引,游人很容易被吸引到泉州城内大小不一、格局却极其相似的红砖古厝中来。这些始建于明清时期甚至更加久远的厝宅,有着禇红色的、古色古香的旧意。触摸那些温润的白石基、红砖墙,眼望厝居层叠进深,你会感受到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花一木似皆有故事,不妨放下世俗烦躁的心情,与身边的建筑艺术不期而遇,与泉州古城的故事欣然相逢。
城市建筑不仅是一城百姓心灵栖息的港湾,它还是一种文化“容器”,形塑了一座城市的外在风韵。可以说,泉州红砖建筑有能量、有气质、有内在空间氛围,集中展现了泉州人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其红砖建筑特色正是对闽南地区建设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最佳利用。闽南红砖建筑产存至今,已成为中国大地上一种难得的特殊建筑范例,与“闽南语”相似,其根源来自中原地区,却又生发而成一种令人啧叹不已的独特文化。
泉州民居建筑不光有“宫殿式”的大厝,还有土楼、木楼(吊脚楼)、洋楼(骑楼)和蚵壳厝等,在建筑分类上则还有宗教建筑、宗祠家庙等,它们折射了泉州人多元的文化与生活。
一红一白色彩浓烈
再看如今泉州古城内的西街,厚重的历史底蕴随着时光的推移,深镌于这条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的街巷的肌理之中。古刹开元寺、巍峨东西塔,坐拥一派肃穆之气,而那些古大厝、名人宅邸、商铺货摊,以及出砖入石的宗祠家庙,更多的是升腾着繁华的人间烟火。历史与现实,在这里勾兑出别具闽南味的活色生香。
闽南红砖厝的红,实际上是一种先锋式的“红”。在中国古代,建筑如同服饰一般,是高度礼制化的事物,有严格的身份等级规定。如《宋史舆服志》对一般宅制规定:“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庶民曰家……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但长期从事海外贸易,眼界开阔、勇气十足的闽南人,破除了封建陈规,他们毅然把红色塑造成一种家的颜色,也把红色添入最深的梦里。这是一种乐观进取的红,也是一种温情脉脉、深入骨髓的红。
闽南红砖厝也不光是一种红,在建筑立面上即有红、白、青、灰等诸多色彩,它们层递出现,支撑着各自不同的“舞台”与追求。传统闽南古厝既有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弯曲的屋顶、高翘的燕尾脊、色彩斑斓的红砖白墙、花枝招展的剪瓷与彩陶,张扬着闽南建筑的特有风格。
一脊一墙独具匠心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蕴涵博大精深的多元传统文化。营造过程充分展示了匠师对于地理堪舆、宗法礼乐、风情信俗、班门科仪等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匠师掌握营造工法技术的同时,还须熟知其中的文化,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据《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一书介绍,闽南有“皇宫起”的独特建筑形制,在这基础上也衍生了营造技艺上的一系列独创。闽南传统建筑独具双曲坡屋顶、燕脊高翘、“运落”舒展的特征,由此衍生出造型工艺上“升山”“举圻”“暗厝”等独特技法和“造脊”“造规”上的特殊工法。此外,在建筑的立面上,设置“塌寿门路厝”,别具一格,展现了奇巧的工艺。
闽南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木构造上多为穿斗式,也有和抬梁式混合运用,所不同的是独具地域特色的“穿斗网状式结构”,形态美观,受力分布均衡,具有“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网状穿斗结构和精妙的“蜘蛛结网”藻井、“飞天斗拱”等构造特点,包含着独到的营造技艺。“无木不雕,无石不刻”是典型闽南传统建筑的真实写照。石木雕刻已不再是一般的装饰,而是与红砖建筑的造型结构、建筑文化、艺文表现密切相关。
正因古时福建与中原相对隔绝的地域环境的限制,业已形成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技艺得以较好保存和传承。除了大木结构、墙体砌筑、屋面铺装等建筑做法和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外,剪粘、灰塑、髹漆、彩绘等技艺也十分丰富。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传统建筑技艺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一草一木 诗情画意
泉州古城不只有沧桑感,它也随处充满着诗情画意。近些年来,泉州积极推进“古城植绿行动”,注重以人为本,突出百姓导向,力求做到“推窗见绿、转角有绿、深巷有花”,显著提升了老城区的绿色宜居品质。“古城植绿行动”注重空间布局、实用性、树种选择、重要节点打造等方面的科学统筹。在空间布局上,对视线所及的道路及边角地、闲置弃置地、硬铺地和老化绿地等加以利用,进行路面破拆和绿化,建设小绿地,营造微景观,增添街头绿意,提亮城市街景。在实用性方面,新增树池结合坐凳进行设计,供市民群众休憩、活动使用,千方百计为老百姓打造休闲空间,让市民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在树种选择上,遵循自然、生态的理念,保留原有乔木,增加种植白玉兰、朴树、石榴及红果冬青等乡土树种,均为深根性,对房屋不会造成破损。在重要节点打造上,结合古城区的特点,突出体现闽南元素。在南俊北拓示范段的“闽南小埕院”口袋公园,就格外引人注意,以绿地、铺装结合泉州记忆特色立体残墙的形式,打造闽南埕院式的游憩空间,已成为一处独具魅力的“网红”打卡点。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因“泉”而名的泉州,是滨海城市,海岸线绵长,城区又有晋江、洛阳江环绕,大小内沟河穿行。近年来,泉州市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连通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为目标,加快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建设河湖连通工程,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加大造林绿化、湿地保护、水土保持和山体修复等力度,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努力将城市打造得江清、水净、岸绿、景美,也为泉州古城注入生机与活力。
通与达·多彩便民
尽精微,致广大。泉州古城千年的文化遗存,藏在每条老街深巷中。如何改善古城内的公共出行方式,打通古城交通“微循环”,让古城可触可感,一直是泉州各界着力在思考解决的问题。
2018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公交+慢行”交通方式,打造公交“小蓝”、社区巴士“小白”、自行车“小黄人”、三轮车“小红”等“多彩交通”。经过两年多的分项实施,目前泉州古城内基本构建起“公交+慢行”“多元文化、多彩交通”的公共出行体系。
多彩交通延展了古城的气韵,让旅游者可以放慢脚步,获得个性化、差异化的体验,可以近距离触摸有温度、有情怀的泉州古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