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點亮昔日古城門 “城門講古”定期開演 人民網泉州9月30日電(劉燕婷)城門,是一座城的標志,是城市發展變遷的重要見証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29日晚,在福建泉州,一座始建於唐朝,自2002年底動工重建並於近期完成保護性修繕的城門——“泉山門”,在時隔多年后,首次對外開放。…
泉州鯉城檢察打造“立體式”古城保護模式 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古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泉州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眾多,鯉城區人民檢察院立足鯉城古城定位,匯集各方力量,運用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打造“立體式”古城保護新模式,保存城市文脈,守護文化遺產。…
國慶期間泉州文旅活動眾多 來古城過個“文化節” 今年國慶泉州市文旅活動眾多,古城又有哪些精彩的活動?探營其中幾個精彩有特色的古城文化活動項目,這個假期一起來古城打卡,過一個文化味的節日。 潤物無聲國慶展 解讀城市語言密碼 今年國慶節,泉州市在泉州古城的各個公益空間策劃“2020潤物無聲國慶展——言吾閩南”,以“語言”為線,以“空間”為點,多點聯動的展覽將泉州的歷史舊貌、百姓生活、時令風俗定格在空間之中,讓每一個空間都充滿生活的美好和濃厚的文化氣息。…
泉州市42個“中國傳統村落”挂牌亮身份 山水相依、古厝留韻,美如詩畫的傳統村落,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像一首綿長的古曲,從歷史深處發出裊裊余音,令人沉醉。 為了更好地保留住這歷史文化的“基因密碼”,今年以來,泉州市對全市42個“中國傳統村落”實施挂牌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規劃,增強傳統村落的生命力,留住鄉村歷史記憶。…
泉州打造古城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模式:入城即入景 旅游即生活 泉州被譽為“千年海絲、千年古城”,文化遺產豐富——擁有世界級“非遺”名錄4個,國家級34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還有上百個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今年,泉州古城文化生態旅游度假區又獲評省級旅游度假區。…
泉州中山路飛來五尊“妙音鳥” “妙音鳥”成泉州中山路新景觀 張九強攝 近日,不少泉州市民發現,市區中山路通政巷口的一棟騎樓頂有五尊彩色“妙音鳥”(飛天造型),與開元寺大雄寶殿裡的“飛天”神形相似。五尊“飛天”位於騎樓五根柱子上,與南洋風格的騎樓相得益彰,成為中山路一道靚麗的風景。…
泉州永春仙夾鎮夾際村古老書院變身鄉土文教新空間 寶媽老師在碧溪書院教授孩子們國學 陳曉東攝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上午10點多,泉州永春仙夾鎮夾際村碧溪書院裡傳來琅琅書聲,10來個坐姿端正的孩子正在“寶媽老師”的領讀下齊聲誦讀。 3年前,碧溪書院還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破敗古厝,沉寂在山村歲月中,無人問津。…
如果你來泉州,請一定走過這條街 郭曉斌、陳曉君攝 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泉州歷來以開放、包容的氣度雄踞東南。…
文化生態有亮點有示范性 泉州古城入列省級旅游度假區 近日,福建省旅游資源規劃開發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發布《2020年福建省4A級旅游景區和省級旅游度假區名單公告》,泉州古城文化生態旅游度假區正式獲評省級旅游度假區。 泉州古城文化生態旅游度假區位於鯉城區,以古城6.41平方公裡為核心,拓展筍江公園、接官亭等綠地,總面積計8.37平方公裡。…
泉州古城:顏值氣質 活韻生香 泉州,寶藏之城。泉州古城,寶藏中最為璀璨的那一件。…
尋訪泉州古城裡的狀元史跡 被譽為“海濱鄒魯”的泉州,文化底蘊深厚,自唐宋以來文風熾盛,才俊輩出,其中不乏文武狀元,而且不少是他們所處時代有口皆碑的清官廉吏。 狀元井、狀元祠、相公巷……在古城,泉州古代狀元們留下了諸多遺跡和傳說故事,記者請來泉州文史工作者,帶我們一起探訪狀元們在古城留下的痕跡,共同領略他們為人為官的氣節和風骨。…
“一站”新貌 泉州舊車站改造后煥然一新 作為泉州古城雙修“七個一”示范工程之一的“一站”——泉州舊車站,通過改造,將變成集公共停車、旅游集散、城市展館、商貿購物為一體的古城游客集散中心。目前外立面已經落架,外觀煥然一新。…
“走街探巷” 泉州打造“小紅”古城旅游線 “小紅”串起古城旅游景點 陳小芬攝 “真好看,這麼多輛‘小紅’載著游客走老街巷。”28日下午,5輛公共三輪車“小紅”從泉州市區西街的游客服務中心出發,載著體驗的市民穿過舊館驛、古榕巷、許厝埕、金魚巷、府文廟廣場、后城街、涂門街、中山南路等路段,沿途吸引了眾多市民目光。…
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向外國友人宣傳推介泉州 感受古城文化 黃暾攝 包粽子、聽南音、看木偶戲……6月25日,來自美國、俄羅斯、菲律賓、埃及、也門、意大利、約旦等國家的近20名外國友人在泉州走街串巷,體驗閩南文化與端午民俗。 25日,泉州市古城辦、泉州市文旅局組織開展了“海絲泉州 粽情古城”泉州古城文化旅游資源宣傳推介活動,由第五屆泉州古城英文講解學員帶領外國友人游覽古城,全程英文講解,並體驗泉州傳統美食制作技藝。…
泉州市委書記康濤深入德化安溪調研窯址冶鐵遺址保護工作 25日,泉州市委書記康濤深入德化縣、安溪縣調研窯址冶鐵遺址保護工作情況。康濤指出,要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堅持保護第一,落實“應保盡保”,精心做好遺產保護、展示、闡釋、傳承等工作,做細做實巡查、監測、防雨等安全措施,嚴格確保遺產安全。…
泉州市舉行申遺和遺產保護推進專題會 23日,泉州市舉行申遺和遺產保護推進專題會,對申遺和遺產保護工作再部署再落實再推進。泉州市委書記康濤出席會議並講話,市長王永禮主持會議,市領導張永寧、周真平、朱啟平參加。…
分類施策留住鄉愁 泉州加強閩南傳統建筑保護 閩南傳統建筑是城市記憶的延續,承載著無數游子的鄉愁。在全市房屋安全“百日大整治”行動中,面對星羅棋布的傳統民居、建筑,如何有效加以保護,延續文脈,留住鄉愁?自3月中旬以來,泉州市在排查整治中嚴禁“一拆了之”等做法,各地因地制宜,根據實際分類施策,為保護傳統建筑探索出不少好辦法。…
泉州將對29條古城背街小巷分期分批綜合提升 千年古城,街巷深深。背街小巷保留著泉州古城的風貌格局,也延續千年歷史文脈。…
傳文脈留書香 泉州市中心城區及周邊將復興復建11家書院 據泉州市文旅局消息,泉州將復興復建中心城區及周邊11家書院,將其打造為古城文化新品牌,融入城市文化發展整體方略,實現書院的有效保護和功能的持續發揮。 據了解,此次將要復興復建的一批書院包括南安文廟、小山叢竹書院、招賢院、歐陽書院、正音書院、鬆石山館、巢雲書院、鏡山書院、梅石書院、寶海庵書院、寶覺書院。…
泉州20多件明清精美石雕藏身路橋 系明代名宦劉望海后人陵墓石構件 劉氏后人和專家在現場察看 廖培煌攝 20多件珍貴的陵墓石構件,湮沒於歷史潮流中,偶然的機會,后人重新發現了它們的蹤跡。近日,劉望海文物史跡保護管理小組的劉良州等人致電媒體反映,他們宗親在惠安縣城平山一帶的橋上和路下,發現20多件劉氏先人陵墓石構件,而這些石構件已“消失”半個多世紀了。…
康濤調研泉州市古城街巷綜合提升工程 5月31日,泉州市委書記康濤率隊前往鯉城區,調研古城街巷綜合提升工程。康濤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把高標准精心守護、永續傳承歷史文脈作為重要政治責任,加強古城文化前瞻性保護、整體性傳承。…
福建泉州:書香古城 “復活”書院 復建后的泉州正音書院正式揭牌,對外開放。新華網發(林楷煜 攝) 5月30日,位於福建泉州府文廟朱泗橋西北側的正音書院復建揭牌,這是泉州啟動復建書院工作以來投用的首個書院。…
泉州市第六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 新增38項市級非遺項目 近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泉州新增38項非遺瑰寶。據統計,截至目前泉州共有市級“非遺”262項,省級98項,國家級34項。…
泉州鯉城:探尋常泰古韻 聆聽對山厝敘 暮春初夏,紫雲覆巔,穿越雲霧俯瞰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常泰街道,在這片工業生產蓬勃發展的土地上,留住視線的不是那黝黑寬敞的柏油干道,不是那連成排、鋪成片的現代廠房,而是那承載著一段段傳奇故事、一份份鄉愁記憶的青石紅磚,它就像夜空中點綴的明星,光亮耀眼。 常泰的老屋古厝就像曾經遺落的芳華,在長街窄巷裡留有余香,一路走來,於郁郁春光中,於綠樹掩映中,卻又在工業氣息的背后,與你隔世重逢。…
隱泉:隱於泉州城南小巷中的美麗古井 隱泉位於蘇家花園后門口。 泉州臨江街道隘南社區道才巷內,有一口造型獨特的古井,名為“隱泉”,這口井開挖年代已不可考,但流傳下來的傳說故事卻令人回味。…
保護好古建筑就是助力申遺 來過泉州的朋友和游客都知道,泉州古城區乃至周邊的晉江、石獅、南安等縣市一帶,有著各類獨具閩南特色的古建筑和古遺跡,這構成了泉州這座古城的獨特魅力。 去年年底,在全國文物局長會議上,有關部門已明確今年將繼續推進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
守護珍貴的歷史建筑 泉州市三處古建啟動修繕加固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鯉城轄區內分布著各級各類文保單位81個,是泉州古城傳統歷史的遺存。…
泉州全省率先試點 1199棟歷史建筑樓長管起來 泉州第一批歷史建筑:中山路騎樓建筑群 王柏峰攝 據泉州市住建局消息,為建立健全歷史建筑保護常態化機制,近日泉州在全省率先啟動市級歷史建筑保護樓長制試點。2020年,各縣(市、區)將在已公布的第一批1199棟歷史建筑中,優選一部分歷史建筑開展樓長制試點工作,將設置縣級、鄉鎮(街道)級、村(居)級、專職等四級歷史建筑樓長。…
泉州加強歷史建筑保護 利用舊城要改造建筑先甄別 歷史建筑是城市的有形記憶,傳承著城市的文脈和底蘊。為進一步加強歷史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泉州市住建局、市文旅局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市、區)加快轄區內歷史建筑的普查、認定,年底前基本完成認定公布,對列入縣級歷史建筑預備名錄庫的建(構)筑物,採取措施先予保護。…